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变迁与教育变革.pdf
下载文档

ID:2744386

大小:1.93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变迁 教育 变革
08人类教育产生的时候尚未有城市,所以中国古人称早期的学校为庠、序、校,从字形字义看都无城市特征。而早期城邦以及后来的城市一经产生便离不开教育,并不断给教育带来显著的变化,甚至一度只有城市才有教育,乡村几乎无教育。历史上,城市发展快速时期,城乡教育的差距就会拉得更大;城市发展缓慢下来,乡村也会以较快的速度追赶城市教育,或与城市教育相异互补,城乡教育共同的使命使得两者之间培养的各不相同的人不断交流、协同发展。一、城市带着教育跑得似乎很快没有一座没有教育的城市,教育匮乏的城市必然是没有灵魂与活力的。没有教育,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城市与教育之间的原生样态千姿百态。考察一座城市的教育样态,首先不能不看它的教育层级、结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普惠水平、质量高低、多样性状况;还要看教育与生活的关联程度,与产业的结合状况,与科技前沿的北京城夜景城市变迁与教育变革 文/储朝晖策划PLANNING09EDUCATION TODAYJuly/August 2023今日教育结合程度,与政治的关系疏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特征,教育服务城市发展的效能;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与可持续性,在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层次与地位。层级不全、强弱不平衡、结构不均匀、内容与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单一、特色不明、效能低下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城市与教育自身的发展。从因果角度考虑,的确有“因教育而城市”的例证。800 多年前,正是牛津大学的创立引来众多人流造就了牛津城。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 90 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它的名字才渐为众人所知,发展为有十几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典型的因大学而发展的城市。日本的筑波大学位于本州岛中部茨城县,依托筑波大学建立起来的筑波大学城(科学城)是全日本面积最大的大学城,五个不同的区域分布在城镇各个地方,也是当今最成功的大学城之一,将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县发展为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重要工业基地,县内有全国科研中心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为人所熟知但在世界范围内,“因教育而城市”的发展案例还是少数,更多的则属于因城市而发展教育。因为要建成一座适合人居住的能够正常运行的城市,良好的教育如同良好的空气和水一样必要与重要。甚至一些城市对教育发展的特征、目标、内涵、方式、规模、质量还有更为细微的要求,以求与城市发展协调起来。对于城市而言,教育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城市社会的文明状况、社会风气、消费需求、经济结构、发展类型。对于一些大都市,教育是决定其在一定区域或全世界排名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对于普通的城市,教育带有刚性的决定作用体现为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影响。从 2020 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城市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存在明显的相关。纵向也能显现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与 2010 年相比,每 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人,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下降为 2.67%。换一个视角看,城市居民的流动性使得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该城市教育发展的状况,还受到乡村教育发展状况的影响。一些城市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原因恰恰在于城乡教育水平悬殊,从乡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素质偏低。从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 24%的适龄劳动力具有高中及以上水平的学历,过半数为小学毕业及以下水平,这个数据只比南非高一点,与同期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转圈的国家平均水平 32%相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是偏低的,它成为中国各城市发展的深层制约。中国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2013年的调查显示,贫困农村地区只有 37%的人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城里基本超过 90%;城乡教育水平的悬殊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出现,此后逐年加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标准的高考中,乡村学生受到不公平的评价,以至大学里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一部分孩子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将来难以融入社会等问题,暗藏了令人担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在城市爆发。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靠人才,越来越靠高级人才,以至不同城市间发生抢人才大战。或许由于城市发展发生了阶段性变化,曾经的地理区位、水陆交通条件、经济状况、文化底蕴对城市发展的决定作用逐渐让位于高端人才聚集所发挥的影响。越是高端2010年2010年2010年2020年2020年2020年8930 人100000 人100000 人15467 人9.08 年9.91 年4.08%2.67%大学文化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15 岁及以上人口图 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10人才,越重视自身以及子女的教育,越是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希望办出优质均衡、居民满意,每个孩子天性都得到良好成长发展的教育,并不断放大教育与城市各方面发展优优相配、强强联合的融合效应。于是,稍有常识的城市建设与管理者都会争相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引入优质资源,改进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效率和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建筑教育高地,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带着教育越跑越快。当然,并非每座城市的教育都跑得快,缺乏基本常识的城市管理者仍然存在。在不少二三线城市,匆忙城镇化形成了诸多先天不足的城市,外形城镇化跑得很快,包括教育在内的城市内涵却难以在短时间得到完备,教育发展可能“掉队”,义务教育学校整体规划缺失或者滞后,导致中小学学位紧张,学生就近无学可上,学校建设跟不上城镇化进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形成制约。