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死考论
第 卷 第 期 年 月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新见史料的朱元璋文学研究”()作者简介:陈昌云()男安徽全椒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文学与史学研究“元季之虎”危素之死考论陈昌云(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摘 要:危素是元末政坛显要、文史大家明初却沦为贰臣代表后世文人多津津乐道其“谪守和州余阙庙”的凄惨结局演绎出诸多故事版本以至几成定论 事实上危素晚年虽贬居和州但并无“守余阙庙”之辱最早记载此说的馀冬录已明言此系传闻明初正史文集多无记载后世方志也有质疑 此说产生的历史语境与洪武初期国家形势和帝王心态不合 危素晚年遭遇除却自身失节有愧之外更多是明初集体处置贰臣策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后世文人在国家形势动荡或民主思潮涌动之际积极书写、评点危素谪死事件多为宣扬忠君救国思想也有出于丑化朱元璋历史形象之用心 今人应正确区分洪武初期不断调整的文化政策避免以讹传讹关键词:危素和州余阙庙朱元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陈昌云.“元季之虎”危素之死考论.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危素是元明易代之际重要文人元时政坛显赫文坛驰名徐泰誉之为“元季之虎”第册入明后转仕新朝成为明初贰臣的典型代表 数百年来文人多耻笑其晚年“愧守余阙庙”的凄惨下场视作宣扬“忠臣不事二主”观念的典范教案尤以儒林外史塑造的危素形象广为人知 有关“危素贬死”论述见于各种官私史书和文集笔记内容涉及谪居地点、受辱方式、被贬原因、死亡形式诸多方面但说法不一真假难辨学界至今尚未对此作过精细考察 澄清此桩公案有助于厘清洪武初期文化政策和文人不断书写危素之死的真实意图 危素晚年谪居何地有关危素晚年谪居之地说法较多其中以“谪居和州含山县”最为常见 明清史书多有记载明太祖实录:“后谪居和州含山县至是以疾卒”明史:“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国榷:“谪和州之含山为余阙守庙”明史纪事本末:“素元朝老臣何不赴和州看守余阙庙去”明清文人在文集中也有交代 宋濂危公新墓碑铭:“公坐免诏出居和州”朱右危学士 哀 辞:“是 年(洪 武 三 年)冬 公 去 居 含山”第册但也有谪居别地的争议 彭元瑞跋说学斋集:“云林集竹垞有跋且辨太朴以洪武三年卒于京师无守余阙庙事”王昶云:“太仆非谪安庆则当殁于江宁或殁于金溪不当在和州”焦竑也云:“命安庆庙祀之(余阙)其后贬 元 降 臣 危 素 曰:盍 往 守 安 庆 余 阙 庙 是也”第册王世贞云:“谪佃临濠死”可见诸说纷争有待考证考察地理方志所载危素晚年活动轨迹确在和州含山之地 成书于天顺五年的李贤大明一统志载:“危素洪武初谪居和州”“尊贤祠在州学内本朝正统二年建此祠以祀张籍、何蕃、何宗英、危素凡十五人”正统和州志:“并前元官洪武三年谪居和州 危素字太仆临川人元弘文馆学士子幰由文学为安庆府儒学教授”卷三“元危学士素墓在含山县学东年久将夷正统初提学御史彭勖为之高筑立碑”卷二“尊贤祠在儒学西南隅正统三年三月祠成祀乡贤一十五人:元弘文馆学士危素”卷二嘉靖和州志:“危素入我朝为侍讲学士晚谪和州卒于含山寓舍”第册万历和州志:“元危学士素墓在县新东门外洪武五年卒于和州宋太史景濂立碑铭”卷八“乡贤祠在文庙庙门西祀桓容、游酢、危素、张祐”卷五另考金溪县志:“危 素 有 寓 所 于 和 州 早 年 居 是处”第册可见危素晚年谪居和州含山有据可查较为可信至于彭元瑞所引朱彝尊“辨太朴以洪武三年卒于京师”之说却有争议 朱氏原文为:“按吾乡贝助教琼有送危于幰赴安庆教授序称洪武三年识公于京师未几公卒则学士未尝衔命守祠特其子于幰教授安庆好事者遂傅会有是言也”所提贝琼之文为:“洪武三年始识(危素)于京师未几而公卒 越三年复见其子于幰 而于幰又有司教安庆之命”此文过于省略实别有用意 全祖望就云:“若淸江集混言三年识公京师 未 几 公 卒 是 盖 不 欲 详 言 其 事 故 略 举之”而彭氏由此推断朱言“太朴以洪武三年卒于京师无守余阙庙事”难免过于草率 