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5B孟姜女调%5D到歌仔戏%5B七字调%5D——民歌戏曲化的文化考察.pdf
下载文档

ID:2743062

大小:4.66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孟姜女调 歌仔戏 字调 民歌 戏曲 文化 考察
32General.No.129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总第1 2 9 期)No.2.20232023年第2 期JOURNALOFMINNANNORMALUNIVERSITY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民歌戏曲化的文化考察严永福(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淮安2 2 3 3 0 0)摘要:【孟姜女调】随北方人民南迁入闽,其变体“七字仔”又随移民脚步“过台湾”,在当地交杂的社会环境下与客家民歌交互相融,出现了旋律形态的进一步变易,乐师的记谱、演奏习惯及伴奏乐器的定弦亦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是民歌在闽台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传播、交融、发展并最终成长为戏曲唱腔的戏曲化过程,关键词:【孟姜女调】歌仔戏:【七字调】;客家民歌中图分类号:J6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7 1 1 4(2 0 2 3)0 2-0 0 3 2-0 9【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较广、影响较为深远的时调之一。历经千年传唱,【孟姜女调】伴随人民迁的脚印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在此期间被各地不少曲种、戏种、民间歌舞以及器乐所吸收、加工和发展。闽台地方戏曲歌仔戏的【七字调】就是由【孟姜女调】发展而来,其间不仅经历了民歌的一般性戏曲化过程,同时又因近现代以来闽台两岸特定的社会历史时空而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拟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艺人口述材料,并采用音乐文本比较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对这一民歌戏曲化过程的典型案例进行爬梳。一、北人南迁:从【孟姜女调】到闽南“七字仔”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符号,与乡音一样最容易在人口迁移中携带、传承和传播。原乡民歌承载着抒发、传递和寄托迁徙者思乡情感的功能,其本身不仅随着迁者的脚印流传,同时也会随着环境和时空的流变而融入新的元素,从而以形变神似的面貌成为迁徙地文化的一部分。【孟姜女调】这首徽调式的民歌以五声音阶构成的旋律以及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结构,尽管在各地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变体,但是由句末落音和特性音调的典型特征依然可以看出它们的音乐“基因”。随着北方移民进入闽南地区,【孟姜女调】在闽南各县市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受方言、民歌以及在地传统艺术的影响,也产生各种变体。这些变体以哭某歌十步送歌死某歌相骂歌大七字七字子反三空仔三空仔半四空仔六空仔等闽南歌仔的名目出现,又因各县市方言口音的差异,它们虽然基本腔调相似,但又有些许差别。因唱词多为七个字,闽南人把这些曲调称为“七字仔”。流浪艺人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有的在民间甚至也被视作乞弓,他们在民间音乐的跨地域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邵江海介绍:“乞弓中有一种并不是单纯的乞,一种是让人来抽签,他为你唱曲,抽一签是三个铜板,签上有不同的曲文。你抽到哪一支,他就根据那支签上的曲文为你唱四句,然后再为你解释。1 4 这些曲调叫做“温卦调”(卜卦调)。