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元光信仰传播与在地化——以安溪“三乡”为调查地.pdf
下载文档

ID:2742790

大小:4.84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陈元光 信仰 传播 安溪 调查
47General Serial.No.74(总第7 4 期)FUJIAN-TAIWATURALRESEARCHNo.2.2023闽台文化研究2023年第2 期陈元光信仰传播与在地化以安溪“三乡”为调查地罗臻辉林珣如(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福建漳州,3 6 3 0 0 0;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 6 3 0 0 0摘要:通过文献爬梳与田野调查结合,探寻陈元光信仰在漳泉交界安溪县乡村的变迁史。发现陈元光信仰随着陈氏移民传播至安溪“三乡”,但社会变迁时的再次移民却已成为最初迁居地的共有信仰,是信众构筑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同时,陈元光信仰也逐渐失去原貌,凸显着信众对信仰的在地化。研讨陈元光信仰的地方传播史,有助于更好把握陈元光信仰兴衰嬉变的全貌。关键词:陈元光信仰;安溪;传播;在地化陈元光将军以开漳之功成为唐以来漳州人乃至闽南敬仰的历史人物,并逐渐神化、被誉为“开漳圣王”,明清以来随着漳州籍移民迁徙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各国而播迁香火,成为联系港澳台胞、侨胞重要的根亲文化。可以说,陈元光文化已成为漳州历史的文化符号,更是探索闽南文化形成、发展与播迁的重要媒介之一。陈元光文化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成果丰硕,从“开漳史”研究到“开漳圣王文化”研究,不仅反映着陈元光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突显着以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学术视角转向。唐宋时期,福建掀起了一股造神浪潮,陈元光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走向正祀,在漳州周边的泉州、仙游、潮州等地都有以威惠庙为载体的陈元光信仰分布的零星史料记载。但从研究现状看,陈元光信仰传播的研究多着力于漳州地区,以及明清以来播迁的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 2 ,对于漳州周边县市的传播研究则尚待进一步探讨 3 。泉州市安溪县,位于漳泉交界的山区地带,据乾隆安溪县志载:“威惠庙,在眉上乡,祀唐开郡功臣陈元光。4 说明清代中期安溪境内有陈元光信仰的存在,吴幼雄、陈桂炳等曾论及,但尚存在讨论的空间。为此,笔者回到“历史现场”,结合历史典籍与民间文献,探寻陈元光信仰的在地化情况,以理解陈元光信仰在不同地区传播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性。一、安溪“三乡”概况在安溪龙涓乡有个俗称“三乡”的社区,辖有黎山、宝都、钱塘三个村落,历史上各有旧称,分别为:眉上芹山、眉西、眉田(当地族谱称为“湄田”)。故“三乡”之地应是县志所载的“眉上作者简介:罗臻辉(1 9 8 5),男,福建安溪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林珣如(1 9 9 3),女,福建仙游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助教。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闽南民间信仰研究”(FJ2022JDZ04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闽南卫所与地方治理研究(FJ2020X003)。48闽台文化研究2023年第2 期乡”。今“三乡”居住的民众,主要有黎山村萧氏、宝都村杨氏、钱塘村王氏。(一)黎山萧氏根据萧氏族谱载,来闽始祖朗公生活于北宋末,举进士,授明州象山尉,曾通判临安,后抗议割山东地予金人,触上被贬为龙岩令。朗公生有四子,其中次子公因避龙岩寇盗之乱,于南宋端平二年(1 2 3 6)迁往安溪龙涓里鸭母井芹草洋(旧称困洋堡)居住,即眉上芹山,“财源段实,建立庙宇,铸鸣钟,石壁题诗为志”,生防、礼、阶、进、洁、淳六子。