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公共
体育
空间
更新
内涵
表达
结构
困境
路径
选择
第 44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喀什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shi UniversityVol.44 No.3Jun.2023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内涵表达、结构困境与路径选择李文(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广东 汕尾 516600)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基本内涵、结构困境与行动指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是对体育空间的布局优化、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的活动,具有公益性、灵活性与战略性特征.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价值主要体现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加健身空间的有效供给,反哺城市内核修复、激活体育空间的溢出价值,铸就空间共同体、满足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等方面.公共体育空间更新面临的困境结构主要有机制联动限制、技术操作指导缺乏、原有布局“先天不足”与社会资本参与主体性弱化等.因此,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要坚持体制创新,完善精细化的公共体育空间更新联动治理机制;要明晰路径,健全多样化的公共体育空间更新技术指导;要实现利益共享,优化引入社会资本的制度环境.关键词: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存量空间;更新;有机更新;体育健身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34(2023)03-0086-050引言在全面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新阶段,健身对每个公民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任务,只有维持好个体健康,才能夯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根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也更具底气.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开展各类健身运动、保障群众体育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公共体育空间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表达.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指出:“要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施设.”1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也提出:“要优化市政施设布局和功能,增加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供给.”这两份纲领性文件对公共体育空间规划的理念都关注存量空间的更新,体现了公共体育空间未来的治理趋向,是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保障群众体育需求的积极政策响应.1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内涵表达1.1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基本内涵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在国际上通常表述为 Urban Regeneration,最早关于其概念内涵的表述可追溯到 1958 年 8 月荷兰海牙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讨会提出的“有关城市改善的建设活动,就是城市更新”2.之后,城市更新进入各个学科的研究视域,虽然研究范畴不一,但在理论内涵上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共识:一是大尺度的扩容空间更新,二是小尺度的存量空间修缮.在当前城市治理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质的时段,存量空间潜质挖掘成为城市更新的着重点.学界对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概念暂未有明确的表述,与之最为接近的理论是由吴良镛先生在 1990 年代从城市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有机更新”3.按照“有机更新”的文本词意可以将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理解为“在保持城市存量空间内在的秩序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重新配置,以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有机更新”对城市公收稿日期:2022-08-14作者简介:李文(1990-),男,江西全南人,硕士,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伟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DOI:10.13933/ki.2096-2134.2023.03.017第 3 期李文: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内涵表达、结构困境与路径选择共体育空间更新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存量空间.城市中的公共体育空间是由城市政府主导或直接提供的可供城市居民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4.作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体现在设置专门的体育空间,还包括需要根据居民体育需求多元化与精细化要求,对存量中的体育空间及时创新性更新.本文在借鉴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空间的本体功能,将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概念定义为以更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目标,由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为辅,对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存量体育空间进行功能优化与条件完善的更新活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公益性.提供完善的全民健身体育施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分布不均、布点不全、设施老化损坏的体育施设要及时利用体彩公益资金进行修缮和更新.(2)灵活性.城市中的体育空间更新是一种微更新,主张采用合理的尺度来完成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划分成对公共体育空间形态要素、视觉要素以及功能的修补.只要其更新方式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实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均可灵活利用.(3)战略性.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性目标的背景下,要让人人都成为健身者,前提是要确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提高,而更新体育空间就是要解决“一场难求”和落实“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举措.1.2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时代价值1.2.1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加健身空间的有效供给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公布的 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显示,截止 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 29.17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2.08 平方米.具体到城市社区层面,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 84843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 0.317 平方米.5解决健身空间不足的问题决定着到 2025 年人均场地面积达到 2.6 平方米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是否更足、更亮.