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篆隶万象名义
万象
名义
申字
578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578581,2022篆隶万象名义“,申字”新证刘伟浠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唐代日僧释空海编撰的一部汉语字书,中华书局于1995年影印了该书以嘉惠学林。学界一般认为该书是据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编撰的,其分部、收字、注释等多与现存唐写本 玉篇 残卷相当,其中有些文字与六国秦汉文字密切相关相承,对研究隶古定字有一定价值(1)。而有些字虽未明确注明“古文、籀文”,但其来源也比较古老,如黾部多数“黾”字写作,似为 包山 简 125(“”字下部所从)类形体之直接隶定,战国文字“龟、黾”形同;又袁金平、李伟伟指出,日部“旵,昌字”条所录异构“旵”不见于后世字书,却屡见于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及流沙坠简等(2)。该书收录的这类古体为数不少,很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所讨论的“,申字”条亦属此例,下面结合出土先秦材料试作探索。篆隶万象名义 申部:“申,舒神反。呻也,身也,神也,重也。,申字。,申字。”吕浩径将校作“”,校作“”(3)。大柴慎一郎把列入待考字,并怀疑是 说文“申”字小篆之讹变(4)。按,宋本 玉篇 该句作“申,式神切。身也,伸也,重也。申申,容舒也。,籀文。,古文”,与 名义 略有差别,吕浩将校作“”大概是由于 玉篇 的“,籀文。,古文”与 名义 的“,申字。,申字”对应。从形体来看,籀文“”与倒有些接近,有可能是一形之变,但古文“”与形体差别很大,是否为同一字之变,在没有充分的字形演变环节的情况下就如此断定,就显得草率。对比 玉篇,很可能与“”一样出自古文,即“传抄古文”,传抄古文是指汉以后历代辗转抄写的古文字(主要指战国文字),分篆体、隶定两种(5)。名义 的确收录一些古体,但未明确注明古文或籀文,以辵部为例(6),未标注的就已有十例,可与 说文 汗简 古文四声韵 集韵 相比较,如表1所示:表1 名义 辵部未标注古文、籀文的字与其他字韵书的古文、籀文比较名义其他字韵书的古文、籀文,字也。说文籀文述,述字也。说文籀文579篆隶万象名义“,申字”新证名义其他字韵书的古文、籀文徙,从(徙)字也。汗19 碧(7)送,送字也。说文籀文败,败字。四416 籀遂,遂字也。四45 崔远,远字。说文古文源,娱烦反,源字。汗18 尚(“原”字)遁,遁字。集韵恨韵古体挞,他达反,挞字。四511 崔因此,对照 玉篇 并结合 名义 自身的注解特点,很可能是漏注了“古文”二字。若要探求之来源,还要从古文入手。研究古文应注重古文的体系性,其内部往往存在一些形体可以互相印证,李春桃曾说:“文字形体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的,例如,一个独体字可以在另一个字中充当意符或声符;两个或多个字可以有相同的意符或声符,很少有不与其他形体发生联系而独立存在的字。古文形体也不例外,在研究或使用古文时,不应孤立地仅注意某一形体本身,还应关注其他与此形有联系的古文,着眼于全局。”(8)循着这思路,我们发现古文“塵”的一个形体所从部件与非常接近。古文四声韵 131引 古老子 之“塵”字作:(下文用A表示)A形上部从“塵”,但下部奇诡,作,从“幺、刀”,古文“召”作(四 427汗),唐上官婉儿墓志“昭”作,此二形所从的“刀”与A所从形近。段凯谓A:“上半部从一鹿头,两土,下半续表580古文字研究部讹变严重难以确定。所以,古文可能是 字讹变。”(9)A与“”写法距离较大,段说非是。徐在国、黄德宽对亦有考证(10):“”应是“斤”字,“”(或)应与“”所从的“”同,并非是“幺”,应是“申”字。“”可分析为从“申”,从“言”,从“斤”,当隶作“”,释为“塵”。“”字所从的“申”“”均是声符。古音“申”属书纽真部,“塵”属定纽真部,声纽均属舌音,韵部相同,“塵”字可以“申”为声符。“”字属晓纽文部,真文旁转,故“塵”字也可以“”为声符。楚简“”字多见,常用作“慎”,但它所从的“幺”非“申”字,楚简及古文“申”分别作(郭店简 忠信之道 简6)、(说文),与楚简“”所从的“幺”构形及字迹仍有所差别,且“”字所从向来未写成典型的“申”形。陈剑对“”字已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该写法源于番生簋的(集成 4236)等,所从的“”即“质”的声符“斦”,并在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编按中引裘锡圭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简1、简39字左上方作彡形(原形分别作、),似可证成本文所说中的幺形系由形中的形讹变而来的推测。”