事实上朱氏之文并未直言危素卒于京师 另外宋濂曾云:“(危素)以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于和州含山县之寓舍 其子於深懼公之功行世系不昭白于天下昼夜兢惕自为状二萬言来谒新墓之铭”文中所提危素死亡时间、地点皆由其子提供子写父事想必不至弄错朱彝尊、贝琼另提“其子于幰教授安庆”也确有其事 宋濂称:“男子二人扵中至正二十年进士第累官承直郎大都路同知薊州事今为安府儒学教授”贝琼也云:“越三年复见其子于幰粹然天球之不琢故知其有后也 而于幰又有司教安庆之命来求一言以行”两文都写于洪武六年皆是时人记时事应该可信 另外明人编元音遗响收录元明之际江西诗人刘绍送危于幰教授安庆一首七律长诗可作佐证 由此来看朱彝尊所称:“特其子于幰教授安庆好事者遂傅会有是言也”也非妄议 正统和州志即载:“子幰由文学为安庆府儒学教授”卷三可见危素晚年未任安庆儒学教授 嘉靖含山邑乘即反驳:“又考宋太史碑文素子危於尝为安庆教授则朱志之作既泥于余阙乃安庆守臣又误以其子之官加于其父又未及见和之余阙庙宜有是言矣”卷三“危素被贬和州”说也符合明初和州所处的独特政治地位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攻下和州后才拥有自己真正地盘近而占据南京成为一方霸主开国后他视和州为明朝肇基之地 同时和州也是开国功臣广德侯华高都指挥李亨、杨文的家乡君臣格外庇护、施恩此地:“初太祖高皇帝由和州渡江神能效灵洪武二年正月敕封和州城隍之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卷二为支持战后重建工作朱元璋将一些元朝降臣贬谪和州这与强迁张士诚治下的江浙富民于凤阳建设帝乡如出一辙“谪居并前元官洪武三年谪居和州 危素王可举睢明义”卷十二“王可举洛阳人弘文馆学士洪武初谪居和州睢明义元弘文馆学士本朝洪武初谪居和州陈宗岩福建人洪武初谪居和州班用吉官至刑部尚书寓和州卒子孙 世 家 焉 高 德 新 洪 武 初 安 置 和州”卷四其中就有一批江浙文人 如明初文人唐桂芳云:“远谪和阳道而今两岁期”危素获罪沦为这批流放和州的官员文士之一既符合当时政治形势又有诸多文献记载不存争议既然危素本人谪居和州和其子危于幰任教安庆确是事实那么支持“危素谪居安庆”说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和州含山隶属安庆府”清人王昶云:“宋文宪危素墓志太仆卒于和州含山县寓舍则世所传谪守祠者信矣 太仆非谪安庆则当殁于江宁或殁于金溪不当在和州”此说的内在逻辑就是当时和州为安庆府属地 丁书君也认为“和州含山属安庆府”但考察洪武初年的和州与安庆府、庐州府的地理疆域和行政区划它们并无隶属关系 正统和州志载:“洪武二年二月改和州为历阳县隶庐州府其年九月从知县陈善请复为和州仍隶省部后乃领含山一县焉”卷一万历和州志和嘉靖和州志均载:“洪武三年改和州为历阳县隶庐州府寻从知县陈善请复为和州仍隶省部领含山一县”第册 卷一二者只是改县时间稍有不同 大明一统志也云:“洪武二年又改为历阳县仍隶庐州寻复为和州直隶京师”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年九月)诏从之仍以历阳为和州隶中书省”卷四十五国榷:“(太祖洪武二年九月)改历阳县仍为和州”可见洪武初期的和州一度与庐州府有过隶属关系但于洪武二年九月又独立成直隶州 由此来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看危素贬居和州的洪武三年至五年期间和州为直隶州领含山县隶属中书省既不属于安庆府又不属于庐州府 因此王昶、丁书君等人将“危素贬居和州含山”扩大为“谪居安庆”说不能成立危素晚年“谪居和州”说符合历史事实 危素“谪守余阙庙”真伪后世文人多津津乐道危素“谪守余阙庙”故事但此说的真实性让人质疑 余阙是元末文武双全大将在安庆保卫战中扼守孤城七年最终战败自杀 元廷为表彰其忠勇“赠阙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谥曰忠愍追封夏国公”元史:“议者谓自兵兴以来死节之臣阙与褚不华为第一云”朱元璋也早在吴元年敕令礼官:“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 若元右丞余阙守安庆 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祠之”可见元明两朝官方都视危素为忠臣的杰出代表表彰嘉奖不断在朱元璋的褒奖昭令下明代多地建有余阙墓、庙、祠主要在安庆、庐州、常州三地祭祀活动也多 