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瑶田《通艺录》的词源学价值及其应用.pdf
下载文档

ID:2744616

大小:4.03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通艺录 程瑶田 词源 价值 及其 应用
117Jan,2023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3年1 月Vol.45,No.1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 期第45 卷程瑶田通艺录的词源学价值及其应用张梦帆(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 0 0 0 2)摘要:通艺录作为程瑶田一生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所涉范围十分宽广,涵盖训话、水理、农业、动植物、宫室等诸多方面,蕴含了不少词源探求的理论和方法,其提出的“触类旁通,其义自见”与“大率不可典要,惟变所适”以及重目验、实证和“礼失求诸野”的观点对词源探求有重要影响。程瑶田通艺录中的词源探求不仅为汉语词源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充实的语料和重要的理论方法,而且对同源词的系联、词典释义的补充以及词源词典的编纂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通艺录;程瑶田词源学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5 1 0 2(2 0 2 3)0 1 0 1 1 7 0 5程瑶田(1 7 2 5 一1 8 1 4),字易田,一字伯易、易畴,安徽歙县人,与戴震、金榜同学于婺源江永,与乾嘉时期的训话考据大师如钱大昕、王鸣盛、段玉裁、王念孙、汪中、金榜和任大椿等人亦交往密切,王念孙曾评价其“立物之醇,为学之勤,持论之精,所见之卓,一时罕有其匹”。1 册3,P505程瑶田作为乾嘉鸿儒,其毕生所学集中体现于通艺录,但不仅“清朝为他写学案 或事略 的人,如江藩、唐鉴等,都没有科学的语言学观点,没有看到他的训话学突过前人,说到通艺录时大都一笔带过”,今人对通艺录的训话研究多集中于其果赢转语记,其他内容基本阙如,无怪乎张煦侯先生为程瑶田鸣不平,认为这对他“实在不够公平”,呼吁“多多发掘这位学者在训话学上的贡献”2 从内容上看,通艺录所涉范围十分宽广,包括论学小记论学外篇宗法小记仪礼丧服文足征记释宫小记考工创物小记磐折古义沟疆理小记禹贡三江考水地小记解字小记声律小记九谷考释草小记读书求解数度小记九势碎事释虫小记修辞余钞让堂亦政录乐器三事能言莲饮集濠上吟稿果赢转语记仪礼经注疑直共计2 4篇专题论述1册1,P3-5涵盖训话、金石、考古、地理、农业、动植物、宫室等诸多方面,蕴含了不少词源探求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此书中的转语和金石名物考释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但从词源学史的角度对此书进行考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们拟在这方面作一探索和整理,挖掘更厚实、更丰富的词源语料,为深人开展汉语词源学史研究奠定基础。一、通艺录程瑶田理据分类初探根据对通艺录的语料整理,我们认为程瑶田在通艺录中对事物得名理据的探求主要从三大方面人手:一是据事物外显性特征探求命名理据;二是据事物内部性状及功能用途探求命名理据;三是据语言内部系统兼事物特征综合探源。由于涉及语料较多,我们择要举例。收稿日期:2 0 2 2-1 0-1 2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词源研究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2 0 2 3 一ZDJH一7 2 2);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乾嘉文集词源学研究”(2 0 2 2 BSJJSK10)作者简介:张梦帆(1 9 9 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文献学研究。118首先,据事物外部状貌特征探求命名理据。事物的外部状貌,包括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等,这些特征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直接来源。王国维先生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上中曾提到:“是故雅名多别,俗名多共,雅名多奇,俗名多偶。