因此,在 2022 年颁发的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就提到要按照“覆盖全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路来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里面涉及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不仅有宏观性的意见指导(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和科技支撑、拓展新体育空间等),也有微观性的操作指引(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等地貌打造时尚健身场景、15 分钟健身圈等),甚至还包含着公共体育空间中科学健身知识、体质健康服务供给的更新.也就是说,更新的范畴从物理层面扩充至人物交互层面.从中可以看到,其更新方式不唯大而全,而是注重功能转型、分类盘活,是一种对现有公共服务体育资源的再生产,其“更新”的要义在于充分挖掘了现有体育空间的活力和潜在价值,为居民体育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夯实物质保障.1.2.2反哺城市内核修复,激活体育空间的溢出价值有目标的城市未来:2030 年塑造城市未来的 12种趋势 指出:“绿色化、数字化、便利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现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愿景.”6公共体育空间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必然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应积极求变,突显其溢出效益以反哺城市内核.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在城市颜容的修复上,通过对与城市肌理不相匹配、与空间秩序不相映衬的“金角银边”区域进行有机更新,尤其是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特征的体育场地融合,可以成为城市景观的点缀和标志.二是在提升土地效用上,将原先有残缺的体育空间进行改造开发,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改善先前破坏的土地生态,甚至能够刺激周边投资的增加,使土地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在塑造城市品牌上,城市中多样化、便捷性的体育基础施设能够激发人民参与体育运动,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使其在塑造体育活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具有更多“出圈”的机会.此外,还可以促进人流的引入,有效缓解城市人口下降的问题.质而言之,城市体育空间的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是联动共生、相互循坏的.1.2.3铸就空间共同体,满足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当代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并不是纯粹的物理学或地理学意义上的客体,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7.更新后的城市公共体育场所正是这样一个集合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空间.居民在实体空间中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在铸就着城市的基本命脉.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但孤独、抑郁、压抑等不良情绪在不断侵蚀的时代,更新后的公共体育空间所构造的社交圈可以让人们在沟通中消解87喀什大学学报第 44 卷分歧,从而建立起情感链接.其次,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文化记忆的对象,是人们过去共同生活的的物质留存,见证着体育生活的热度.对其进行更新,注入时代元素,让老地方有了新味道,让人们再度体验失去的乐趣,可以唤起人们的想念,对生活继续保持激情.此外,更新公共体育空间是落实治理“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把体育场所送到日常生活圈,解决了“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让城市的治理变得有温度、有精度.2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结构困境2.1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机制联动限制对城市空间的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城市作用机制的重新调节.从政府机构层面来看,涉及到体育、国土、规划、城管、园林、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从操作层面来看,可能还涉及立项、报批、招投标、施工等多道程序.“条块分割”和“程序繁琐”的更新治理机制很容易造成各部门事权划分不清晰,多头管理,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协同.8更新公共体育空间不仅只是由体育部门更换体育施设,还需要园林部门规划绿地与体育路径的融合,确保体育空间的更新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又能方便群众健身等,各个部门在参与更新中都需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动机和方法.但是,在多元主体参与,各部门有效从自身职能分工、任务安排的角度出发,分别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改造政策和审批制度,导致公共体育空间的更新在任务、目标、政策、时序等方面呈现政出多门、缺少统筹安排,并未形成对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全域式方案.2.2公共体育空间更新的技术操作缺乏指引技术操作规范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搭流程、守底线、引方向”,是细化工作内容,规范工作流程的技术指导标准.目前针对公共体育空间的有机更新与合理利用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一些宏观性的政策文件中有相关文字的表述,但并未形成像 公共体有空间更新指南 之类的技术规范,也没有对其会引发其他城市问题(交通、土地、生活)的具体管制举措.公共体育空间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穿插在各个街道,与居住区、休闲区、生活区等相互交叉.不同类型的体育空间在功能定位、场景布局、更新要素等各方面需要朝向什么样的样式更新都是需要技术规范的指引.比如在场景布局上,只是把提供体育锻炼空间作为最低技术标准的话,就很难完成科技、社交等要素在体育空间的变现.缺乏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指引,各地在公共体育空间的更新活动中“摸着石头过河”,很容易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带来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外部负效应,给城市增加负荷,甚至会破坏原先公共体育空间布局结构.2.3公共体育空间原有结构布局“先天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对体育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以及器材配置处于粗放性指导阶段,在体育空间品质、空间要素、实际使用率以及收益人群覆盖面等方面没有做到前置考量,导致利用现空间进行改造的连续性大大减弱9.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公共体育空间中的规划并未将大众需求作为基本导向,服务对象集中于老年群体,缺乏青少年及中年群体服务功能.加之,体育空间中的器材配备几乎千篇一律且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元体育需求不一致,忽略了体育空间设计与规划对健身需求产生的影响.后期空间改造过程中的资金、规模需求量较大,增加更新成本.(2)单纯的认为公共体育空间就是一个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空间,没有上升到塑造城市精神的高度.在体育空间建设中只关注健身物质环境的满足,没有考虑健身过程中人与人、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空间交互,缺乏人文精神的整体关照.从近年来因健身“抢地盘”事件的频发就可以反映出健身场地高度聚焦的不合理性,并且这种不合理的体育空间建设逻辑并非个案,而是呈现出可复制的样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2.4社会资本参与更新公共体育空间的主体性弱化在解决公共体育空间的精准供给和品质供给以及后续的运营和维护等方面,依旧是以财政经费支出为主,大规模的更新活动会给地方财政增加负担.在不少发达地区虽然提出并利用 PPP模式来建设体育场地施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