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南海
沉船
底部
科技
分析
第 2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Vol.29 No.2May 2023科技考古“南海 I号”沉船底部海泥的科技分析*黄琦钧1,董录明1,韩向娜1,王 昊2(1.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2.国家文物局 考古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摘 要:“南海 I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 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 18万余件。文章通过 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检测海泥的矿物成分、有机质和可溶盐等,结果发现“南海 I 号”底部海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粘土矿物,有机质含量为6.62%,可溶盐含量为 0.6%,成分主要是 NaCl、CaSO4,还有少量的 MgSO4和 KCl。海泥 pH 值为 7.74。“南海 I号”的埋藏环境关系到木质船体、陶瓷器等大宗船载货物的劣化机理研究,对沉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南海 I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关键词:南海 I号;海泥;矿物组分;可溶盐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23)02-0059-060引言“南海 I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远洋贸易船,满载船货,于 1987 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意外发现,经过 20年的考古调查,2007年使用沉箱打捞法成功将其整体打捞出水,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12013年,“南海 I号”全面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启动,至 2019 年,船货的考古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出土文物 18 万余件,以瓷器为主,还有部分金饰、漆器及铁制品等。“南海 I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载货物最多的一艘沉船。2“南海 I 号”的打捞和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意义重大。“南海 I号”沉船是一个多材质密集堆积的复杂有机体,自整体打捞存放于“水晶宫”以后,因为保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劣化速度大大加快。“南海 I号”罹难倾覆后船体被泥沙掩埋,经过约 800 年的泥沙淤积,最终淤埋 于 海 床 面 以 下 13 m 的 泥 沙 内,水 深 为2224 m。3沉船埋藏相对较深,整体被海底 收稿日期:202212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804,2020YFC1522404,2019YFC15201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FRF-MP-20-53)。*作者简介:黄琦钧(1997-),女,浙江台州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保护。*通信作者:韩向娜(1984-),女,河南洛阳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59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考古淤泥密实覆盖,形成了一个低氧、低温且变化幅度较小的埋藏环境,使木质沉船长期在水下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沉船长期在海洋微生物的侵蚀作用下,木质船体、漆木器、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发生了严重劣化,尤其木材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导致船体强度大大降低,打捞出水后极易收缩变形。4海水易渗透,电阻率低,传质快,致使可溶盐大量侵蚀进入瓷器内部微孔中,打捞出水后可溶盐随着温湿度变化发生结晶、潮解致使瓷器釉面剥落,胎体破碎。5铁质文物在海水中发生电离,在海洋各种好氧与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硫铁化合物,打捞出水后,硫铁化合物遇到空气和水后会发生氧化,生成硫酸以及各种硫酸盐,并引起木材等有机质的降解。6发掘出水的有机质文物面临着从低氧(或厌氧)环境转为有氧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沉船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并加剧了对有机质类文物的降解。7可见,埋藏/保存环境对沉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 11月,在全面考古发掘开始之前,曾对“南海 I号”沉船所在的“水晶宫”的室内气体环境、水体水质、沉箱腐蚀情况、表层海泥和污损生物等进行检测。82013 年后,又对沉船的木质文物中的细菌类群和微生物种类进行了鉴定。7-9沉船发掘期间,使用保湿喷淋装置进行淤泥保湿和舱体霉菌防治,10其间为了达到较好的防霉效果,曾使用多种防腐剂轮换喷淋,后采用聚乙二醇进行保湿加固。至 2020年,沉船考古发掘工作已进行到底部海泥的清理,船舱内部完全暴露,底部海泥经过数年的试剂喷淋影响已和早期刚打捞出水时的表层海泥不同,文章将对沉船底部海泥的 pH 值、矿物组成、可溶盐、有机质等进行分析,对比刚出水时表层海泥性质,探讨船体保存淤泥环境的改变,以期为沉船保护提供科学支撑。1实验部分1.1实验样品随着“南海 I号”考古发掘工作步入尾声,沉船船体已基本暴露于大气环境中,文章所采集的样品来自船体底部船舱周围的青灰色黏质海泥,采样时间为 2020年 11月,采样后密封置于冷柜中保存。1.2实验仪器与方法依据 NY/T 52-1987 中风干土样的含水率测定标准 对样品中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德国哈纳公司 HI8424NEW 便携式 pH/ORP 测量仪进行 pH值检测。(1)矿物成分分析。按照 SY/T 51632018 沉积岩中黏土矿物和常见非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的矿物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X 射线衍射分析使用德国 Bruker(布鲁克)公司 D8 advance X 射线衍射仪。