在闽南各地,“尽管口音不同,在民间乞讨的也好,业余的玩【收稿日期】2 0 2 3-0 2-2 5【作者简介】严永福,男,甘肃民勤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2 0 1 9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 9 FYSB020)。33第2 期严永福: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票也好,都有流行这个“温卦调”1 2。邵江海所说的“温卦调”在民间也被贬称为“乞丐调”“乞食调”,其实就是【孟姜女调】的变体“七字仔”,它的基本腔调如谱例1:谱例1 盜卦调 3 3月+五是中秋金小姐抛绣绣球抛落营蒙正拍不收留白好心啊,分仔来分?乞丐讨钱所吟唱的温卦调一般比较简单,但是随着演唱者身份的不同,曲调的名称及唱法、形态也会有所区别,“如果业余玩票的自娱自乐或专业人士来唱,就比较注意到打拍子、唱准节奏,比较注意表情和咬字 1 3,例如这首被称作四空仔的“七字仔”就唱得比较讲究了,但是经过形态比较,仍然可以看到它同样是由【孟姜女调】变易而来,如谱例2:谱例2【孟姜女调】与四空仔的比较孟姜女调正月里来足新寿家四牢仔从君六年并无户户点灯红人家文大团圆聚11家书寄平点院厝娘折孟姜女的文大造长城日来汲水眠。“四空”即“四孔”,调高相当于F宫。这是依照南音的“空门”定调的方式,以箫或笛的第几孔为主音就称几空(闽南语中“空、孔、工”皆为谐音),由此也可见南音对锦歌(歌仔)的影响。据漳州曲艺集成载,1 9 3 2 年,林廷、赖跃山、张香等艺人经不断研究改进,将漳州锦歌(歌仔)的“七字调”和“丹田调”按南音的“空门 改为四空仔和五空仔,在唱法和伴奏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改进,使原曲更加抒情优美。参见沈丽水、吴长芳:漳州曲艺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3 5 页。34寅员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论是流浪艺人口中的温卦调还是业余票友唱的四空仔,都是由【孟姜女调】发展而来,只不过由于所属主体的不同,而在曲调吟唱环境(沿街或室内)、吟唱目的(乞讨或自赏)、吟唱形式(走唱或坐唱)以及吟唱韵味和伴奏乐器的选用等方面有一些差异。温卦调由走唱艺人持月琴伴奏,唱奏都简单随意,而附弄风雅者所唱的四空仔则婉转许多,情感表达也更为丰富细腻,主要伴奏乐器是壳仔弦,定弦为da=solllre,这些徽调式的“七字仔”都随着流浪艺人及渡海谋生者的脚步流布台湾。二、闽、客融合:“七字仔”的“羽角化”“七字仔”在台湾的进一步发展,与当地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紧密关系。来自大陆不同祖籍地或族群的移民之间以及移民与先住民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伴随着台湾岛的开发史。由于移民杂居,民间文化的交混杂现象就成为必然。以方言为例,今天台湾“北管”所用的北方话,已经是“介乎于北京话、闽南语并偶尔夹杂些客语的特殊语言 2 1 1 3。同样,河洛语系(闽南话)和散布台湾各地的客家语系交织在一起,也为闽南歌仔“七字仔”与客家山歌的交融奠定了基础。“七字仔”在与客家民间音乐的交融中主要体现出两方面变化:其一,唱词融入了客家民歌常见的虚词和衬词。种植茶树是客家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茶民在山地丘陵地带采茶作业时或以山歌抒怀,或与邻近茶园的“歌者”相互对唱(褒歌),这就是客家人的采茶调,其唱词中有许多“咿都”“阿妹咿哆”等没有明确含义的虚词、衬词。采茶调传到台湾后流传在宜兰及附近山区,就形成了“宜兰调”丢丢铜仔,后来又演化为童谣一只鸟仔3 。由于地理环境、语言、经济的隔膜,处在大陆的闽南歌仔与客家采茶调的关系并不紧密,但在移民杂居的台湾则是另外一种情形:两种不同方言体系的民间歌谣混杂在一起,特别是不少采茶戏艺人跳槽去演歌仔戏,丢丢铜仔等客家调因此也被带到了歌仔戏当中,这样,“七字仔”唱词中就夹杂了客家民歌中常见的虚词和衬词,见谱例3:谱例3乞食卖艺曲谱例3乙食买乙田台湾街头巷尼(伊都)四界通,竖站门边来讲好话,求养(啊)碗冷布粥,给人轻问题,无。根据笔者2 0 1 5 年9 月在台湾的田野调查可知,这种跳槽现象现在也存在,由于一些剧种(比如高甲戏、采茶戏等)“没饭吃了”,只好跳槽演歌仔戏,因此在歌仔戏演出中可以听到不少其他剧种的传统唱腔。35第2 期严永福: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其二,旋律形态的闽、客融合。客家山歌的典型特征就是以la、d o、mi 为骨干音的羽、角色彩性音调,而“七字仔”是【孟姜女调】的四句式结构。“七字仔”与这种客家风格的歌谣混融后,就如同两种方言的相互影响一样,其形态开始逐渐产生融合性变化。