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弥撒
管窥
西方
音乐
发展
基本
特性
规律
1755$黄巧之SONGOFYELLOWRIVER/092023从弥撒曲管窥西方音乐发展的基本特性与规律付蓉摘要:本文梳理了弥撒曲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简述了其发展的一些重要风格演变。弥撒曲经过漫长的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不断地完善。从这一体裁的发展可以总结西方音乐演变的某些共性特征以及基本规律。关键词:弥撒曲;发展;特征;规律中图分类号:J609.1文献标识码:A一、弥撒曲体裁的发展演变“弥撒”(Mass)一词来自教会仪式尾声中散席曲所唱的拉丁文歌词。在教会仪式的结尾处,通常会有:“itemissaest”(礼毕,会众散去)表示仪式正式结束,“弥撒”一词可能来自于此。公元4 世纪早期,基督教教会开始使用音乐来辅助礼拜仪式,最初的音乐形式是响应式诗歌,叫做聚会赞美诗,主要由教士领唱。不过由于在当时的基督教教会中有许多教派,所以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经过不断地演变,弥撒的形式可以分为完备的“大弥撒”(又称“庄严弥撒”)、规模较小的“小弥撒”、专供音乐会演出的“音乐会弥撒”或者以特殊目的进行奉献而演唱的“奉献弥撒”以及哀悼死者亡灵的“安魂弥撒”等类型。在圣餐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形成了弥撒曲这一体裁,根据仪式中经文使用的变化,还可分为特定弥撒曲和常规弥撒曲两种形式。专用弥撒曲因季节和日子不同而变化,包括进台经、升阶经、奉献经和圣餐经部分,配乐的歌词随着经文的变化而变化。而通常所说的“弥撒曲”则指常规弥撒曲,它以弥撒仪式中不变的五段经文作为歌词的配乐。这五部分是: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包括和撒那和降福经)、羔羊经。弥撒曲自诞生就是一种具有深厚宗教色彩的音乐形式。它在欧洲音乐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于它是宗教仪式中的必备曲目,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公元5世纪,弥撒曲的形式开始变得统一化。在此时期,以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为代表的罗马教会对弥撒曲的形式进行了规范,最初的版本被称为格列高利圣歌。这些圣歌主要由宗教领袖和唱诗班演唱,具有响应式和吟唱式两种形式,以拉丁语演唱。在格列高利圣歌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吟诵式弥撒曲。公元9 世纪,卡洛林王朝皇帝查理曼一世进一步改进了弥撒曲的形式,加入了乐器演奏,扩大了音乐的规模和声部。此时期的弥撒曲也采用了轮唱和多声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法国的弥撒曲在原有旋律基础上扩展出了继叙咏,并孕育出教仪剧这一形式。在中世纪的1 2 至1 4 世纪,弥撒曲的形式开始向更加宏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区。这一时期的弥撒曲采用了多声部的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复调音乐和“十字军”音乐等。1 2 世纪后期,一种在节拍上发展得更为成熟精致的克劳苏拉形式被创作出来,取代了旧有的迪斯康特或奥尔加农中的一些段落,1 3 世纪初,早期的经文歌体裁便出现在弥撒的进台经或哈利路亚中。复调孔杜克图斯也与弥撒仪式有联系,它原本的功能就是为仪式中的列队伴唱。最初的复调音乐就是为了保存弥撒音乐中的旋律,在专用弥撒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复调音乐的风格。巴黎圣母院乐派发展了有量记谱法,促进了弥撒中复调音乐的发展,并产生了“迪斯康特”,复调音乐开始变得多样化。当时的弥撒和礼拜仪式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场面,一般会在罗马式修道院教堂和大教堂里进行,礼仪的参与者也往往都是当时欧洲最有才华的公民,由僧侣和大主教执行。14世纪中叶,被誉为“弥撒曲之父”的马肖作者简介:付蓉(1 9 9 4-),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176音乐论坛(Ma c h a u t,1 3 0 0 一1 3 7 7)对弥撒曲体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注重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平衡,遵循旋律自由、节奏规则、声部交错等音乐原则,其弥撒曲作品既充满宗教感召力,又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马肖在弥撒曲的编排和演唱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将传统的复调音乐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演唱方式,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的完整弥撒套曲。15世纪的英国作曲家约翰邓斯泰布尔(Dunstable,约1 3 9 0 一1 4 53)是第一个在弥撒曲中使用三个独立的声部创作和声的作曲家之一。这种技术称为三声部对位法,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他还在每个乐章中使用了同一个定旋律声部,弥撒曲各乐章达到了统一。