测试条件:LynxExe 阵列探测器,步长 0.02,停留时间为 0.15 s,测角仪半径为 280 mm,发散狭缝 0.6 mm,防散射狭缝 5.7 mm,电压 40 kV,电流 40 mA。(2)有机质含量采用热重分析。使用美国 TA仪器公司 TA SDT-Q600同步 热 分 析 仪。测 试 条 件:N2气 氛,升 温 速 率10/min。(3)可溶盐分析。称取一定量的海泥样品加去离子水,超声波震荡 30 min,静置 24 h,过滤得到上清液,烘干后得到可溶盐的盐结晶,计算样品前后的质量变化得出海泥的含盐量。采用离子色谱测试海泥中可溶盐的离子种类和相对含量;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结晶盐进行显微观察,结合拉曼光谱、红外光谱、SEM-EDS 鉴别出具体的可溶盐种类。离子色谱使用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ICS-600离子色谱仪。超景深显微镜使用基恩士 VHX-6000 超景深视频显微镜,观察倍数为 502000倍。拉曼光谱分析使用法国 HORIBA Scientific 厂家 LabRAM XploRA PLUS 型全自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条件:激光波长为 785 nm;激光功率为 100%;激光光栅为 1200 gr/mm;扫描范围是 200050 cm-1;扫描 3次,每次 60 s。红外光谱分析使用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602023 年第 2 期科技考古黄琦钧,董录明,韩向娜,等/“南海 I号”沉船底部海泥的科技分析(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IS5 型红外光谱分析仪,测试条件:使用 iD1 透射附件,扫描范围为 4000400 cm-1,扫描次数设为 16 次,光谱分辨率为 4 cm-1,采集时间为 32 s。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分析使用捷克 Tescan 公司 VEGA 3 XMU 型号扫描电子显微镜,配置德国 Bruker Nano Gmbh 610M 型号能谱分析仪,测试条件:加速电压为20 kV,工作距离 15 mm。2结果分析与讨论2.1海泥的矿物组成及有机物分析海泥样品的 X 射线衍射谱图如图 1,结合半定量分析结果(表 1)可知,主要组分是石英和粘土矿物,还有少量斜长石、微斜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这与2004 年钻孔取样的底层淤泥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结果一致。11海洋淤泥能够隔绝氧气和水流涌动对沉船的破坏,但其中含量较高的粘土矿物具有吸附某些阳离子(K+、Na+、Mg2+)和阴离子的特性。12这些离子、水和盐类以及其他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能够插入粘土矿物的层间,与其形成复杂的粘土矿物-有机质复合体,13对低温釉瓷器、竹木漆器等造成腐蚀。海泥的 TG-DTG 分析如图 2,TG 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存在四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 0110.1,失重 2.55%,其原因是海 泥 中 游 离 水、吸 附 水 的 脱 除。第 二 阶 段110.1476.2,失重 3.27%,可能是腐殖化程度较低的糖、脂类等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引起的。第三阶段 476.2628.7,失重 3.35%主要是因为腐殖化程度较高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和燃烧。14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内的失重是由有机质的分解引起的,由此判断海泥中有机质的含量大约为 6.62%。第四阶段为 628.7之后,失重 2.98%,是因为方解石热分解释放CO2造成的质量损失。15海泥中的腐殖质是木材等有机质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形成的,2011年发掘初期曾对船体表层覆盖海泥进行腐殖酸检测,彼时腐殖酸含量为 0.112%,8本次检测中底部海泥的有机质含量达到 6.62%,说明在近 7 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沉船有机质类腐败程度在急速加剧。腐殖质中的腐殖酸能够加快木材组织结构中的纤维素的水解速度,造成木质文物的劣化。2.2pH和可溶盐分析和可溶盐分析将海泥样品 pH 值、可溶盐含量与“水晶宫”附近海水进行对比,如表 2所示,海泥的 pH值与海水的 pH 值都呈碱性且大致相同,和2011 年采集的表面海泥的 pH 值 7.75 一致。海水中的可溶盐含量为海泥的 6 倍,海泥 0.6%的盐含量和陆地考古埋藏土壤相比依然较高。图 1 海泥样品 X射线衍射谱图表 1海泥样品的 XRD半定量分析结果(%)样品名称海泥样品石英53斜长石5微斜长石10方解石4伊利石4.4高岭石4.6绿泥石3.8伊蒙混层16图 2 海泥样品 TG-DTG分析61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考古表 3 为海泥中主要离子的色谱分析结果,海泥中离子总量达到 19.61 mg/g,与陆地土壤相比,含盐量较高。阳离子主要为 Na+和 Ca2+,少量 K+、Mg2+,阴离子主要有 Cl-和 SO42-。而“水晶宫”附近海水中 Ca2+含量较少,Mg2+含量较多。使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提取到的结晶盐(图 3),在 30倍镜头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立方体颗粒和细小颗粒状晶体(图 3b),200 倍镜头下的细小盐晶体呈现六棱柱状(图 3c)。常见的可溶盐结晶中,NaCl 颗粒的晶体形貌为立方体状,CaSO4 颗粒的晶体形貌为针状、棒状、六棱柱状或纤维状,因此可初步推断结晶盐中含有 NaCl和 CaSO4。盐晶体的红外光谱如图 4(a)所示。可知,3410 cm-1的红外吸收峰属于无机物结晶水分子的伸缩振动;1640 cm-1是无机结晶水分子的变角振动;1120 cm-1、605 cm-1与硬石膏 CaSO4中 SO42-的红外特征峰相符。16由此可推断盐结晶中含有硬石膏 CaSO4,与显微形貌观察一致。结晶盐的红外特征峰与标准谱峰相比有所偏移,可能是因为存在多种硫酸盐。SO42-能和木材组织发生某些化学反应,生成盐类继续附着在木质组织中。这类易溶盐离子容易向更难溶的盐类转化,在木质文物的裂隙或孔隙中沉淀析出,造成木质文物的酥碱和变形。图 4(b)是盐晶体的拉曼光谱图。可知,491 cm-1、1008 cm-1与 硬 石 膏 CaSO4标 准 峰SO42-的 499 cm-1、1016 cm-1较接近;616 cm-1、984 cm-1、1137 cm-1与硫酸镁 MgSO4的主要特征峰(612 cm-1、984 cm-1、1134 cm-1)相似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