后各子再外迁 5 ,仅萧进于元天历二年(1 3 2 7)回迁芹山定居,于至顺二年(1 3 3 1)建祖厝肇基繁衍。6 敕真宫,萧氏家族庙宇,又称伏魔坛,创建于何时未知,其正奉祀黑脸张公法主,另有两尊红脸法主,左为清水祖师,右为玄天上帝,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神诞节庆。(二)宝都杨氏据族谱所记,宝都杨氏始祖跟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先在建宁后往仙游,因不满时局动荡,继而归隐,称“安稳居士”。逝世后,嘱其子逸隐公择地而葬,“吾必福汝后世”。于是逸隐公携父遗骸入安溪,后其子明朱公移赤岭头巾石居住繁衍。至十世登公路遇仙人指示,“舍造岳帝、岳妃一座”,晚来得二子,其长子光盛于南宋绍兴二年(1 1 3 2)择居迁居漳州龙溪县二十五都渔樵(即宜招,今华安仙都),光盛公次子日益觉得该地“不适攸居”而于淳熙元年(1 1 7 4)再迁回安溪,至眉田卜宅,“披荆棘、启山林,胥宇而居”,是为宝都杨氏开基祖,“时与严一郎、温三郎素相友善,三分眉山,鼎足而立。7 捍卫亭为宝都杨氏的家族信仰中心,始建于明末,正殿供奉观音佛祖,左祀伽蓝,右祀神农教主、注生娘娘,左廊祀祖公,右廊祀朱王公。每年与观音佛祖有关神诞、成道日都有节庆,尤以农历二月十八日观音神诞前期举行进香请火活动最为热闹。(三)钱塘王氏招卿(今安溪祥华乡)王氏第十二世王惟仁先是买得湄田柯氏、凌氏二家田业,“宅基构仓屋于其间”,元至元十七年(1 2 6 4)自招卿迁居而来,是为钱塘王氏开基祖。其孙天祐公,“恢扩先业,柯凌二氏之地尽属于公。于是经营祠宇,正厥方面,乃基乃理”,至治元年(1 3 2 1)建成苍厦祖祠。此后钱塘王氏发展迅猛,钱塘王氏第四世时已繁衍魁、基、乾、坤、秀五房。8 高龙宫为王氏家族寺庙之一,其正殿奉祀张天师,左祀天师、观音,右祀关帝、宋江,每年于农历三月十三日举行张天师神诞,八月十三日举行请火活动。此外“三乡”各姓均参与一处香火地的轮值“普度”,即位于安溪龙涓与漳州华安仙都交界的皇斗岩。皇斗岩大雄宝殿中主祀惠应祖师,后为三宝佛,右祀昭应、显应、惠应三祖师,左祀三真人,陪祀檀樾刘吾公。据介绍,皇斗岩由八保1 8 社信众共同供奉,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庙会,八保轮值。其中黎山萧氏、宝都杨氏、钱塘王氏族均列其中,这与三姓跟皇斗岩密切相关,如萧氏五世祖萧有德已拥有皇斗岩山场 9 。至正六年(1 3 4 6)杨泰“舍皇斗岩,砌石庭,为都劝首,上祝圣寿万年,下祈子孙昌盛。1 1 1 王氏十九世王宽宏(1 4 5 2 1 5 1 3)曾舍软身祖师于皇斗岩。通过对现有居民的族谱以及实地调查,“三乡”萧、杨、王三姓居民约在宋末元初迁居,且他们开基时,当地仍还有其他姓氏的居民。但随着社会变迁,家族兴衰有变,一些姓氏多有迁徙或消亡,如钱塘王氏族谱中所记苍厦祖祠重兴时,还谈及当地姓氏情况:安溪之下里最远者日龙涓之东北界为眉山。吾宗与里人萧、陈、杨、吴之所居也。其地四维皆山,崇岗峻岭,修林茂木,即峙流盛。1 2 由此可知,很长一段时间,位处漳泉交界的龙涓“三乡”一带,姓氏是十分多杂的。在当地49以安溪“三乡”为调查地林珣如:陈元光信仰传播与在地化罗臻辉收集的迁居故事中,最为多见的母题:先祖为赶鸭子而来定居的。但若从萧、杨、王所迁居的时间背景来看,完全符合宋代以来福建居民开发山林的进程。故而他们家族寺庙所奉祀的对象多是宋代以来颇为普遍的地方神明,且都与本家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二、陈元光信仰的留存在对“三乡”现有三姓的调查后,似乎并没有得到“三乡”姓氏与陈元光信仰有直接联系。但据当地人介绍,在“三乡”他们三姓共同奉祀有一尊神明,俗称为“祖公”,为当地的境主神。该庙在“三乡”水尾的地方,因修建道路后来抬高了的庙基,庙的门帽新题写“威惠庙”三字,俗称“水尾宫”,按风水而言,该庙位置特殊性不言而喻。或许是当地习惯用法不同,该庙实地处水口,为“三乡”居民向外的出口,也是水流向外的方向。关于水口,法国汉学家劳格文教授在闽西大量的调查中,指出水口一带必有一地的主庙把控风水,而风水与仪式是应对各种挑战最基本的宗教性回应 3 ,“三乡 威惠庙所处意涵亦是如此。该庙为“三乡”居民所共有,从庙壁上所示捐款碑中便可直接体现。最近一次重新为1 9 9 3年,由“三乡”信众共同捐资重修。其正殿正塑有王公王妈,旁有文武两部将各一尊,整体神明排列较为简单,王公王妈即所呼的“祖公”。关于“祖公”姓谁何名,当地信众竟不甚知之。但历史的信息,有着自己的痕迹,且所幸尚能保留在庙宇的文物中。