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
发展
视角
科技
产业
金融
良性循环
理论
逻辑
核心
要义
政策
启示
June2023|农村金融研究21创新发展视角下的为“科技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董的摘要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技术发明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这一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力求实现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的转化,其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由于创新具有外溢效应,且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创新资金供给往往低于最优水平,故而需要金融体系为“科技一产业”转化过程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主要路径,金融服务是融资手段,三者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实现“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需要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使得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更好地与企业创新的周期性特征和技术特性相匹配,从而推动科技进步更好转化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家中图分类号F124.3;F 8 3 2厂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1 8 1 2(2 0 2 3)0 6-0 0 2 1-1 0一、引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战略竞争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以期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要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 0 2 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意味着我们要围绕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来优化金融体系功能与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同时,金融体系也需要不断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为一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政策术语,“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提法背后有着坚实的学理支撑,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从根本上说,科技、产业、金融是决定国家创新作者简介:董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 0 2 2 年度重大项目“统筹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 0 2 1 年度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22农村金融研究IJune20232023年第0 6 期(总第5 1 9 期农村金融研究能力的三类关键因素。其中,科技发明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发展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国民财富的必由之路,金融资源是创新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鉴于“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与创新发展之间存在如此紧密的关联,本文拟在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对“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要义进行初步探究。以此为理论基础,本文还将对推动我国“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一)准确把握“创新的经济学含义作为一个现代主流经济学术语,“创新”(innovation)一词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于2 0 世纪初叶首先提出并广泛使用的。他强调,所谓“创新”,就是由企业家实施的“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实现一种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的经济活动。这里所说的新组合,主要是指那些脱胎于既有知识(以及技术、产品、生产方式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并且可能将这些既有知识逐出市场的新知识(以及技术、产品、生产方式等)(Kurz,2 0 1 2)。循着这一理论逻辑,熊彼特还将新组合的实施具体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引人新产品或者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即产品创新;2.引人产业化的新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3.打开新市场,即市场创新;4.获取新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即要素创新;5.执行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即组织或制度创新(Schumpeter,1934)。此后,学术界普遍把“创新”理解为打破旧均衡、实施新组合的经济社会过程。基于上述理论内涵来把握“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我们需要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首先,创新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引人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还包括交易领域(开辟新市场和新的供应渠道);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组织)创新(引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比如托拉斯)。其次,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家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引人经济系统内,至于构成这种新组合的要素本身,则不一定是“全新”的。那些在发达国家已经算不上“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对于首次将其引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仍然可以看作是“创新”。换言之,创新包括企业掌握和开展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而不论这些过程对整个世界来说是否是全新的。最后,在熊彼特构建的理论体系之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侧重于新知识的产生与创造,而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各种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新的商业价值的实现,“创新”中的“新”字,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或“新服务”上,而不是“新知识”上;重点在于把新的商业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当今世界与熊彼特所处时代亦存在显著的差别:科学领域与产业领域的结合日趋紧密,而且“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如数字经济、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等)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产业中,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成功商业化往往是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工艺与要素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新的发明,在技术、制度、组织、交易等诸多领June20231农村金融研究23金融”良性循环创新发展视角下的勺“科技一产业域实施新组合,并将新组合引人市场、参与竞争,力图获取经济利润的过程(董昀,2 0 1 1)。