例如,流传在台湾的气食卖艺曲就是其结果之一,虽然还保持着“七字仔”的基本样貌,但是其唱词加进了“咿都”这样的衬词,第一句、第三句旋律的落音也分别出现remi、d o 一re的“尾转”现象,re、d o 作为徽调式属音、下属音的功能开始弱化,开始出现被作为羽调式属音、下属音的mi、r e 取代的趋势(见谱例3),王耀华先生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羽角化 4 1 2 1。相对于两种方言体系民歌的缓慢融合过程,戏曲表演者“用客家人的腔调”唱“七字仔”就更为直接。据邵江海口述道:台湾歌仔戏登上舞台时,是什么调都可以运用的。往往开头是丑,唱客家人的曲调,开始来厦门是这样。听说他们在台湾也是这样的。甚至有真正的客家人参加歌仔戏,做丑角的唱客家人的曲调。比如早期的“艺新社”那个丑角就是客家人他就经常唱客人调后来我还看到有一团叫着“小美园”的台湾歌仔戏班,也很突出,几乎整团都是客家人演员在演歌仔戏,除了演唱客家人的曲调以外,甚至连“七字仔调 也用客家人的腔调演唱。1 I2由此可见,客家音乐不仅在生活中与“七字仔”相融,客家艺人甚至在深度参与歌仔戏的演出中以自已习用的客家腔调改造着“七字仔”。客家民歌的三大调是老山歌山歌子和平板,其中平板由前二者合体而成。鉴于上述闽、客之间的明确互动,这里通过对老山歌山歌子与歌仔戏【七字调】进行文本比较,以便以逆向的方式解析二者的关系。如谱例4?:谱例 4 5 6 6谱例4老山歌客家民歌赖碧霞演唱日日落雨起大风哪册得天晴见哥容按久1有看情哥面我心肝愁烂目愁有:音mo,没有。老山歌是比较自由的散板唱法,它有两个特点:第一,la下行到mi时,常以清徽音(#sol)作为下滑的经过音;第二,旋律基本上以低音la-中音do-mi小腔三音列的转位进行为主。客家山歌的这一旋法特点随着闽、客两种民歌体系的交融也被带进了歌仔戏的表演当中,在【七字调!哭调】的伴奏中,清徽音是很常见的,在#c音(即F宫的#sol)上作“打指”动作是大广弦的特色演奏方法。而老山歌的小腔三音列根据知名客家山歌演唱者赖碧霞所唱老山歌的片段记谱。36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旋法同样促使“七字仔”走向“羽角化”,上文的乞食卖艺曲就是闽、客融合的结晶,将这个曲调与“车鼓弄”“采茶”等当地民间歌舞表演配合在一起,加上前奏、尾奏,就可以为身段故事表演服务了。例如这首由台湾歌仔戏艺人陈玛玲演唱的台湾锦歌七字仔 6 3 就是乞食卖艺曲的进一步演化,其旋律的“羽角化”现象更加明显了,例如:谱例5台湾锦歌七字仔陈马玲演唱选自歌仔戏吕蒙正说唱本陈松民记谱中速叙述地八月+五是中秋千金小姐抛绣球绣球抛落昌蒙正,阿蓄打赶不收留(啊)打赶不收留客家三大调的另一首山歌子与老山歌旋律基本相似,如果将山歌子与歌仔戏【七字调】的首句放在一起比较(见谱例6),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山歌子有较多的“棱角”一一角、羽四度为骨干,la-do-mi小腔三音列形成的跳进,而【七字调】尽管依然保持了“七字仔”较为平顺的节奏和五声性旋律,但是吸收了山歌子的羽角色彩,而且【七字调】也像山歌子那样,以中音区的mi为起始音,上行至上方四度的la后,逐步回落至低音la,二者的旋律线条走向是基本一致的,例如:谱例6山歌子米筛喔筛啊米谷在喔心【七字调】陈三时37玄改变第2 期严永福: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三、“羽角化”进程中【七字调】的记谱与乐器定弦随着“七字仔”(文读即“七字调”)形态出现变化,后场乐师的记谱、演奏习惯以及伴奏乐器定弦也开始不由自主地产生相应变化?。前文所及,歌仔最早传入台湾宜兰一带,至清末民初,这里已经盛行老歌仔(又叫旧歌仔、本地歌仔)。此时已经处于小戏向大戏的过渡时期。歌仔戏大约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根据有关文献,在1 9 2 5 一1 9 3 0 年间出版的老唱片录音中,【七字调】伴奏乐器壳子弦的内外定弦为dla=sol|re,调式色彩倾向徽调式,故而当时以G调记谱 7 。音域在a-e之间,较宽的音域、频繁的四度跳进加上突出d、a 两个定弦音,曲调具有山歌般的粗扩风味。旋律进行偶尔会出现还原的f音,随着d-f-g这个三音列的出现,曲调的调式开始在D徽与D羽之间摇摆,例如谱例7(原谱为1=G的简谱):谱例7七字调温红案演阳周以谦记谱二啊更啊渡过啊三更时啊英台XXXXX知啊。今哪日我分啊哥XX通啊相见啊今啊口我到老XX圈三年胸会当共哥XXX边(注:X为无法辨识字)周以谦的【七字调】调式理论与实践一文将伴奏乐器定弦的改变视为艺人的主动行为,将旋律调式的变化看作是乐器定后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