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意识
主体
身体
哲学
视域
教育
第1 9 卷第3 期2023年6 月教育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19,No.3Jun.2023从“意识主体”到“身体主体”: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教育审思夏剑(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 2 5 0 0 2摘要: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关键词:现代主体教育;身体哲学;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完整的人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1 2 9 8(2 0 2 3)0 3-0 0 1 6-1 2DO1:10.14082/ki.1673-1298.2023.03.002主体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针对现实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无人”状况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既与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相呼应,又极具本土特色的教育哲学思潮。2 0 世纪8 0 年代初于光远和顾明远等先生率先发起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的学术讨论,由此开启了我国主体教育理论发展的源始思路。到了8 0 年代末,有人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的层次上思考“学生是教育主体”,开始从教育主体性的角度研究学生主体性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主体教育理论和主体教育哲学。1 7 4 8 3 进入9 0 年代,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的深化发展,许多新的教育观点和研究思路不断产生,主体教育也开始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2 1 世纪初以来,随着对主体教育理论局限性的认识和反思,一批学收稿日期:2 0 2 1-0 9-0 5作者简介:夏剑(1 9 8 8 一),男,湖北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2 2 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身体主体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 2 JYC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3 期者开始吸纳和借鉴主体间性、类主体性、他者性等概念及相关思想来调整既有研究的思路和丰富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也是主体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学术舞台中逐渐淡出和退场的过程。最近十来年,主体教育相关研究和讨论似乎已从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哲学的主流话语中消失。以至于有学者不禁感叹并追问“主体教育是否还有生命力?我们是否需要继续研究主体教育思想?怎样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发挥主体教育思想?2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主体教育思想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其提供理论滋养的主体哲学本身。近些年来,现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身体转向”3 ,身体哲学日渐成为一种主流哲学话语。在身体哲学视域下,主体概念被重新审视,基于身体的主体思路逐步取代基于意识和精神的主体思路,由此将为主体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一、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与“身体主体”的确立“自古希腊一直到1 9 世纪,人们是在灵魂(soul)、精神(spirit)、心智(mind)、理性(reason)与身体(body)的二元对立框架中来认识身体的,认为身体是灵魂、精神、心智的附属物,身体是被动的、臣服的。”4 1 3 0 这样一种哲学思路到1 9 世纪末才被尼采给彻底颠覆,尼采对身体的关注及其所开启的身体哲学的相关思路,随后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雅克拉康、梅洛庞蒂、米歇尔福柯、吉尔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所推进,由此形成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对人的认知不再单纯局限于意识、心智、理性等内在的、精神性层面,而开始注意到人的身体欲望、无意识和潜意识,注意到人的身体活动和体验对于人的认知、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意义。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开启了人作为身体主体的人学思路,对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主体人进行了重新发现。(一)从意识哲学到身体哲学西方的主流哲学思路滥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最先建立了西方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并选择心灵作为哲学建构的始基,而身体不过是心灵的附属、是被动的,是心灵通达理念世界需要克服的障碍。正是这样的哲学思路,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走向,正如怀特海所说:“如果为欧洲整个哲学传统的特征作一个最稳妥的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5 J30柏拉图哲学对身体的消极看法,先后被基督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和近代哲学先驱笛卡尔所继承,最终在笛卡尔那里形成了系统的意识哲学。正如汪民安所说:“虽然意识哲学的发源地在笛卡尔那里,但是,它的隐秘而曲折的起源悄悄地驻扎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笛卡尔将意识和身体对立起来,但是,在柏拉图那里,灵魂和身体早就是对立的。”3 在笛卡尔看来,“我思”作为意识运动、作为理性的功能,作为人的精神表现,是人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确定人之存在的根基。“只有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从“意识主体”到“身体主体”: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教育审思1718性。6 J26对于“我思”的意识运动或者对于人的心灵而言,身体是可有可无的,所以笛卡尔说“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7 1 4 8 笛卡尔继承柏拉图的身心二元思路和“扬心抑身”观念所确立的意识哲学范式,深刻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以至于身体之于人的基础性价值和对人之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全被遮蔽。直到1 9 世纪末,开启后现代哲学思路的尼采才打破意识哲学的牢笼,发出身体解放的呼声。