这种思维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些创新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了后来许多音乐家的灵感来源。15世纪中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为复调常规弥撒曲。重要的作曲家有迪费、若斯堪等,这些作曲家对弥撒曲的谱曲囊括了大量的技法,但依然保持结构与特性的一致。1 6 世纪时,“特伦托会议”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要求教堂音乐必须具有可理解的文本和清晰的旋律,以便让听众更好地参与弥撒仪式。这些要求引起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变化。其中的代表人物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1 52 5一1594)创作了一系列的弥撒曲,这些曲目深受特伦托会议的赞赏,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宗教音乐的“巅峰之作”。他的弥撒曲中旋律优美、和声丰富,既符合教皇的改革要求,又充分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精髓。值得一提的是,1 5世纪中叶以前几乎所有的弥撒旋律都来自素歌,而在这以后旋律来则广泛地使用世俗旋律,这种变化对弥撒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斯坎的弥撒曲中集中反映了当时弥撒曲的各种作曲方法,较古老的结构体系完美地与一种更自由、更有表现力的复调经文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例外的是帕莱斯特里那,在他的作品中世俗的痕迹几乎找不到。17世纪,弥撒曲中体现出了双重合唱的风格,威尼斯乐派的风格在德国作曲家的身上得以延续,器乐功能逐渐加强,在人声中的间奏、高潮部分增强装饰特征,注重独唱声部和协奏部的区分。1 8 世纪弥撒曲表现了风格的融合,弥撒经文也被分成独立的若干段。此时的代表有A斯卡拉蒂创作的十首弥撒曲,在意大利之外,J.S.巴赫的b小调弥撒表现了最多风格的混合,展现了巴赫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宗教音乐传统的深刻理解。管弦乐伴奏给声乐部分添彩,独唱更为精致。巴赫的弥撒曲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合唱技巧,又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风格和技巧,如意大利风格的赋格演奏技法“stretto”和富有表现力的韵律。弥撒曲不仅是巴赫高超作曲技法的展现,同时也表达了他自身敬虔的信仰。18世纪后,海顿共创作了四十多首弥撒曲,涵盖了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他的弥撒曲作品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现力强,体现了他在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上的独特见解。海顿的弥撒曲常常采用多声部的和声和交织性,与当时主流的单声部的和声和旋律线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还经常使用合唱、独唱和管弦乐的交替演奏,进一步增强了弥撒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海顿在弥撒曲中的作曲技巧方面也有不少的突破,创造出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多样的和声效果,他的弥撒曲作品音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旋律优美、激情洋溢。海顿还将当时盛行的体裁风格运用到了弥撒曲中,例如庄严弥撒曲能够在其中寻找到歌剧风格,纳尔逊弥撒则具有协奏曲特征。莫扎特的弥撒曲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如赞美诗、交响乐、合唱、独唱等,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以及创造力。他还在弥撒曲中运用了一些新的技巧与风格,如对话式的构成、清晰而明确的旋律、对和声的运用等,这些技巧对后来的宗教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扎特还将交响曲的技法引入弥撒曲创作,加冕弥撒曲中有着交响曲式的再现部,“羔羊经”与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独唱十分相近。总的来说,海顿与莫扎特两人的弥撒曲中依然留存巴洛克的痕迹。19世纪初,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谐,同时也是贝多芬作品中最具挑战性和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贝多芬在这部弥撒曲中,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技巧和宗教主题,创造出了一部强大的、富有戏剧性的作品。这首弥撒曲规模超越了同时代其他作品,人声部分也极大程度地扩充了。这部作品继承了古典交响曲的风格,人声部既有合唱的宣叙调也有赋格,配器法是典型的贝多芬晚期风格。庄严弥撒曲不仅是教仪音乐,也是贝多芬对人生的思索。贝多芬时代之后,作曲家的自由意志不断增强,弥撒曲也无须作为提交给宫廷或教会的职责,逐渐成为个人信仰表达与兴趣的产物。1 9 世纪末,弥撒曲大致分为177黄3 之SONGOFYELLLOWRIVER/092023两类,一类是由合唱队和管弦乐队组成的“音乐会弥撒曲”,用途更加多样化;另一类是追溯古式风格的创作。