分享
“藿食者”——上古平民日常饮食蠡测.pdf
下载文档

ID:2744806

大小:1.65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藿食者 上古 平民 日常 饮食 蠡测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日 常 生 活 史 研 究 特约主持人: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栏目 年饮食专辑刊出后,受到学界关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历史学前沿刊发英文版。为了答谢学界的支持,我们组织了本期稿件,再次呈现中国饮食生活与之相关的社会变迁问题。本辑发表 篇论文,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关于大众饮食的,朱彦民对上古被称为“藿食者”的老百姓的食物、菜单食谱,在非常有限的材料中探幽发微,以窥探低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状态。文中参照读书人、隐士饮食的比较,增加了论文的说服力。另一组论文与豆腐有关,常建华利用嘉庆朝刑科题本,探讨清中叶酒腐店、豆腐铺纠纷及所见日常生活,论述了店铺开设纠纷与店铺名称,店铺的人际关系纠纷,店铺的公共属性,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情状。王书吟从全球史视野考察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论及“大豆兴国”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模板,世界贸易体系与区域经济中的“大豆计划”,大豆计划中的“反殖民”因素再解读,还原大豆营养无毒论和大豆工业计划提出的历史语境。中国传统美食豆腐在近代获得了最卫生“科学素食”的声誉。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制度与生活:唐五代以前的日常生活研究”(项目编号:)参见王雪萍:先秦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青海社会科学 年第 期;胡静:先秦诸家的饮食观探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张欣:先秦饮食“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演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杨钊:中国先秦时期的生活饮食,史学月刊 年第 期;赵锡元、杨建华:论先秦的饮食与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等。“藿食者”上古平民日常饮食蠡测朱彦民(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摘 要:在中国早期历史上,位于“食物链”底端的庶人、平民被称为“藿食者”,与被称为“肉食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形成了明显的对应称呼。所谓“藿食”就是平民日常食用的比较粗劣的野菜粥饭(豆叶稀饭),其中主食是当时比较常见产量较高的粟稷,饮水就是不做加工的井水、泉水、河水。在上古时期,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周代,一般情况下礼制规定平民不能享有肉食。只有在比较低级的祭祀仪式之后,才有可能分享到胙肉(肉类祭品)而食,故称“打牙祭”。平民也可以通过渔猎活动,向贵族官家缴纳所获野生动物和水产鱼类之余,留下少部分肉食用以解馋。此外年关节庆,也是平民百姓可以享有肉食美酒的欢乐时刻,劳苦一年后可以吃香喝辣,所以他们盼望过年。一些未能做官的读书人(士)、隐者和墨家之徒,由于经济原因和信仰坚守,他们过着“饭蔬饮水”的清贫生活,几乎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从他们的饮食状况也可以推测当时平民饮食的大致水平。关键词:上古;藿食者;平民;饮食作者简介:朱彦民,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社会史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历来是研究先秦社会生活史的重点,学界对此一直有较为深入的关注。然白璧微瑕者,唯在于过分侧重贵族之饮食,对上古平民日常饮食之研究却索然寡味。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文献中所反映的上古平民日常饮食,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材料搜集和线索梳理,以期对上古平民日常饮食的状况做出合理推测。我们从初中课本中就学过这样一个故事 “曹刿论战”。原文载于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平民逆袭的经典故事。曹刿这个吃不上肉食的平民百姓,见到国家危难,位卑未敢忘忧国,自认为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出力,并且看不上那些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的“肉食者”,认为他们卑鄙平庸。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地前去帮助鲁庄公打仗,并且成功了。从中我们知道,不管是劝他的乡人,还是他自己的回答,都表明了他的身份不是“肉食者”。对于这里的“肉食者”,后世注疏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思路。西晋杜预注曰:“肉食,在位者。”唐孔颖达疏曰:“孟子论庶人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传说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双鸡;昭四年传说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盖位为大夫,乃得食肉也。”曹刿既非“肉食者”,则其身份为何?又将以何为食?无独有偶,汉代刘向在其说苑善说中,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告知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今大王曰:食肉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这同样也是一个草茅臣东郭民祖朝自荐参与国政大事的励志故事,与上述“曹刿论战”如出一辙。晋献公一开始就明确告知祖朝,国家大事是我们“肉食者”应该考虑的,你一个“藿食者”没资格发言。所幸他的结局和曹刿一样,因为智慧与辩才出众,获晋献公召见,与之对谈三日,立以为师。无论是晋国的东郭民祖朝,或是鲁国寂寂无名的曹刿,均非“肉食者”的贵族,而是被称为“藿食者”之人,即庶民百姓而已。相较而言,肉食者为贵族,有身份、有地位、有话语权,更有衣食保障,可以经常吃到肉食;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所谓藿食者,即日常平时吃不上肉食的草莽、平民、庶人。没有身份地位也没有更多的话语权,更没有肉食的保障。对于被称为肉食者的贵族,其饮食状况如何,因为有大量的史册、礼书记载,学者多能道其详情,自然不劳赘文。在此,仅对被称为“藿食者”的庶民百姓究竟能够吃到什么样的食物,有何菜单食谱,什么时候、多长时候能够打一次牙祭,在非常有限的材料中努力做一些推测,以期窥见上古时期占据人数最多的底层人士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为所愿。一、藿食释义顾名思义,所谓“藿食者”,即以藿为食者也。