在正上面立有一块“威惠庙”的匾额,落款清晰可见,上书:苍厦保澄塘信士王钦喜谢,万历三年(1 5 7 5)乙亥孟冬吉日立。“苍厦保澄塘信士”,即来自于钱塘王氏。据“威惠庙”匾额所示,早在明万历初就已存在,并不是要晚到清乾隆间县志记载。此外,从庙内柱联来看,也有诸多信息。其横眉写为“灵著尊王”,并以“灵著”嵌入数对联中,有如“威震唐朝灵自著,惠沾间里尊为王。”堂满玉缘金图1:“三乡”威惠庙内景(笔者拍摄)灵著尊王何许人,据清人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载陈元光祠先后十次获得宋王朝的敕封:表1:陈元光赐封情况表序号时间赐封事项1熙宁八年(1 0 7 5)六月“忠应侯”2政和三年(1 1 1 3)十月“威惠”庙额3宣和四年(1 1 2 2)三月“忠泽公”502023年第2 期闽台文化研究续表:1序号时间赐封事项4建炎四年(1 1 3 0)八月“显佑”5绍兴七年(1 1 3 7)正月“英烈”6绍兴十二年(1 1 4 2)八月“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7绍兴十六年(1 1 4 6)七月“灵著王”8绍兴二十三年(1 1 5 3)七月“顺应”9绍兴三十年(1 1 6 0)“昭烈”10乾道四年(1 1 6 8)九月“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资料来源:(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一四二 一四三陈元光祠。由于朝廷的敕封,陈元光信仰的中心形成 1 4 ,宋代漳州理学名家陈淳肯定地说道:“惟威惠庙,为死捍患于此邦,国朝之所封锡,应礼合制,号日忠臣志士之祠,邦人之所仰。1 5 尔后,“灵著王”之名更被闽南一带人们所重视。如大儒真德秀(1 1 7 8 1 2 3 5)知任泉州时曾撰海神通远王、灵著王祝文:大海之神,比者温明之。寇来自北洋,所至剽夺,重为民旅之害。舟师致讨稍挫其锋,而余孽尚蕃也。悅弗即扑除,则其纵横海道未有穷已。某既大集官民之兵,俾往迹捕。然鲸波浩渺,实为危道,非神力助顺,能必济是用。一诚遥祝,且委官僚致少牢之荐,以灵于大神。伏惟挤狂寇于立败之途,导王师以必胜之机,使一网尽获。庶几万舶安行,群生嘉颗某之所以图报于神者,其敢弗虔通远王、灵著王,但改委官僚一句云,且委邑令致祷于祠下,伏惟云云。1 6 由此可见,在泉州海外贸易繁荣发展时期,陈元光将军不再只是漳州地方神明,而是摇身一变被官方视为与通远王相比肩具有保驾护航职能的海上保护神。又如仙游籍士人王迈(1 1 8 4 1 2 4 8)1 7 曾莅官漳州,写有“告灵著王文”:某闻王威名,如日杲果,今拜祠庭,不敢私祷,时事多难,天步未妥,川陕淮襄,方罹兵火,内地虽善,安岂可保。惟臣忧边寸心,如捣王于此时,宜相天兆,不独著其灵于闽南,自当昭其烈于江左。1 8 王迈祷告灵著王,竟是为了祈求边地安宁,希望他“不独著其灵于闽南”,显然是灵著王因得到王朝祀典而受闽南民众普遍崇祀的反映。无独有偶,按宝祐仙溪志所载南宋末的仙游枫亭,亦有威惠灵著王庙1 9 。可以说,陈元光信仰在宋代已在漳泉乃至毗邻的仙游地区流传。由此,结合“威惠”庙名和“灵著王”神名,“三乡”这尊境主神即是陈元光将军无疑。“三乡”威惠庙保存着宋时“灵著王”称呼,是陈元光信仰的最初面貌,并未受到太多后世的煊染与叠加。据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封号的大滥筋时期,诸如“威惠开漳陈圣王”“唐高封祀典开漳圣王”等均不见于史籍,实是民间的私救现象。2 0 值得一提的是,安溪现存旧志(嘉靖、康熙、乾隆)三部,为何至乾隆年间才出现威惠庙的记录。这与修志时的信息采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乾隆安溪县志续修时,县令庄成总辑,并由多员参与,其中在各地还专门聘请生员采辑民风民情,龙涓里即由贡生杨翥凤、生李藜生参与 2 1 。杨翥风,正是来自宝都杨氏,族谱载杨翥风(1 6 9 5 1 7 8 2),“俯首典籍,至老不倦廿六岁入邑庠生,廿七岁补,五十岁邻乡荐出贡。”2 那么,修志时,杨翥凤浸染家乡风土半生,对“灵著王”陈元光必是相当熟悉51以安溪“三乡”为调查地林珣如:陈元光信仰传播与在地化罗臻辉的,将“三乡”威惠庙与陈元光信仰载入也就不难理解了。以上零星的历史信息,无不说明长久以来,“三乡”信众对陈元光将军有着一种信仰认同,一种凝结祈求地方社会安定祥和、共筑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三、陈元光信仰的在地化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