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更新
治理
共同体
意识
形成
机制
社区
花园
刘悦来,谢宛芸,毛键源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20-26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刘悦来 谢宛芸 毛键源摘要:【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 4 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关键词:城市微更新;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社区营造;社区花园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城市微更新中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研究”(编号 22BSH039)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8-0020-07DOI:10.12409/j.fjyl.202212310751收稿日期:2022-12-31修回日期:2023-06-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调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下,参与式城市微更新也随之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社区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单元,其中的小微公共空间也是微更新的关键尺度及开展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复杂诉求。而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缺少相应的载体推进、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导致基层治理共同体悬浮于概念层面,难以落实。在此语境下,上海 2015 年开始推动各项社区更新活动,出台里程碑式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并在社区空间微更新行动计划、社区规划师制度等长效策略探索方面做出大量尝试。实践层面,笔者团队的社区花园参与式营造实验通过将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力量相结合,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完成空间更新与促进社区自治萌发;其中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实验以社区共同体的塑造为重点,在“宜居东明”3 年计划下逐步开展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完成多处社区花园改造项目,成为上海市社区花园建设迈向系统化发展的实践尝试1。本研究以笔者团队全程参与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系统性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分析框架,为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1 城市微更新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1.1 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的居民参与行动转向“共同体”的研究由来已久,何为共同体?无论最早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共同体”,还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或是霍布斯、卢梭等的“社会共同体”,均是西方传统中学者们试图通过倡导共同理念和精神以实现正义、和谐的人类宜居环境的尝试2。1887 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正式提出的“共同体”指个体、组织基于相似的价值认同、目标追求等,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3。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则认为共同体是呈现出“差序格局”的中国“礼俗社会”,用于描述社会成员通过共同的集体意识维系社会秩序及社会成员间关系的状态。中国政治语境中,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共同体”,此后往往与社会治理一同构成“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其中如何建设治理共同体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心与长远目标4。近些年关于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研究主要围绕当下建设中面临的组织制度、公共参与、意识认同等问题展开,其中社区认同与意识等居民情感被认为是共同体的根基,对塑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共同体意识的直接研究尚不多,相关研究分别从文化认知理论6、社会资本理论7等视角展开分析,主要探讨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情感类型、意识类型、影响因素和意识形成路径等问题8;其中意识形成路径研究证明,社区认同等意识与居民互动参与具有显著的正相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20关性,形成循环互构关系9。在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研究中,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理论等指出人的意识形成包含“认知阐释”“行动实践”“情感信仰”等结构要素10,因此居民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逐渐转向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路径研究,即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须将认知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才可以沉淀为稳定的情感意识11。1.2 社区花园中的共同体:花园空间转向责任空间在强调城市微更新的当下,居民在城市小微空间更新中的全过程参与行动有利于真正意义上促进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中以植物和自然生命情感为特征的公共空间社区花园,不受限于用地性质、与居民利益相关度高、可参与程度高、可操作性高、与人情感连接紧密,是居民参与实践行动的重要载体,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著意义12。社区花园中的共同体意指“出于对园艺活动喜好或为了丰富社区社交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例如社区花园共创小组。参与者们共同协作维护共同资源,其中蕴含的资源共有性与成员间包容同质性是社区治理的先决条件与最终结果13;同时空间上所涉及的多元权属问题更让社区花园从单一绿地空间变更为开展社区营造建设的责任空间,如Certom将社区花园认为是“政府政治计划的空间,以及指导公民想法提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知识和思维定势的实用工具”,其中的共同体称为“集体的自治行为”14。