藿,今从植物学角度来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蓝紫色,瘦果倒卵形。茎叶香气很浓,可入药。但据古代字书文献的训诂,古人所称之藿即豆菽“藿食者”上古平民日常饮食蠡测杜预集解,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台北)艺文印书馆,年版,第 页。杜预集解,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杜预集解,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 页。之苗。许慎说文艸部,藿字作:“尗(菽)之少也。从艸靃声。”明张自烈正字通:“,同藿。”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许云尗之少者,亦谓豆之嫩叶可食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尗之少也。少读养幼少之少。毛诗传曰:藿犹苗也。是也。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与士丧礼注合。从艸,靃声。虚郭切,五部。”又尔雅释草:“蔨,鹿藿。”注:“今鹿豆也。”又广雅释草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可以支持这一说法的文献记载,有如下几处。仪礼公食大夫礼记:“牛藿。”注:“藿,豆叶也。”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注曰:“藿,犹苗也。”楚辞九叹愍命:“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王逸注:“藿,豆叶也。”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注:“藿蠋,豆藿中大青虫也。”故而古书所称之“藿”,泛指豆类植物,其叶可食。以豆叶做成的饭食称之为藿羹,即豆叶饭。藿食,后来泛指地位卑贱者所吃粗劣食物。“藿食者”,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二、等级制度下的平民饮食古史文献中绝大多数内容,与统治者和贵族阶层间的政治斗争和礼仪做派有关,其中也能够反映出来他们日常生活的某些侧面。然而对于地位比较低贱、基本上没有话语权的普通民众来说,其言行基本上没有被记入历史的资格,故而他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况,也就无由得知,是为缺憾。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仪之滥觞即为饮食。最初的饮食礼仪,当然是平等、没有等级差别的。但到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财富积累增多,就有了剥削与被剥削。饮食礼仪上就有了阶级的差别,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能否享受到肉食,即肉食与藿食、粱肉与糟糠的差异。尤其是到了周代,这种等级制度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周代三礼等一些文本中,我们可以知道周代人们日常饮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其等级性。每个阶层人士的饮食标准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定,这就使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饮食有明显的划分标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可资比较的等级差异,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窥测处于等级制度底层的普通民众饮食的大概样貌。(一)平民阶层平时主要是菜食,鲜有吃肉的机会,不仅没有资格,更重要的是吃不起肉食肉食是周代统治阶层贵族官员专享的美味。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官员公膳待遇,每日供应两只鸡肉。左传昭公四年:“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孔颖达注疏曰:“大夫以上乃有肉。”在周代饮食中,肉食主要限于六种,即牛、羊、豕、犬、雁、鱼等,此外还有一些飞禽、走兽、水产等“异味”,如墨子辞过称当时的贵族官僚“美食刍豢,蒸炙鱼鳖”。故周礼天官冢宰载:“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恒放焉。”这是礼仪规定的最适宜的主食与肉食的搭配法,也是君王和贵族大夫用膳的等级准则。平民百姓不在此列,这不是平民所能享用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张自烈、廖文英编,董琨整理: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年版,第 页。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说文解字注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页。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页。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王念孙撰,张靖伟、樊波成、马涛等校点: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页。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集注,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杜预集解,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册,第 页。又据礼记礼器云:“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里的“豆”不是农作物豆菽之豆,而是先秦时期人们饮食所用的餐具俎豆之豆。豆是盛放醢的专用器具,豆的数量越多,表示越尊贵,饭菜肉食数量多,营养也丰富。天子可谓肉蛋海鲜,其下的贵族按照等差而减少,最低级别的贵族官员下大夫,也是六个豆的餐具。这其中当然没有平民,平民平时没有肉食,所以吃饭餐具可能用不着豆。据礼记内则载:“大夫燕食,有膾无脯,有脯无膾;士不贰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又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两者是比较吻合的。不过,人活七十古来稀,那时候能够活到六十岁就已经极少见了。五十岁以下的平民,可能连一个豆的肉食都没有资格享用。饮食中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由此可见。所以说,礼记王制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国语楚语下所谓“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等礼制记载,当为实情。(二)平民只有在节庆和祭祀的场合,才有可能吃到肉食,算作是对于平时寡淡口味的一种补充,故称“打牙祭”从祭食胙上古时期盛行祭祀,各种各样的祭祀,都是要拿出丰盛的祭品来歆享天神地祇和祖先神灵的。这些祭品包括精美的食粮(粢盛)和动物肉食(牺牲)。这就是孟子尽心下所谓的“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的祭祀盛况。被祭祀的神灵和祖先,是不会吃掉这些美味无比的祭品的,当然古人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