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
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
构建
评价
研究
基于
中国
30
省区
面板
数据
分析
2023年6 月第3 6 卷第3 期广西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un.2023Vol.36No.3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基于中国3 0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沈映春,张书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摘要 当前学界对于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尝试构建指标选择更综合、普适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在对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时,基于中国3 0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摘权一CRITIC方法对比测算结果,借助蒙特卡洛法检验权重发生变化时排名的变动情况,验证了测算结果的稳健性。通过计算指标得分发现,2 0 1 6 一2 0 2 0 年中国各省区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总体上得到提升,其中环境层维度下的指标发展趋势具有差异,实践层维度下的指标发展趋势相似度较高,综合得分和一级指标得分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集中表现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相对较低。结合创新实践需求,从一级指标测算结果给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摘权一CRITIC方法;蒙特卡洛法中图分类号 F124.3京1 0 0 0 9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 1 6 7 3-5 6 0 9(2 0 2 3)0 3-0 0 9 0-2 2一、引言自1 9 1 2 年经济学家JosephA.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概念以来,围绕创新路径、创新合作和创新效能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结合生态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强调创新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协同作用,彼此加强良性互动,犹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一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加强功能协同,共同构建起创新的支持机制。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能够在极大意义上促进创新事业的发展,引领创新事业的进步。2 0 2 0 年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由此可见应充分把握良好创新生态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再次强调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于科技创新收稿日期 2 0 2 2-1 0-1 6;修回日期 2 0 2 3-6-1 2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0 GLA075)。【作者简介 沈映春,女,湖南湘潭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技术创新与管理;张书豪,男,河南信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技术创新与管理。90第3 期发展的重要性。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具体切实的政策指引下,中国持续发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 0 2 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1 1 位,较2 0 2 1 年再上升1 位,连续1 0 年稳步提升。8 1 项细分指标中,中国9 项指标排名全球第一,世界五大科技集群独占两席。这表明中国创新实力和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竞争力不断提高。然而,虽然中国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世界范围内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由于创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较多,影响因素复杂,各地区创新生态发展现状不一。目前,各地区创新生态系统量化研究在其指标体系的覆盖度、普适性、测算方法及效果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索。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模型,基于指标体系针对中国不同地区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被测地可以清楚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有利于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级别、慕赋条件、毗邻情况等进行综合施策,明确自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方向。进一步地,各地根据指标测算结果因地制宜、因果施策,有利于加强区域间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二、文献综述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起源于国外学者关于创新系统的研究,概念的演化有其宏观和微观基础。宏观层面,1 9 8 7 年Freeman1 在著作中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涵盖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各种机构的一个网络,新技术的发起、引进、改良和传播都通过网络中机构的职能发挥和互动得以实现;Lundvall2研究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基础的资源是知识,最重要的过程是学习;Nelson3通过对1 5 个经济体的创新系统比较分析,展现了其差异性、相似性,同时对其创新发展模式做出阐释。微观层面,Moore4研究了创新生态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指出企业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广泛竞争与合作,通过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创新。2004年,美国政府首次在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美国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地位得益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5 。此后诸多学者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探讨,Iansiti&Levien6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网络,单个企业的战略影响整个网络的健康程度,最终作用于组织绩效;Adner7-8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企业整合创新成果,提供面向客户解决方案的机制,指出进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提出“创新生态战略”,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Carayannis&Campbell9在研究中提出“三螺旋”“四螺旋”和“五螺旋”结构,探讨创新和环境的关联,认为创新生态系统需要考虑大学、工业、政府、社会和其背后的自然环境;Zahra&Nambsian1 0 1 从要素视角阐释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成员在体系中通过要素流动实现价值共创;Holgersson etal.1 从角色的角度进行界定,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合作者、竞争者、补充者和替代者四种角色共同参与。中国学者也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对于创新生态及其主体间沈映春,张书豪: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6月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 w w.c h i n a n e w s.c o m.c n/g n/2 0 2 2/0 9-2 9/9 8 6 4 0 0 3.s h t ml。91第3 6 卷相互作用的多元化认知。张运生【1 2】、张利飞【1 3 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从企业和产业的微观、中观角度审视;李万等 1 4 1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3.0 的核心要义,是指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传递形成复杂系统,强调系统中的能量与要素流动;柳卸林等1 5 在考察创新要素流动的同时,指出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有着共同愿景与目标,利用所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张贵和刘雪芹 1 6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类似于自然生态,同时强调创新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张省1 7 将创新资源吸引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主体集聚的原因,并指出其通过价值共塑、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形成联合,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自我进化性。中外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阐释虽然十分多元,但同时也强调了创新生态系统主体较广泛、要素流动多、协同作用强的基本特征。随着对创新生态系统定义的逐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厘清概念、阐释内涵的质性研究转向评估发展现状、指明未来方向的定量研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将目光聚集于国家、地区及其具体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Heller18着眼于2 0 1 3 年俄罗斯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市场、资本、人员、文化、基础设施和法律6 个类别指标指出其优劣势和建设情况;Suseno&Standingl19选用基于政策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公私部门合作、资金投入和商业化以及创新文化5个维度,对比了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在对比中融入了对两国创新要素交流的分析;Viktor et al.2 0 1 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EA和模糊集定性分析混合模型用于测度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并结合测算结果指出公共支出、知识教育、研发支出的形式多样性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效率改善的促进作用。针对较为微观的产业视角,Weil etal.21以美国生物燃料市场为例,基于使用网络映射软件可视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市场动态对于技术选择的影响,将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与市场动态联结;Stadler&Chauvef221聚焦法国生物经济发展,指出工农业资源集群的建立促进了生物经济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生物经济发展需要基于系统与协作的战略支持和公私合作;Radicic etal.2 3 使用欧盟国家的数据,以欧洲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指出创新支持可以促进公私合作,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巩固和扩大创新生态系统。在国内,学者们使用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主观研究方法方面,姜庆国【2 4 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赋权,评估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姚艳红等 2 5 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体系,以湖南省为例进行分析并从专利产出、风险防范、研发投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客观研究方法上,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是学者们重点使用的方法。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省际、城市群以及具体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中,如周青和陈畴镛【2 6 、武翠和谭清美【2 7 】、解学梅和刘晓杰 2 8 等均从生态位角度把握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选取省区市数据进行定量评估,并结合地区情况作对比分析;孙丽文和李跃2 9 则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并与东部地区进行对比,以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刘洪久等【3 0 、郭燕青等3 1 着眼于微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苏州市、湖南省的情况。学者们对于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丰富了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量化评估,刘兰剑等3 2 、王宏起等 3 3 、范德成和谷晓梅3 4 的研究采用熵权法(或结合其原理的改进方法)分别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92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3年第3 期评估;陈向东和刘志春【3 5】、欧光军等【3 6 、马宗国和丁晨辉3 7 在研究中以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研究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集群、集聚区的创新生态建设。以上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有助于从主体分类、要素流动、协同机制等角度广泛了解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量化测度与评估为本文的测算方法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然而,综合研究现状表明,学者们在评估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时主要使用2 0 1 8 年及以前数据,指标体系的重合度较高,且较少在测算后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选择2 0 1 6 一2 0 2 0 年中国3 0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将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其资金使用等涉及创新载体合作、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概念指标纳入考量,通过赋权方法的替换来检验结论的稳健性,致力于打通创新生态系统量化评估的“最后一公里”。三、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为推进自主创新进行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对于本地区、临近区域乃至全国各地的创新事业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可以为全国各省区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供有益指导。考虑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多部门、多主体发挥作用的现实机制,本文参考龙海波和杨超3 8 1 关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经验与做法的具体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