其他偶名皆以物德名之,有取诸其物之形者,有取诸其物之色者,有取诸其物之声者,有取诸性习者,有取诸功用者,有取诸相似之他物者,或取诸生物,或取诸成器。3 通艺录中程瑶田根据事物外显性特征探求命名理据的如:【考工创物小记:“非若矛之著秘者,为圜莆空其中,而以秘贯之,如人足之腔,故名之为也。1 册2,P134按,“”本义为小腿,说文骨部:“,胫也。从骨,交声。”引申为装矛柄的矛。矛体分身、二部,开口处较粗下渐细,呈直筒状的部分称“”。此处程瑶田根据“”外形似“人足之腔”的特点,解释其用作矛时的得名之由。【大都小都家邑】水地小记周官畿内经地考:“其人税于王也,皆四之一,四甸人一甸,四县人一县,四都人一都。四都者,一同之地,故日大都。四县者,一都之地,故日小都。四甸者,一县之地,故日家邑。1 册2,P473-474#按,“大都”指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亦泛指都邑之大者。“小都”是古代卿的采地,而“家邑”是古时大夫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画地。”郑玄注:“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此条程瑶田根据大都、小都与家邑的面积大小,解释各自得名之由。【白苗】九谷考:“白苗者,即青苗也。初出时色微白,故农人通呼白苗,以别于红苗也。”1 册3.P7按,此例程瑶田根据禾苗“初出时色微白”的颜色特征,解“白苗”的得名之由。第二,据事物内部性状及功能用途推源。与事物外部状貌所表现的较强的外显性特征不同,事物的内部性状和功能用途外显性特征较弱,一般不能通过感官器官的观察直接推断出事物的命名理据。通艺录中程瑶田根据事物内部性状和功能用途推源的如:【藜仗释草小记释藜:“其干直,上古人取之以为杖,所谓藜杖者也。1 册3,P106按,藿是一种藜类植物,红心灰藿是藿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白心灰藿等品种。此条程瑶田根据红心灰藿干直的特点,解释古人以此为杖的缘由,进而解释“藜杖”的命名理据。【蓬莱释草小记释藜:“余案:莱、藜一声之转,今不治之地多生藜,藜、莱相通,故治荒之地日辟草莱也。如左传庄周管子太史公之书月令韩非子所云(月令:孟春行秋令,则藜莠蓬蒿并兴。韩非子:孟献伯相鲁,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皆言其生于不治之地。故三神山其一日蓬莱,以其人迹罕至,望之有蓬莱诸草而已,因遂以蓬莱名之。而修辞家亦用以氏贫者之庐云。1 册3,P109-110按,此条程瑶田根据贫之地多生藜的环境特点,解释“蓬莱”作为仙山、仙境的得名理据。第三,从语言内部系统入手,并结合事物特征,综合探寻事物的命名理据。形、音、义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彼此联系紧密。据形、音探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分别是形训与声训的集大成之作,发展至清代,随着古音学研究的深人,戴震、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对形音义三者关系有了更为深人的认识,从语言内部系统人手,结合事物特征,综合探寻事物命名理据成为探求词源的主要手段。通艺录中程瑶田据形音综合探源的例子如:【桥考工创物小记:“余案:庄周书云:“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挚水若抽,其名为。然则本名,以其挚水,故牵连呼之日挚,疾读挚则为桥也。1 册2,P205 扫按,此例中“桥”指,是一种井上的汲水工具,一端系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两端一高一低,用较小的力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此例中程瑶田根据“挚棉”疾读为“桥”的语音特征,解释“桥”指代棉时的命名理据。【考工创物小记:“鼓上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故谓之。1 7 册2,P249拉按,此例中“”用于表示钟体的上段,此处程瑶田以“正”释“”,根据“”为钟体之上段正面,解释“”表示钟体上段时的命名理据。二、通艺录程瑶田词源探求的理论程瑶田解物释名颇具科学精神。在词源探求上,程瑶田秉持怀疑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考释名物,不轻信古人,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再加上以目验、实证以及求教于乡野农人等多种方法考释名物,使得程瑶田的名物推源大多可靠,时人王念孙疏证广雅、桂馥义证说文解字、孙治让整理考订周礼等多有征引。