安庆余阙祠、庙、墓最早建于吴元年直隶安庆郡志载:“余忠宣公祠在城忠节坊吴元年三月钦依建庙塑像岁以正月十一日生辰特牲致祭”卷八明一统志:“余忠宣祠在府城东忠节坊本朝嘉其忠为立祠庙”明史:“冬十月 辛亥祀元臣余阙于安庆李黼于江州”时人还写过祭祀悼亡诗 明初才子、余阙同乡王偁有过皖城谒余忠宣祠诗同科进士刘基有沁园春过安庆吊余忠宣公词 可以看出安庆余阙祠是官方建造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纪念堂 另外余阙出生地庐州也建有余阙祠万历庐州府志:“余忠宣公祠在府城东门外弘治十八年知府马公金奏请建立春秋致祭”卷五“乡贤祠在儒学右旧祀文公党、马忠肃公亮、包孝肃公拯、王文肃公希吕、余中宣公阙”卷五嘉庆庐州府志:“乡贤祠淮南左丞忠宣余阙”卷十六“余公祠在郡德胜门外祀元余忠宣公阙东门外又有余 公 庙 明 弘 治 十 八 年 知 府 马 金 奏 请 建立”卷十八大明一统志:“五贤祠在府学旧有三贤祠在合肥县学元建祠宋包拯、马亮、王希吕本朝正统初改建于此増祀汉文翁、元余阙为五贤祠”但各版庐州府志中均无余阙墓记载由此可见庐州府的余阙祠建于弘治年间五贤祠增祭余阙也在正统初 整个洪武朝庐州府并无余阙墓或祠 另外近年来余氏后人传言常州雕庄卞庄村存有余阙庙但常州府志等文献并无记载不足为信综上可知余阙祠或庙要么在安庆要么在合肥或可能在常州等其他地方 洪武初的和州不存在余阙墓、祠、庙且当时的和州也不隶属庐州府、安庆府相距两地都较远 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危素去和州守余阙庙”故事并不合历史逻辑若是“守余阙庙”应去安庆正如高岱云:“又以元臣余阙守安庆力御陈友谅将赵普胜后城破不屈而死命安庆庙祀之其后贬元降臣危素曰:盍往往守安庆余阙庙云”李贽续藏书和焦竑熙朝名臣实录也同文转录 还有同例可证元末投奔朱元璋的儒士许瑗在陈友谅攻打太平时拒绝招降最后守城战死 年时为吴国公的朱元璋在许瑗战死之地 太平为其建祠、立碑“命有司岁祭享”余阙是在安庆战死“安庆余阙祠庙”存在较为合理因此朱彝尊所说“则学士未尝衔命守祠特其子于幰教授安庆好事者遂傅会有是言也”能够成立载有“和州余阙庙”的历史文献多不可信且自相矛盾 此说最早记载见于何孟春馀冬录云:“太祖曰:素实元朝老臣何不赴和州看守余阙庙去于是有是谪素至和忧惧死 春闻长老言如此 太祖召素虽以文学备问心实薄其为人素既忤旨然不杀素者圣人之度也 余阙守安庆城陷不屈死太祖嘉其节立庙和州祀之 素何面目更事其香火耶?”该书成于嘉靖十五年之前是一部政治立志较强的随笔散文集且作者云:“春闻长老言如此”本身即是不可信的传闻何况作于此前的正统和州志本无余阙庙记载成书于天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 只云:“尊贤祠在学之东庑本朝正统二年建此祠以祀张籍、危素凡十五人”也未见余阙之名在列更无独立祭祀的余阙祠、庙、墓 随后晚出的嘉靖和州志中的“陵墓”“名宦祠”“乡贤祠”条目均无余阙、危素二人墓祠的记载第册以至于嘉靖含山邑乘云:“朱志(正统和州志)云(危素)谪为安庆教授岂以阙乃安庆守臣而误乎及考和州志不载余阙庙则正统时庙已不存又未及见和之余阙庙宜有是言矣”卷三可见正统至嘉靖朝和州都无“余阙庙”存在人们对何氏所言“危素贬守第 期陈昌云:“元季之虎”危素之死考论和州守余阙庙”说多持怀疑态度何孟春所述“危素贬守余阙庙”是对前人诸说的综合改编 写于洪武六年左右的宋濂危公新墓碑铭、贝琼送危於幰赴安庆教授序、朱右危学士哀辞三文均无“危素愧守余阙庙”之叙述 这三位作家同为明初京官和文学大家尤其宋濂身居“开国文臣之首”所言不应有虚 危素仕明后与宋濂、贝琼、朱右等著名文人交往颇多他们乐意为之撰写墓志铭并在悼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文继虞欧之盛位居廊庙之尊 天下誉之而不为喜众人毁之而若无闻 此公所以为大雅之君子传百世而长存者乎!”由此可推测朱元璋当时应无直接对危素人品作出定性讥讽之语更不会做出“贬守余阙庙”的出格之惩否则当时文人定然避嫌不语更不敢公开违背圣意撰文称颂 洪武十一年左右叶子奇在草木子中最早描述危素悲惨结局:“上以其失节屡辱之决以夏楚安置滁州而死”重点指责其失节行为并强调“屡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