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思政视域下师生对高职课堂的期望管理——运用心理契约探索与构建师生角色期望开发思政元素入专业课堂新路径.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思政 视域 师生 高职 课堂 期望 管理 运用 心理 契约 探索 构建 角色 开发 元素 专业 路径
GUANGDONGJIAOYU大思政视域下师生对高职课堂的期望管理运用心理契约探索与构建师生角色期望开发思政元素入专业课堂新路径文/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李蓉源打造立体协同育人力场,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是大思政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效果。本研究运用员工关系管理的理念与工具“心理契约”进行高职专业课课堂中“教师-学生权利义务”的量化探索与分析,洞察专业课中的隐形课程思政心理动因。所形成的探索方法与获得的具体心理动因细则有助于构建具有课程思政量化基准的职业资格路径与框架模型,为课程思政导入专业课提供明确参考方法与路径。为后续形成课程思政特色专业课课程体系提供质量保障的基础。一、融入“立德树人”精神内核的标准化大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高职改革趋势与切入点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后简称“职教2 0条”)及2 0 2 0 年9 月2 3日颁布的其行动计划均将未来三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放在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构建多维度的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2 0 2 0 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2021年3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新要求,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以上论述均为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探索符合大思政视域下专业课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手段对于当今高职改革是关键且迫切的。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与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本质差异,在内涵上“课程思政”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关键词,可以初步理解为: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院校应在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包括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课以及符合“立德树人”精神内核的专业课群。但在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常因概念不清和实施过程而产生问题。(一)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替代”或“升级”。“课程思政”是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特性,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其侧重点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的融人。这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人格资源、学校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材背景资源、专业名人资源、课堂情境资源等。2(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四大突出问题1.一体化混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概念,认为有思政课或开设了若干门思政课即为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2.显性化明确地将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在课堂上由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宣讲,忽略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3.标签化复制其他院校的成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赶时,课程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结合院校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4.功利化课程思政体系有名无实,沦为教师、学校获得名利的工具。1解决上述问题,打造立体协同育人力场,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才是大思政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效果。综上,在高职改革驱动下的“大思政”专业课课堂的准备、组织与管理应该从课程自身资源特性出发,结合各学校、专业及任课教师的特性和魅力,开发出有真正中国及区域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课。由此可见,发掘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隐性要素,尝试对其进行具体化表述,才能攻破课程思政开发中的关键难题。所开发的专业课课堂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才具备标准性和可复制性,后续的课程评价和质量保障才有可能持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与效果。心理契约在雇佣关系管理中员工行广东教育职教2 0 2 3年第8 期29B高教专论为预测与管理的卓越作用已经被证实。因与课程思政专业课同样存在高度抽象性和隐性特征,运用心理契约,探索学生角色期待和心理契约内容成为挖掘专业课隐性课程思政要素与课堂期待的有效方法。三、心理契约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中的应用(一)心理契约的内涵、特性与作用1960年,Argyris首次正式使用“心理契约”一词用于描述“雇员与雇主之间默示性的协议”,它区别于书面可见的劳动雇佣合同,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默示性合同,它规定了“每个人期望在雇佣关系中给予和接受什么”。此理论的确立与完善获得了英国人力资源专家的拥戴,时至今日,超过三分之一的专家在员工管理、裁员与行为的影响、人事外包、永久合同到临时合同雇佣关系的变革、员工缺勤文化等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热门议题上应用了此理念。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外,此概念也在师生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在教育管理的背景下,心理契约是可以用来明晰学生学习期望的实用工具。3心理契约从概念的提出到广泛应用到组织管理中经历了6 0 年,其研究历程经历了从零星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发展,其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默示性默示性是心理契约概念的关键。“只有由默示性或明确承诺(Promise)所产生的义务(Obligation)才是心理契约的一部分。”