(一)以“触类旁通,其义自见”系联同源词形声字声符具有示源功能。宋人王子韶始倡右文说,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逐渐引起训话学家的119注意,以声符系联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成为词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乾嘉学者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孙等多有实践,程瑶田亦是,如其释宫小记栋梁本义述上:“帽之名,言如眉之垂也。岸以垂于水而得湄称,屋亦以其下垂也而得帽称。尔。1 册1,P448帽和“湄”在外部形貌上与“眉”具有象似性,故而以“眉”为声符,分别加上形符“木”和“”表示所属义类。加上“眉”“帽”“湄”上古音相同,所以从词源上看,“眉”“”“”是一组同源词。此条程瑶田以垂义贯通“眉”“帽”“湄”,说明程瑶田已经意识到“眉”“帽”“湄”在音义关联上具有音同义通的特点。程瑶田既能利用谐声字声符示源的特点系联同源词,又能以音义为经纬系联具有同义素的相关词语,做到触类旁通而其义自见,如其释草小记载:“凡物稚小者,皆目之以弟。稀稗于五谷,若尊之临卑,兄之畜弟也,故以名之。尔雅:“梯,芙。芙之与梯声相转,而弟、失二字又义相通,故虞书平秩东作,说文作平”。尔雅:“,。瓜小,故爬从勺,而从失也。余尝疑藜即梯。淮南子:“离先稻熟,而农夫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说者或以为水稗,余谓非稗也,乃梯也。稀与藿亦声之转也。今北方于大获之外种稗复种藜。且弟之义,余得推而论之,涕与泪对而从弟,铁与金银铜锡对而或从失,失、弟义通,弟、夷义又通也,故铁或又从夷,而涕亦谓之。释名:妻之姊妹日娣,母之姊妹日姨。亦如之。触类旁通,其义自见。1)册3,P120“梯”同“梯”,上古音为定母脂部,作草名时是一种类似稗子的杂草。“娣”音“弟”,上古音为定母脂部,指女弟,即同嫁一夫之妹。说文女部:“娣,女弟也。从女从弟,弟亦声。”清段玉裁注:“形声中会意。”从音义关联上看,“弟”“梯”“梯”“娣”上古音均为定母脂部字,并且在语义上都具有小义,它们具有音近义通的关系。“弟”上古音为脂部,“失”上古音为质部,按照王力同源字典中的拟音标准“同类同直行者为对转”,那么“弟”“失”在语音上的关联当为“脂质对转”。4“”上古音为定母质部,指小瓜。说文瓜部:“,也。从瓜失声。诗日:绵绵瓜。或从弗。”清段玉裁于“或从弗”下注:“按,弗当作弟,篆体误也。尚书“平秩”亦作平。释草稀 亦日芙,是其例。弟与“失”双声。”段玉裁已经认识到“弟”和“失”在语音上具有关联性。铁,说文金部:“古文铁”从“夷”。”清段玉裁注:“按,夷”盖弟”之讹也。”此处程瑶田在系联“弟”“梯”“梯”后,根据“弟”和“失”在语音上的关联,系联“”和“铁”,解释“”在音形上“从失”,以及“铁”在音形上与“失”“弟”相关的缘由。“触类旁通,其义自见”的训话理念亦体现在程瑶田的词源学著述果赢转语记中。果赢转语记全篇以“果赢”为核心推阐演绎,将果赢、果赢、括楼、站等联绵词通过“又转为”的术语进行系联,是程瑶田转语说的重要实践。程瑶田和戴震在转语研究上各有侧重,然而世人多知戴震转语、王念孙“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而对程瑶田“触类旁通,其义自见”的词源主张重视不足,不得不说这是我们以往对程瑶田研究的不足所造成的一大遗憾。(二)以“大率不可典要,惟变所适”体认同物异名和同名异实事物的命名,尤其是名物词的命名,有时没有恒定的准则与标准,或以形似,或以气同,便可相因而呼,这也是事物命名之所以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的重要原因。程瑶田葛江葛莞藿命名同异记对造成同物异名的现象有详细论述,其文日:“尔雅之呼芜为蕲苣,名医又呼之为江,时珍为之说日:当归名蕲,白芷名葛。芜叶似当归,香似白芷,故有蕲、江之名。由是言之,蕲也,苣也,也,皆非芜之本名,而或以形似,或以气同,相因而呼。称名取类,大率不可典要,而其势有不得不相借者。观书者于此,眼当如月,隙毕照,其旨盖亦微。”1 册3,P147 黄侃先生认为程瑶田的这番论述“精深之至”,评价道:“自有此说,而后释草已下七篇诸物名,稍稍可解。”5在疏证落藜和灰藿时,程瑶田发现山西人与璐水、燕山之间的人对落藜和灰藿的称呼也存在差异,其释草小记释藜有文日:“小者,山西人呼日落藜,而不呼灰藿,以其绿叶无灰也。然余至京东璐水、燕山之间,其人通呼灰藿为落藜,小者亦呼灰藿。盖品类既同,名可互假,故张守节以表赤释藜,且惟赤者堪为杖,号日藜杖。灰藿呼藜,其来盖有自,而陈藏器不知古人假借通称之义,但据藜杖决之,谓心赤者藜也。岂知求端瑞本,当以无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