20世纪,由于创作观念的变化以及作曲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弥撒套曲的结构形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异样化。较为重要的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拉丁弥撒曲,布里顿创作了战争安魂曲,将经文与世俗诗歌结合。此外,还有许多具有实验性质以及具备民族特征的弥撒曲出现。二、从弥撒曲发展看西方音乐的基本特性从欧洲中世纪开始直到二十世纪,弥撒曲的创作没有间断过,经过长时间的跨越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这一体裁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例如形式的改变一一从最初弥撒仪式中的素歌形式逐渐演化为多声部的音乐形态,形成弥撒套曲;用途的改变一一从只能用于教会仪式中扩散至世俗音乐会中。这仅仅是弥撒曲诸多改变中的两例,它的发展还体现在诸多方面,通过这一体裁可以管窥到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某些特征与规律。其一,弥撒曲的发展可以展现西方文化不断发展革新的特质。弥撒曲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着变化。纵观弥撒曲的发展结构形态,最早的单声部唱诗到复调唱诗,再到出现了多个乐器的伴奏,乐章数目单乐章逐步发展到五个乐章,音乐表现手法从最初的素歌形式逐渐复杂,并出现定旋律、模仿以至于形成复调形式、奏鸣原则等多变结构,同时在和声、调性方面逐渐完善,规模逐渐扩大、声乐与器乐的配合逐渐协调完美,再到之后使用管弦乐伴奏等。从风格演变上来看,弥撒曲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演变,可以分为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每个时期的弥撒曲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音乐理念和审美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曲以多声部为特色,巴洛克时期的弥撒曲则更强调对比和戏剧性,古典主义时期的弥撒曲则更注重对称和平衡,浪漫主义时期的弥撒曲则更具情感和个性化。这展现了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的理念,使得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这些变化都表明了西方音乐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的音乐体裁。弥撒曲的每一个变化都反映了音乐家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音乐形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弥撒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日臻完善,从这种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西方音乐的一大特性,即西方文化是不断冲破阻力,力图前进的,当它自身内部不能满足时,就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更有可能开拓新的疆域。梁漱溟曾说,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这有别于中国文化所体现的“调和持中”。尽管这种说法存有争议,但能够为观照西方文化提供维度。作为基本西方精神的实质为不断向外求索,以改造、突破客体为基本观念。这也是西方音乐进程所展现出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一个潜在原因。除此之外,基督教自身的“普世性”也解放了西方文化的禁,不断对外部条件进行调整、创新,以适应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普世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不仅在长时间内促使了宗教根植于人之思想、在广泛范围传播,而且也是西方文化不断向前的依据。弥撒曲的演变是西方音乐发展的缩影,基督教的特性正是支撑其不断探索的精神根基。其二,弥撒曲的宗教与文化属性。从宗教属性来看,弥撒曲的音乐形式表演具有神圣性质,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向上帝献上敬拜和赞美的方式。弥撒曲的演唱往往由合唱团或神职人员进行,作为敬拜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信徒进入虔诚的宗教氛围。虽然弥撒曲在不同的时期和风格中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建立在对宗教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传统和价值观念。弥撒曲从基督教仪式中来,是宗教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同样也是基督教典礼中的一部分。弥撒曲自身具备的宗教用途决定了它浓厚的宗教属性,而宗教作为较高层次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某个民族与国家文化整合的产物,也是文化继续产出的动力。由此来看,弥撒曲自身还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从弥撒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