(11)其说可从。不过,徐在国、黄德宽将楚简“”所从的“”与联系起来却是一条极富启发的思路,二者形体接近,“”所从的“斤”讹成“刀”形,“斤、刀”不单意义接近,作意符可替换,如古文“断”从“斤”作(四 421尚),又从“刀”作(汗 682)、(四 421尚),而且其古文形体也讹混不清,如“斸”原作(汗676义),或讹作(四56义),“芹”则讹作(四 135老),此二字所从之“斤”均讹似“亻”(古文中“亻、刀”同形),又汉印中有“”讹从“刀”作(12)。更重要的是用字习惯十分吻合,A注出 古老子,用作“塵”,检今本 老子“塵”字仅见于第四章及第五十六章,且同出“和其光,同其塵”一句,A无疑也是出自该句,李学勤曾指出古老子来源于项羽妾冢所得的楚系老子简本(13),是有可靠来源的。郭店简 老子 甲本简28对应作“赛(塞)其门,和其光,迵(同)其”,“”马王堆帛书乙本及今本作“塵”(14)。因此,古文A写成从“”并非毫无依据,可分析为从“塵”“(斦)”声,实际就是在“塵”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声符。厘清了A的形体来源,的来源就很好理解了,该字为A下部所从,也是楚简“”的声符“”之讹体。名义 注为“申”字,实出古文,“申”与“”古音很近,“”与“申”声字在楚简中也有通用之例,如上博简 容成氏 简1“神农氏”写作“戎是”。不过,目前出土材料未见古文A之写法,这还有待日后更多材料的公布得以检验。总之,名义保留了一些古抄本的写法及用法,很值得文字学家去关注,汉唐以后字书所载俗体、异体及隶古定等对研究先秦古文字也并非毫无价值,因为汉字在历史的传承中可谓源远流长、绵绵不绝。附记:本文的撰写得到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以来字韵书传抄古文疑难字研581篆隶万象名义“,申字”新证究”(FJ2001C050)、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17ZDA300)和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 绝学 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传抄古文资料全编与传抄古文研究”(2018VJX081)的资助。(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注:(1)唐 释空海 篆隶万象名义,“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95年。(2)袁金平、李伟伟 篆隶万象名义“旵,昌字”条补证,辞书研究 2016年第1期第8687页。(3)吕浩 篆隶万象名义 校释 第469页,学林出版社2007年。(4)大柴慎一郎 篆隶万象名义 文字研究 第253页,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5)徐在国编 传抄古文字编“前言”第4页,线装书局2006年。(6)同注(1)第9497页。(7)本文所引 说文 汗简 古文四声韵 古文均源自徐在国编 传抄古文字编。(8)李春桃 传抄古文综合研究 第1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9)段凯 古文四声韵(卷一至四)校注 第246页,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10)徐在国、黄德宽 传抄 老子 古文辑说,收入氏著 古老子文字编 第435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陈剑 说慎,收入氏著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第3953页,线装书局2007年。(12)日 佐野荣辉、蓑毛正雄编,王忻译 汉印文字汇编 第608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13)李学勤 说郭店简“道”字,简帛研究 第3辑第43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4)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27页,中华书局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