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从前,灵魂轻蔑地看着肉体:而且在当时,这种轻蔑就是至高的事情了一一灵魂想要肉体变得瘦弱、恶劣、饥饿。灵魂就这样想着逃避肉体和大地。8 1 7-8 尼采试图拨正身体相对于灵魂和精神被压抑、被轻蔑和被贬低的历史,进而主张身体才是“我”的本质。“我完完全全地是身体,此外什么也不是;而且,灵魂只不过是表示身体上某个东西的词语。E8134相对于人的身体而言,人的精神和思想才是附属性的。尼采说:“身体是一种伟大的理性你所谓的精神,也是你身体的工具,你的伟大理性的一个小小工具和玩具。”8 1 3 4 由此,尼采颠覆了发源于柏拉图、形成于笛卡尔的意识哲学思路。自尼采于1 9 世纪末开启身体哲学思路以来,整个2 0 世纪的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弗洛伊德、雅克拉康、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还是梅洛庞蒂、米歇尔福柯等,他们都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推进了身体研究在2 0 世纪的发展,也从不同角度拓展了身体哲学的思路并丰富其观点。有学者这样概括自尼采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走向:“当代西方哲学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身体成为审视世界和思想言说的一个重要视角。”9 从意识哲学到身体哲学的发展之路,是现代哲学“身体转向”的基本表现,与这种基本表现伴随发生的必然是奠基于近代意识哲学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以及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重审。(二)“身体主体”的确立与人的重新发现“从古希腊起,西方哲学就构造出崇尚精神主体的人学观。在这个图式中,身体则被领受为精神主体的涵括者,其意义似乎仅在于辅助前者。”1 0 1 自柏拉图开启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路以来,到近代哲学先驱笛卡尔确立“我思”意识的绝对优先性并建立系统的意识哲学体系,意识或理性开始成为主体的唯一承担者。所以,“从哲学上而言,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奠定了现代主体哲学。”1 1 可以说,正是笛卡尔对意识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和强调,才有了现代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相关思路和观念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笛卡尔接续柏拉图所确立的意识哲学为近代以来的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革命性突破皆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然而,这条思路在现代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表现出局限和问题。以人的意识为主要承担者的主体性思路和建立在对心智能力作为人教育学报2023年第3 期的本质之人性认识最终无法奠基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实现。所以,对现代性的反思,必然首先涉及对现代主体性观念和人学思想的反思。从1 9 世纪末尼采开启身体哲学的思路以来,身体作为主体性哲学新的奠基性范畴开始取代意识和理性的中心地位,“身体主体”开始被确立。有学者这样概括“身体主体”被确立的背景:“在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对于普遍意识、理性主体的合力讨伐之下,纯粹心灵式的理性主体开始发生脱毛 和蜕变,身心二元对立之中处于卑微的一方的身体渐露其华贵之尊容,扬心抑身的意识主体向扬身抑心的后现代主体转变渐成哲学之时尚。1 2 7 尼采的生命哲学和意志主义所奠基的身体主体性思路,经过2 0 世纪以来从哲学到社会科学诸领域许多著名学者的深人开拓和广泛研究,身体主体性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身体哲学和身体主体性理论发展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对人的重新发现。近代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被中世纪宗教文化“烟雾”所遮蔽的人性认知和价值被发掘出来,“这是走出中世纪的开始,正是在这个阶段,人开始了自我发现 1 1 4。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开启的是近代哲学史上对人的第一次发现,由此建立了现代人学的重要思路。然而,这次对人的发现最后所奠基的是以意识、理性、心智等精神性要素为人之本质构成的人性认识,它忽视了人的身体以及身体相关的无意识、潜意识、欲望、感知运动等非精神要素对于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近代哲学对人的发现是不完整的,它刻意突出了人性结构中某一方面的要素和内容,而遮蔽了人性结构中同样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的要素和内容。发源于1 9 世纪末、盛行于2 0 世纪以迄当下的身体哲学和身体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对人的认识的一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在人的意识、理性和心智之外,人的身体及其相关要素对于人之本质构成、对于人之存在条件、对于人之功能实现的价值和意义被充分肯定。基于身体哲学和身体主体性理论,对现代主体教育立基其上的主体性观念和人学思路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身出发,重建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人学立场,这是现代哲学“身体转向”之于现代主体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二、对基于“意识主体”的现代主体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我国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建构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将人作为工具的观点 1 3 在教育中的消极影响,确立人作为主体而非客体、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教育基本认识。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主体教育理论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经历了“人学空场”后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赋值,也是对“目中无人”的教育学的回应。2 提出和建构主体教育的初衷是积极的,其意义也是重大的。然而,对于如何理解作为主体的人以及人的主体性问题,现代主体教育理论似乎一开始就落人了意识哲学的白。现代主体教育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是来源于笛卡尔为代表的强调以人的意识和理性为中心的主体哲学。正如有学者指出:“主体教育思想所赖以从“意识主体”到“身体主体”: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教育审思1920立基的主体性哲学囿于知识论思维,陷入近代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框架之中,其伦理前提是可疑的,既缺乏本体论的承诺又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参与,不是一种自足而开放的哲学思想。这就是制约主体教育思想的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