一些老城区的学校建设规模小、预留空间不足,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不达标,没有操场和绿地,且扩充困难、现代化水平提升滞后。但总体上,城市教育还是比当地的乡村跑得快,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这样的发展真的会让明天更好吗?二、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带来两败俱伤教育在乡村的境况则完全与城市是另一种景象,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领跑者,但由于乡村社会前行得太慢,乡村学校即便戮力牵引前行,教育跟着城市永远跑不赢,依然行得太慢。城镇化使得农村生源大量流失,多年来,“城里挤,乡下空”表现出城乡教育的鲜明对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使用完全相同的方式管理客观上不同的城乡学校,使乡村教育受到贬抑与伤害;使用单一标准的考试评价有明显差异的城乡教育,客观上造成以城市的标准评价乡村教育的错位,显现出城乡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质量差距和不均衡。正因为此,中国在一段时间里义务教育城镇化率高于常居人口城镇化率大约 20 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15显示,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 2009 年的 51.04%增长到 2014 年的72.55%,提高了 21.5 个百分点。而 2014 年中国常居人口城镇化率为 54.77%。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202022指出 2021 年小学教育城镇化率达 79.15,初中教育城镇化率达 87.85,义务教育总体城镇化率达 81.91,2021 年中国常居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4.72%。20002020 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和小学数量都减少了一半;农村中小学平均每天减少 87 所。其中从 2000 年至 2010 年的 10 年里,农村教学点数量从 178060 个锐减到 66941 个,减幅达到 62.41%,平均每年减少 11112 个教学点。乡村学生减少一部分由于计划生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另一部分则由于父母竭力将孩子送到自认为质量更好的城里学校上学,从而引发乡村学校大范围凋敝。面对乡村教育窘困,曾有不少仁人志士发出情真意切的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言。但乡村教育严2009年2014年2021年2014年2021年51.04%54.77%72.55%81.91%64.72%79.1587.85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城镇化率常居人口城镇化率2021 年教育城镇化率策划PLANNING11EDUCATION TODAYJuly/August 2023今日教育重缺少所需要的巨额投资,一些地方当政者感叹“教育投入是一个无底洞,投入多少就能吸入多少”;不少地方财政经费六成用于教育,还只能保证教师们的基本需求。于是在保重点的思路导引下,各地选择了重点保住县城学校的策略,客观上拉开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与相隔几十公里的县城或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显然太弱,实现均衡有太漫长的路要走。城乡对教育的需求紧迫性和机制不尽相同,也成为城乡教育差距增大的原因。对于城市,教育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发展,立即发生居民的“用脚投票”或其他途径的反馈;而对于农村,村民的平等权利意识相对淡薄,重视教育需要领导的胸怀和境界,需要勇气和胆略,因而乡村教育不易当时就出政绩,前任栽树,要到下一届或下下届政府才能看到效果。一些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领导人根本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来。为了改善农村教育,各级政府在实施教育均衡政策引导下做出了一些努力,在义务教育攻坚和“改薄”过程中,农村学校校舍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但由于师资和软件方面存在差距,硬件过硬,软件过软,仅仅是建起了一些漂亮的薄弱校,校舍与操场很漂亮,优秀教师却进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居民对教育质量不满意,所在地生源依然在流失。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两种景象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农村教育不满的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在农村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为了谋生需要到城里务工。如果仅仅是看到城里的学校学生报名爆满、学位紧缺,城镇存在超大班额,就将义务教育投资和建设的重心向城市倾斜,必然会加剧城乡间的教育不均衡,加速优质师资与生源向城市流动的马太效应,以至城镇学校扩容速度赶不上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需求,2022 年前后广州、深圳、郑州等多个城市发布学位预警就是马太效应引发的结果。乡村居民把孩子送进城上学,每年要多开支数万元,负担大大加重,如果城乡学校质量差不多,家长自然愿意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正是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失调,村民孩子未能享受与市民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城乡的教育差距不断拉大,才倒逼村民将孩子送进城接受义务教育。当城镇的学校不堪重负,出现巨型学校、超大班额时,其实已无教育质量可言。而农村学生多花钱进城上学得到的并不是真正追求的优质教育,城镇居民原先享有的正常教育也由优转劣,最终出现的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或许,最终的解决办法和目标只能是把农村的学校也一校一品建设得漂亮而有质量。三、城市需要与乡村协同变革教育如何应对城乡教育的种种问题,不止关乎教育改革的走向和农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回应转型社会对大量合格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还反噬到城市,影响到中国如何去更大范围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尊严,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化就不仅仅是“城市聚敛农村”,还有“城市馈补农村”,从不均衡再到均衡的不断相互提升,城乡在平等基础上走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则应成为常态。1926年,陶行知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这呼声是对单向城市化的警示,至今仍具有引发思考的动能。近百年后,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178060 个教学点66941 个教学点2000年2010年20002020 年农村中小学平均每天减少 87 所20002010 年平均每年减少 11112 个教学点减幅达到 62.41%图 全国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量减少12化,当年中国 90%以上的人在乡村。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