本研究将社区花园定义为民众共建共享的开放空间,其特点是在不改变现有绿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提升社区公众的参与性,进而促进社区营造15。总的来说,社区花园通过其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居民可全过程参与的特性将人带入美好的日常生活中,打破公与私的权属冲突下消费与生产、专业者与普通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隔阂16;其中的共同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社区治理工具,通过共创共治实现行动合理化,从而使治理手段及结果被多方利益相关者所接受。2 治理共同体意识分析框架本研究建构了“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分析框架(图 1),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通过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强化居民的认知培育、实践转换和情感沉淀,推进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总体结构分为 3 个部分。1)行动环境:城市微更新和基层治理类型和方式。该部分主要是对目前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的交叉分析。城市微更新(空间)和基层治理(群体)作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领域,“空间场域”和“行为群体”的联结构成了居民的行动环境。要点在于分析城市微更新中的空间类型及参与形式,结合基层治理群体构成及治理方式分析,找出当下行动环境中的矛盾问题和相应对策。2)行动结构:居民全过程参与行动组成。行动结构是分析框架的核心部分,聚焦行动环境下居民的全过程参与。参与行动从培育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结构出发,分为 3 个阶段:参与前期,所有利益相关成员进行基层治理共同体中参与式微更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和目标等基础认知培育;参与中期,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将主观认知转换为客观行为;参与后期为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反馈,即经过主观认知培育和客观行为实践转换的交融沉淀之后,形成牢固的共同体情感体验。居民参与行动的组织结构及制度支撑是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客观保障。居民参与行动更加组织化、制度化,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常态化发展。通过构建起多层级组织框架及权责落实到人的制度框架,为开展参与行动的组织及制度化程度分析提供可行的路径,以支撑基层居民合理化、合法性参与行动过程。3)行动结果: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类型。该部分是居民在参与行动后意识塑形的结果,将呈现 4 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共同体意识体系。3 实证研究: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主导下的社区花园建设3.1 行动环境:社区花园及其在地自组织类型和参与方式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团队已开展的上海市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践,以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为研究对象,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培育建设主导下的社区花园发展机制。东明路街道是以社区花园为抓手开展参与式社区规划实验的一处典型载体,一方面,因其具有充足的政策支持依托于“缤纷社区行动计划”,围绕“宜居东明,人民社区”理念制定的东明路街道“三年行动计划”;另一方面,该街道具有良好的社区花园营建基础,自 2019 年起就有居民自发进行社区花园实践的案例,例如凌兆佳苑“幸福园”和新月家园“心怡乐园”被评为同年浦东新区缤纷社区优秀小微项目一等奖、优秀自治项目一等奖17。截至 2023 年,东明路街道已逐步开展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完成了多处社区花园改造项目,链接超过千人,成为上海市社区花园建设迈向系统化发展的实践尝试,是包含 3 类社区花园(政府公有、居民共有、居民专属)以及 4 种公众参与路径(群策群力、多方协商、改造建设及志愿运维)的系统性社区花园改造案例(表 1)。通过多类型的花园营建及充分动员居民以多种参与路径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该街道居民们逐渐从社区花园营造发展为对空间更新的参与改造,并在政策及组织制度支持下,逐步参与公众事务的商讨与提案,实现城市微更新和基层治理的联结。3.2 行动结构:“意识认知实践转换情感反馈”的居民全过程参与行动3.2.1 参与前期:认知培育是引导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萌芽的主观基础社区花园的概念、参与方法及目标等基1 分析框架Analysis framework城市微更新(空间)基层治理(群体)联结更新治理(行动环境)参与行动(行动结构)共同体意识(行动结果)组织支撑共同体意识居民参与行动参与前-认知培育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制度保障1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ign of Public Space21础认知的培育是引导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萌芽的首要环节,而对其他利益相关方如政府人员、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人员等进行针对性、多层级的认知培育及专业赋能则是保证花园项目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提供多层次能力建设的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制度实践探索为例,目前已在 38 个居民区实现参与式社区规划师全覆盖,通过理论培训、案例参访、项目资源整合及工作坊演练等形式,为街道下一步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专业且系统的队伍支撑。具体而言,政府层面的街道干部班子由街道储备干部队伍及青年社区花园小组两部分组成;技术支持层面由专业人士与关心社区发展的先锋居民共同组成社区规划先锋队;基层落实层面由社区达人组成社区规划小队,负责完成在地人员组织、宣传策划及园艺养护等工作;最终在“政府-社会-在地”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动公众参与社区花园实践,提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与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居民公众参与及基层治理认知培育环节。自 2020 年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开启至今,已在“1+1+N”培训模式下开展了多期不同层级专业规划师培训,旨在通过青年专业型社区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