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脩務
主術
看黄老
道家
儒道
融合
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陳麗桂 内容提要 司馬談説黄老道家“兼儒墨”,淮南子集黄老道家思想大成,自述選作宗旨,要“紀綱道德,以經緯人事”,主術、脩務兩篇清楚顯示了這樣的狀況。主術標舉治政的高境界是“太上神化”。所謂“神化”,指的是一種從老子致虚守静、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精神專致工夫中提煉出來的高層次心靈狀態,結合儒家中庸精一執中、真實無妄的至“誠”心靈,去輻射感召群衆,達到不治而自化的效果。這是道家的虚静工夫加儒家的精一真誠結合而成的功效。又結合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法令制定的根源來自民心的需求,納人君於法令的管轄之中。其次,道家主張自然無爲、反智非學,脩務一方面推崇道家的自然無爲,另一方面在講求外王事功的大前提下,將“無爲”解釋爲:不是無所是適,而是因須自然條件以求發展,建立事功。只有胡亂耍弄心機智巧,强矯自然的操作,才是有爲。它並定義“學習”爲依順先天資質條件去開展後天,並不違反道家自然無爲的原則,仍然是“無爲”而非“有爲”。將道家的“自然無爲”與儒家的“勤學”糅合融通,建構其黄老道家有爲式的“無爲”。前前 言言淮南子被公認爲漢代道家理論的總代表與集大成之作,其思想理論以老子、莊子等道家學説爲主軸,也多采各家之説,陰陽、儒、道、墨、法皆有所參采。其中陰陽家爲漢代學術的底流,名法家説則不論黄老先天的外王質性功能,還是漢代大一統帝國的需求而言,都是政治運作的核心依據。儒家學説一方面積極化道家虚静無爲理論的現實操作,另一方面也温潤轉化法家硬苛理論的體質。這些狀況在淮南子中有很普遍的理論實踐。即以儒、法兩家的思想理論而言,在主術和脩務中,和道家思想有很圓滿明晰的融合,完全應合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提挈。兹先論儒、道融合。一一、脩脩務務 立立“名名”成成“功功”的的“無無爲爲”論論從篇名上看,脩務意即黽勉當務之事,應是積極有爲之972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漢司馬遷撰,南宋裴駰集解:史記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乾隆武英殿本,第 1349 頁。意,但全篇卻是以“無爲”開論,大談“有爲”與“無爲”的區别,以“無爲”和“勸學”爲論述的核心議題。全篇開宗明義便以界定“無爲”發論,説“無爲”不是“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一動也不動,什麽事都不做。然後他大篇幅鋪叙古聖先王神農、堯、舜、禹、湯五位聖王治天下,是如何地勞形盡慮,辛苦勤奮,去爲民興利除害。它说“聖人之心,日夜不忘於欲利人”,没有一位聖人可以什麽事都不做。可見,本篇基本上是站在外王治世的立場談論“無爲”,講的是如何“無爲”以治世的問題。因此開宗明義便直接標示,治天下是高度煩憂操累之事,肯定要忙碌。但站在淮南子全書道家的基本立場來説,“無爲而治”又是最高指導原則與終極目標。一種既須高度操累,又要自然無爲的治法,究竟是如何的狀況?脩務有很明確的論述。(一)自然與事功並重脩務説:若吾所謂“無爲”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082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以上詳見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第 3234 頁。本文此下所引淮南子之文,悉依淮南鴻烈集解。此句本作“因資而立”,王念孫以爲,下脱一字,當依文子自然作“因資而立功”,“功”與“事”相對爲文,今從校改。説見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36 頁所引王念孫校改。此句本作“權自然之勢”,王念孫以爲,當依文子作“推自然之勢”,字之誤也。主術篇曰:“推不可爲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高注:“推,行也”,今本“推”作“權”,則非其旨矣。説見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36 頁所引。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謂之有爲。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鳩,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瀆而冬陂,因高爲田,因下爲池,此非吾所謂爲之。一方面站在黄老道家崇功尚用的立場上,開釋一般人對“無爲”的誤解,説“無爲”不是一動也不動,有刺激,没反應。而是指做事能依循一定的規則和道理去處理,充分忖度客觀情勢,利用可利用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去從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私心自用。要成事立功,卻不矜誇名聲。换言之,“有爲”與“無爲”的差别不在“爲”與“不爲”,而在如何地“爲”?是就事論事,依循一定的道理跟情勢去處理事務,以達順水推舟,精簡省力,四兩撥千斤的成效?還是“用己而背自然”,自以爲是地瞎扯蠻幹?前者仍是“無爲”,後者才是“有爲”。這樣定義下的“無爲”,一方面因承老子崇尚自然,反對心機智巧的基本教義,也清楚顯示了,其“無爲”是在外王功能下,尊重自然、依循道理處理事物的作爲。老子原本反對“名”,説“名可名,非常名”、“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不尚事功,説“爲無爲,事無事。”脩務卻説,行事以事功的建立爲基本要務,再三强調,“無爲”是要舉“事”182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63 頁。以上老子引文分見老子王弼注第一章(第 1 頁),八十一章(第 108 頁),六十三章(第 91 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立“功”的。它雖然一方面説,無爲是“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似乎只重視“功”,而不在乎“名”;但同篇隨後卻又説“名可務立,功可强成”,成“功”立“名”的企圖仍是相當積極而强烈的。不論其對功名的重視程度輕重比率有多少。在現實世界裏,“功”很難與“名”截然區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叔孫豹對晉范宣子論“三不朽”,有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目的都在求得一種身後永傳之名。孔子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對身後不朽之名的追求,是以儒家爲代表的傳統中國士大夫超越物質,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它往往可以激勵個體生命,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這正是中國傳統士人,尤其儒家一系,一生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它和道家且適此身,奚遑死後的人生態度,是很不相同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説: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這是逍遥自適的老莊道家情調;但黄老道家卻要積極經營當下與今生,功名的建置與營造成了必然的要項。