4 这意味着它不是明文书写的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或员工手册中的规章制度。2.主观性心理契约是高度主观的,人们对于契约双方所做出的默示性承诺各有诠释,这决定了契约双方对于所缔结的契约内容未必有一致的认知。它集中反映30广东教育职教2 0 2 3年第8 期了个体所认知的从雇佣组织能得到的期望和承诺,因此每个个体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都有所不同,难以在研究中穷尽,甚至存在个体没意识到的契约内容(仅在契约违背时意识到相关内容存在)。影响个体心理契约的因素包括:个人和社会认同、工作观及个性的某些方面。3.动态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与组织互动的深化,创造了“动态和互惠的交易随着人们对雇主承诺的看法逐渐演变,人们对雇主的承诺的认知会不断更新。”54.互惠性互惠对于心理契约至关重要,但其程度及内容由员工主观理解的双方义务所决定。心理契约既包括通过含蓄或明确的谈判得到的承诺,也包括由个人特性和组织的资源及文化氛围综合影响形成的期望。组织的概念化身如雇主、主管、部门负责人等通过明确阐述企业的使命、愿景及文化内涵,可以对期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课堂中这种契约关系同样存在,只是关系主体转化为师生。教师成为课堂内涵与结果的阐述者。教师自身与课堂内涵和外延环境都将综合影响学生的期待及后续学习行为。心理契约的内容虽然无法穷尽,但仍旧可以根据其内容的具体程度和时效性分为两个层次一一关系式心理契约及交易式心理契约 6 7 ,他们的形成与工作职责和年限相关联,前者是动态的,包含大概的期望和承诺内容,没有明确的兑现时限,后者则在兑现内容和时间上相对更为具体。关系式心理契约既不明确也不可衡量,在极端情况下,个体很少会停下回顾他们是否获得了契约中承诺的东西。那么维护好关系式心理契约对于雇主来说,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同理,探索在一段有明确时效性的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契约内容及状态,将能帮助教师提升对后续课堂内容及教育行为的准备、预测和管理。心理契约的有效缔结与管理可以良性作用于员工,诱发积极的工作行为,维持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打造和谐的雇佣关系,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此法同样可运用在师生关系的管理和课堂的组织管理中。(二)师生角色期望与心理契约具体背景的差异对心理契约的建立和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契约不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作用明显,其在教育与研究领域中也体现出了应用价值。它既能被用于研究并核实学者的研究期望,进而实现有效的高校员工管理;也可以用于核实学生的学习期望,从而通过积极的课堂管理,塑造高效、良性的课堂行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在成果导向的标准化课堂中,学生晋升为课堂的中心,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仍旧被强调,共同学习并获得标准化的学习成果成为知识传递的体征。因此,教师-学生的角色与关系成为成功教授与学习的重心。8 教师-学生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分析这种关系的互动性质。此关系中双方反映出的明确和默示性的期望与信仰同时塑造着师生的角色。角色行为模式可以根据其他人对特定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的期望而不断修正。因此,在有具体预设背景下明确角色的期望内容便可以获得明确的角色行为,也即是获得预期的行为模式。心理契约的默示性、主观性、动态性及互惠性同样作用于师生角色关系,并影响双方的期望与承诺。Regan9指出,在教学关系中,学生以及处于教职的教师各有角色义务。通常这指的是教师必须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成学生的学习,学生则需全方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在动态的课堂中被不断塑造,他们的行为会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角色期望的角色义务所驱动。在课程思政课堂构建中,应挖掘GUANGDONGJIAOYU并设定课堂的主旨,打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望中的双方互利互惠的承诺,即角色义务。明确的期待将指向角色义务的内容,以此为起点,课程思政课堂的隐性要素才能被有效发掘,其抽象的课程资源特性才能被定义并用于课程准备和开发。(三)专业课课堂学生角色心理契约的内容一一学生的角色期望与心理契约内容的调研数据与分析学生大多认为在新课堂首次接触时,教师能提供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的详细信息是相当有益的行为,这有助于他们明确期望值。10 同时,学生也需阐明对自身及教师的角色期望。此举可以降低教师的不安全感,提升对不合理或错误导向期望的感知,为教师-学生关系奠定基石。9 1.学生角色期望的研究样本与方法研究样本:本研究选择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BTEC中心2 0 19 级、2 0 2 0 级商业方向学生,共209人展开了研究。此研究样本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首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二是千禧一代,是注重自我、强调舒适与享乐的互联网世代人群。他们将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获得中英大专双文凭。研究方法及目标:参考Pieters-en101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使用名义小组技术(NG T),以定性的方式筛选出学生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容;阶段二,将阶段一搜集的内容细则导人问卷,以问卷形式及SPSS分析探索学生对心理契约细则的重要性排序及对教师及自身期待的倾向性特征。2.学生角色期望的维度与具体内容阶段一:获得学生心理契约具体内容通过名义小组提案获得学生对自身及教师的期望,判定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其内容按照提问方式“我期待教师能.”(学生期待的教师义务与学生权利)和“教师可以期待我”(学生期待的教师权利与学生义务),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维度范围(表1)。阶段二:探索学生心理契约内容细则的重要性排序及学生“教师-学生权利义务”期待的倾向性(1)心理契约内容细则的重要性排序本阶段将阶段一中确定的权利义务期望内容细则导人问卷,使用李克特量值进行“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的程度选择,形成问卷。SPSS中四个维度的数据信度高。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同时满足KMO为0.9 38 0.5,球形检验的显著性0.0 0 0.0 5,四组分项中的变量呈现明显关联性,具备极佳因子分析条件。提取出公因子“学生权利”“学生义务”“教师权利”“教师义务”,提取值均大于0 0.5,在0.0 6-0.9 间,累计5个变量基本可获得9 0%以上的表达,所有变量均被公因子良好表达。按照“极其重要”的选择比例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 所示。表2 反映出几点较为突出的现象:权利和义务在细则上数量的不对等。不管是对自身的期待还是教师的期待,义务的细则在数量上都多于权利。在课堂中,我期望教师能(学生期待的教师义务与学生权利)维度1.专业性2.个人风格3.教学能力导、反馈提问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公平公正、给予学生跨学科的指导、给予职业或人4.教学素养生规划建议、守时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期待我去做(学生期待的教师权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