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入乡”到“扎根”:乡村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困境与进路.pdf
下载文档

ID:2743031

大小:4.21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扎根 乡村 教师 坚守 教育 困境 进路
CMYK乡村教育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从“入乡”到“扎根”:乡村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困境与进路邱晓辉廖镇宇胡恒钊摘要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实现由“入乡”向“扎根”、由“被迫从教”向“乐于从教”的转变,其背后是教育空间的入场、网络空间的重组、心理空间的归属、文化空间的嵌入等,这些圈层结构逐渐演化促进了乡村教师“内生发展”。当前,“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实困境表明,乡村教师正面临制度脱嵌、文化脱嵌、治理脱嵌和结构脱嵌等困境。面对具有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力量、优秀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播者、乡村文明治理的智囊参谋等多种属性的乡村教师,政府部门、师范高校和农村社会等多方应多路径帮助乡村教师完成“扎根”。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嵌入;脱嵌课题来源: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 0 2 2 年度一般课题“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与重塑研究”(项目编号:BEA220041)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邱晓辉(1 9 7 0-),男,江西赣州人,萍乡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廖镇宇(1 9 9 7-),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胡恒钊(1 9 7 5-),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乡村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具体部署,为保持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态势,为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振兴擎画了宏伟蓝图。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深入研究“扎根”乡土教育对乡村教师困境消解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更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界对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系统性研究呈三个维度:一是乡村教师主体标本研究。如程良宏认为,当前,乡村教师是常年工作、生活两地奔波的“候鸟型”,成为在乡村教书的局外人。-64-二是乡村教育客体环体研究。如龚洪研究认为,乡村教师教学信念正向性生成困境呈复杂样态2 。三是乡村教师的环体研究。如王鉴认为,当前乡村教师存在重“标”轻“本”情况,“标”是改善条件与待遇,“本”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3 。上述观点表明,快速推进的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冲击着乡村教师已是学界学者的共识,深人推动乡村教师“扎根”乡土教育研究迫在眉睫4。然而遗憾的是,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相关研究仍有许多不足。首先,学界对乡村教师从“人乡”到“扎根”逻辑没有进行完全揭示;其次,乡村教师“离农离土”困囿未能破解。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学界忽视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潜在发展作用的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阐释。更严重的是,有关乡村教师群体存在的极大价值意蕴,仍处于“研究失语”情况。可见,乡村教师“扎根”乡土教育的本位研究,需要将农村现实和学术关怀落实到“农村社会”之中。具体而言,这一研究要落实到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背景之中。正如美国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所提出的,规制性、困境性与认知性三要素已经成为分析教育群体的主要工具5。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从多维度分析乡村教师职业规制选择、“离农离土”现实困境、对“教育守土”认知价值意蕴,试图找到乡村教师“扎根”乡土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便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情怀。一、嵌入嬉变:乡村教师“入乡”选择缘由自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 0 1 5一2 0 2 0 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实施以来,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教师队伍流失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但乡村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的圈层间仍存在鸿沟。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反映的圈层结构能呈现中国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6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个体的行动结构部分,要实现由“人乡”向“扎根”以及由“被迫从教”向“乐于从教”的转变,其背后是教育空间的入场、网络空间的重组、心理空间的归属、文化空间的嵌人等,这一圈层结构逐渐演化成为乡村教师“内生发展”。(一)教育空间的入场:政策契机与教师响应乡村振兴是发展需求促动、村庄精英行动响应与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乡村与城市互为主体、交互生成的发展模式。与之相应,农村从教空间必然会为农村教育振兴带来新的契机,乡村教师理应对此战略部署给予积极响应。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 0 1 5一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教师的职业前景带来了期待和契机。我国师范类高校作为培育教师的教育空间从未空场,长期以培育教师精英作为其功能定位。青年教师精英既有乡村教育需延续农村教育的应然使命,也有乡村教育需回应和弥补农村教育乡村教育发展的责任。面对当前乡村教师职业发展良好机遇和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青年教师精英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回乡从教的激情,自主性自发选择进入了新角色。这既伴有对当前农村教育的现实回应,又有对未来农村教育的振兴期望。青年精英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的力量也得到初步凝聚。(二)网络空间的重组:数字赋像与精英示范乡村教师职业期待在社会的备受关注,是数字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青年精英展示美好农村生活的生动体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数字赋权。在深度卷入的过程中,城乡间数字鸿沟的弥合,不但提升了乡村教师形象,而且对乡村教师再形塑产生了积极影响。数字网络不仅成为当下普通农村教师个体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且成为其面向青年群体跨群体传播的重要工具。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涌现出了大量乡村教师博主“示范”展现出传统乡村的自信与韧劲,新生代乡村教师生态人格形象、自然审美形象和诗意优雅形象。现今“三位一体”的教师形象引人关注。