但他又憧憬、推崇282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周左丘明撰,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府開雕本,第 609 頁。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論語衛靈公,卷八,第五十一,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年,第 165 頁。參見 .tw/三不朽/wiki-2452446-612926。見李白行路難之三,劉大澄述注:唐詩三百首。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68年,第 128 頁。道家的自然、自在而順成,不希望如儒、法兩家一般,動心忍性、劍拔弩張地經營與管理,希望能降低處理過程中的阻礙與殺傷力,減少無謂的耗損。因此以道家自然爲原則,儒、法所推崇的功名爲目標,結合儒、道等各家的思想元素,“推自然之勢”去“因資而立功”,建構出一種既自然宜適,卻又積極高效,“有爲”式“無爲”的管理方式。(二)反智與勸學融通然而“功名”的建置,涉及世務的管理,世務的管理卻不可能只是伊旬園裏沉穩淡定的順水推舟而已,勢必有所開展。要開展,就須有所增添、引進,脩務説:智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賢者之所不足,不若衆人之有餘。一切自然的條件雖然各有其優勢與便利,卻亦不免各有其先天的侷限,行事如果全依這些先天自然條件去處理,不免貧乏、薄弱而粗糙,縱使有再優良的内質,一時也無法充分展現,只能各自爲政,而無法廣應大通。只有吸取他人或外在的能量與資源,去截長補短,相互融通,才能有較大的開展與超越。脩務説: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包於六合之内,託於宇宙之間,陰陽之所生,血氣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後距,奮翼攫肆,蚑382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42 頁。行蟯動之蟲,喜而合,怒而鬭,見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雖所好惡,其與人無以異。然其爪牙雖利,筋骨雖彊,不免制於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稟受於外,故力竭功沮。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老莊道家“推自然”而不容“曲故”的管理模式,因此勢必有所修正與添加,脩務説:夫純鈎、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這好比事物先天自然的粗糙本質;及加之以砥礪,摩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豪,可得而察。這是透過學習加工後的成效。脩務 因此説:“學亦人之砥482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4243 頁。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35 頁。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4142 頁。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4142 頁。錫”。透過後天的學習,先天才質的内藴價值可以更充分的展現與提升。人類文明的躍進,正是這樣充分利用先天的自然材質,加上後天的學習交流,群策群力,相互融通的結果。作者在呼籲“無爲”的同時,因此也大大强調“學習”的重要。脩務説:昔者,蒼頡作書,容成造曆,胡曹爲衣,后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爲車,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跡,故人作一事而遺後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遂爲天下備。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衆,而知不足以奄之。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而智能流通。由此觀之,學不可已,明矣。學習因此是必要的。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魚之躍,若鵲之駁,此自然者,不可損益。”吾以爲不然。夫魚者躍,鵲者駁也,猶人馬之爲人馬,筋骨形體,所受於天,不可變。以此論之,則不類矣。夫馬之爲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齧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顱陷匈;及至圉人擾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轡銜,則雖歷險超塹弗582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4344 頁。敢辭。故其形之爲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爲也。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人類文明開展中,許多完美優越的展現,幾乎都是先天資質加上後天學習融通,“服習積貫”的成果。總之,適切的學習教導,可以優化、提升先天的粗樸與不足,肯定文明,就不能不學習,此其一。更何況,先天材質優越至善,不須學習就能一步到位的天縱之聖,畢竟鳳毛麟角。絶大部分人都是,有其質而未臻至善。要倚靠這些原汁原味的本質去開發生命,發揮偉大功能,傳教與學習成了必要的手段。作者在呼籲無爲的同時,因此也大大强調學習的重要。脩務説:且夫身正性善,發憤而成仁,帽憑而爲義,性命可説,不待學問而合於道者,堯、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曼頰皓齒,形誇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説者,西施、陽文也;啳棌哆噅,籧蒢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爲美者,嫫母、仳倠也。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此教訓之所諭也,而芳澤之所施。682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38 頁。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脩務,卷十九,第 3839 頁。在人世間,傳教與學習因此有了廣大的市場需求。(三)循性開展與突破躍升原本老莊道家都反智,反對學習,視智慧的開發爲天真的破産。老子説:“智慧出,有大僞。”“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體道和治學,工夫是相反的,體道需要透過真樸自然的心靈直接領悟,才能澄澈靈明;透過知識的學習,只會平添許多蕪雜,永遠體悟不了道。孜孜矻矻的學習,得到的永遠是沾染了俗僞的事物價值。莊子尤其視知識的追求爲一輩子没完没了的苦差事,繁瑣而無效,養生主説:“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應帝王裏殘鑿渾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