首先,企业家要敏锐地洞察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可能性,把技术和商业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利用新的技术发明形成特定生产方法下的特定生产要素组合;随后,企业家要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引领竞争,推动变革;最终,企业家的创新成果以获得利润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检验和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家自身的财富、权力或声望也随之增加。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创新活动成功实施后,企业动用同样数量的要素,能够生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或更为新颖的产品,并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经济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可见,经济体系的成长活力来自于企业家在各个方向上的创新与探索,创新活动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二)创新发展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沿着熊彼特开辟的理论路径,弗里曼等人更加细致地将创新发展全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克里斯弗里曼、罗克苏特,2 0 0 4)。概括地说,发明产生新的技术、创意和知识,创新是将发明成果首次付诸商业实践的活动,而扩散则是把新的实践成功引人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若缺少其一,那么一个经济体的生产率就无法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进程就难以持续推进。首先来分析“发明”与“创新”的关系。发明是创新的前提,为其提供新思想、新模型;创新是首次将新的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人经济生活的尝试,两者紧密相关,但也有明显差异。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职责是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新的技术可能性;而企业家的职责是将业已存在的可能性通过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以创造市场需求,获得经济利润。企业家有可能在没有新发明的情况下实施新组合,而新发明也未必有任何经济结果,不一定导致创新。用研发、专利等技术进步指标刻画创新的方式实际上只能刻画发明或技术进步的状态,它是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前提条件,而非创新本身。随后再看“创新”与“创新的扩散”的关系。创新是将发明首次付诸实践的活动,而创新的扩散则是创新成果在经济体中被吸收和传播的过程。将新事物引人特定的新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它需要大量的变革和重构,从而产生技术流程或组织流程方面的创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式,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各种市场环境。这些“积极模仿者”属于“蜂拥而上”的企业家群体,他们推动的渐进式增量创新,对实现新组合的经济收益、对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都至关重要(Kim&Nelson,2 0 0 4)。简言之,从发明到创新的过渡,意味着跨越创新过程中的第一个“死亡之谷”,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变革;而从创新到扩散的过渡,意味着跨越创新过程中的第二个“死亡之谷”,实现从市场到产业化的跃升。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将创新过程进一步细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中试、市场化、规模量产、产业化等具体过程,历经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主要阶段(许泽浩、张光宇,2017)。(三)创新发展对金融资源的强烈需求在熊彼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金融体系就是为企业家创新活动服务的。新组合的实施(即创新活动)宛如一座桥梁,将企业家与银行家两大主体连接起来:“货币市场上,在需求方面,出现了企业家;在供给方面,出现了购买力的提供者和经手人,即银行家”(Schumpeter,1 9 3 4)。可见,金融体系创造的信用和信贷资源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一环。用熊彼特的话说,金融家“创造额外24农村金融研究1 June20232023年第0 6 期(总第5 1 9 期农村金融研究的金钱”“为经济的生产要素配置打开了便捷之门,并授权企业家执行其计划”。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金融在创新活动中如此重要呢?关键在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特别注意,由于创新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导致创新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尤为强烈:第一,研发活动形成的技术发明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外溢效应的存在导致投入和收益难以匹配。众所周知,研发投人所产生的科技知识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Nelson(1959)就曾指出,科技知识产品具有明显的非独占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性,一是创新成果只有公开之后才能推动实现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这样一来研发主体便无法将其占为已有;二是某一个人对科技知识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对其进行使用,而且人们对知识的应用往往会促进更多更好的新知识持续涌现;三是科技知识带来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其给予发明者的私人效益,故而存在正的外部性。由此可见,研发者投入巨额研究开发成本,却无法占有创新的全部收益,极大地抑制了其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主体在研发领域的投人往往低于最优水平,Griliches(1992)指出,研发活动的社会回报率大约是私人回报率的1.5 至2 倍。这表明研发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往往需要通过协调财政金融资源来干预研发活动,调动研发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的创新投资意愿与能力不足。创新活动是对多种技术或商业可能性进行筛选的过程,也是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探索过程。由于创新者在事前无法确定创新的路线、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便成为创新活动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Nelson,1 9 5 9),它贯穿于从科技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部过程之中。创新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多个方面,可以划分为技术、市场、制度等几种类型。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支持未必契合开发和生产需要,从而令创新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二是技术创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在创新收益还未完全弥补创新成本时,创新成果就被其他创新所取代,从而影响创新者的研发收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源于科技创新的长周期特征与市场需求短期易波动特征之间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