数字媒介中的个体在跨群体传播,重塑了大众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吸引着更多青年精英下乡选择成为乡村教师。与过去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相比,这一现象是新时代青年精英自发作为的表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职场“内卷化”、学历“贬值化”竞争“白热化”、个人“内耗化”和城市生活成本日益提高背景下,青年人的一种理性选择。(三)心理空间的归属:原乡记忆与家庭恋情感归属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教师职业选择即源自强烈的情感归属和关系认同。属地来源,是群体重要身份符号特征。依据教育部一项基于全国东、中、西部9 省1 8 县的调查分析表明,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自原乡原土。原乡记忆,是心系乡村、主动融合的意向表达,蕴含着个体对乡村的热爱与认同。浓厚的家庭着恋情感,是优秀乡村教师“心”在场的力量源泉7 。伴随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性进程,传统农村被裹挟着进入现代性叙述逻辑。但是,当今农村依旧保留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乡村教师-65-CMYK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认知根基和情感属性,仍依托地域属地的原乡记忆和家庭着恋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激活了垫伏在乡村教师内心中的乡土情感。这一切促进乡村教师承担起反哺乡村的责任与使命。(四文化空间的扶择:乡土文化与主体自觉乡土文化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是农村社会秩序赖以和谐稳定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撑。乡土文化,是特殊纽带维系着乡村教师与乡土文化之间的互动。乡土文化是农耕文明、乡土文明等乡村文化凝练、升华和结晶的结果,其重要价值在于接续主体的乡土文化体验和激活乡土文化情感。“主体自觉”是一个自我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乡土文化的浸润能极大地唤醒乡村教师的主体自觉。因此,乡土文化中蕴含乡土情感,能促使优秀乡村教师自觉担负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乡土文化的涵养使乡村教师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自觉自为地践行教书育人的专业活动。二、脱嵌困囿:乡村教师“离土”现实困境乡村教师教学活动要扎根于乡村教育事业中。新时代乡村教师“离农离土”的出现,“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实困境表明,群体正面临“多重脱嵌”的困境:既脱离于乡土社会(场域脱嵌),文化纽带也脱离乡土文化(文化脱嵌);既出现了参与公共事务话语式微(治理脱嵌),也受制于城乡二元关系变迁和消长(结构脱嵌)。(一)场域脱嵌:职业作用发挥不断窄化面对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与学校职能扩张,乡村教师辗转反复在局内人与边缘人、教书匠与行政人、教育者与监护人的泥潭8 ,其职业作用发挥场域不断窄化。这背后的原因,是当前乡村教师虽有较高的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但乡村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和乡约村规不清晰。诸如其类的不利因素制约了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此外,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职能、渠道、方式、回馈等未得到清晰设定,导致乡村教师从乡土社会中脱离出来,他们成为乡村中的陌生人,出现了场域脱嵌;乡村教师的从教动机、执教情感以及扎根乡村教育的主观意识,会在场域脱嵌情势下渐失。其职业作-66-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用发挥不断窄化,将不断加剧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离农”倾向、“向城性”流动。(二)文化脱嵌:出现乡土文化认同危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曾深深扎根于乡土文化土壤中,村落社会共同体结构为乡土文化伦理提供了稳定环境。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面对典型的二元城市文化强势价值冲击,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认同缺失和乡土文化流逝的困境。这导致“离农”价值倾向的盛行,地方性知识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从而出现乡土文化认同危机、旁落乡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断层等,农村的文化向心力和文化凝聚力受到持续性破坏。这直接导致乡土文化与乡村教育出现了裂痕。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受到冲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怀认同不断淡化,其乡土教育的内生动力在缺失。脱离乡土文化的乡村教师,也在发生乡村教育主体的身份“异化”。这最终会导致乡村教育同乡村文化割裂,从而难以实现教育投人和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三)治理脱嵌:乡村公共事务话语空场在传统农村社会,乡村教师因自身掌握的文化资本,又凭借自身的知识服务乡里,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因而在乡村各类资源分配、乡邻村民矛盾纠纷和乡村宗族文化等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治理空心化,“乡绅治村”特征被城市化冲击消逝。这导致乡村公共价值理念阙如,乡村公共空间失落。肖正德以1 0 1 9 0 名乡村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提出以下结论:当下,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式微,公共精神严重旁落,融入乡村社会的程度低,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不强9 。乡村教师“漠视”农村公共事务治理,表明了乡村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乡村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供给失衡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利益矛盾显性化等,也折射出了乡村教师参与自治缺乏内生动能和利益相关联机制。长此以往,乡村教师对公共事务言说的能力更加钝化。其实,在追求公共利益中维护公共秩序,在积极参与学校内公共事务唤醒公共责任感,这应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与义务。由于对本地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民族乡村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乡规村约等不熟悉、不了解、不参与,乡村教师因而会失去对乡村公共事务的话语权。(四)结构脱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对立城乡二元结构、乡土社会传统以及人口大量外流和留守化,这些因素造成乡村数字化能力低下,使乡土社会变成了城乡二元分立社会,对乡土社会原有结构造成冲击。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快速城镇化伴随问题频频出现:农村学生普遍进城就读,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全部集中在城镇,“城挤乡弱”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格局已然形成1 0 。乡土社会自生自发的内部规则,已经无法及时化解和优化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保障制度体系与机制。具体而言,教师薪资待遇、福利保障、社会地位等与预期水平仍有差距,这使得优秀乡村教育传承和创新主体缺失、后继无人。乡土文化面临的传承危机,极大制约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囿于城乡二元分离发展中社会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乡村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