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禅宗
美学
视域
下汤显祖
南柯记
唱词
韵味
探析
第 卷 第 期 年 月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戏剧南柯记禅宗美学研究”()年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汤显祖南柯记妙语之禅宗美学研究”()作者简介:刘洋()男山东蓬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戏剧文学研究禅宗美学视域下汤显祖南柯记唱词韵味探析刘 洋 侯星如 王一凡 周鑫琴 彭 程(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摘 要:南柯记作为明代著名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以佛家禅宗经典的说教式为主体进行戏剧呈现 通过对南柯记中反映“普度众生”“空与色”“因果轮回”“烦恼”等禅宗思想的人物对话和唱词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汤显祖戏剧的语言风格体会禅宗美学在其中的独特韵味关键词:禅宗美学汤显祖南柯记唱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刘洋侯星如王一凡等.禅宗美学视域下汤显祖南柯记唱词韵味探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从出生、求学到仕途升迁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 对汤显祖思想行为、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人物分别是紫柏真可禅师、李贽以及罗汝芳 其中紫柏真可禅师作为明代著名四大高僧之一博览群书尤其对禅宗经典的研究造诣颇深汤显祖与其亦师亦友、交情深厚 汤显祖曾说:“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还曾称赞紫柏真可禅师:“达观氏者吾所敬爱学西方之道者也”同时紫柏真可禅师对汤显祖也十分赏识说他“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受佛教友人及其思想深刻浸染的汤显祖自然而然地将佛教禅宗思想引入到自身的文学创作之中于南柯记可见一斑 明末戏曲作家袁晋评价汤显祖南柯记时说:“作南柯时佛法已跃跃在前矣犹作佛法观也”汤显祖有五年的光阴是在浙江遂昌度过的他时任知县一职清廉正直、勤政惠民、政绩显赫为百姓所推崇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从遂昌辞官开启了历时十八年的归隐生活在这一时期完成“临川四梦”之一的南柯记 该剧形象地表达了汤显祖本人对生命的切身体验与思考重在体现人物的思维和情绪且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写作对象 作为一部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舞台戏剧南柯记体现了汤显祖对佛教禅宗思想的接受 作品富有极致的文学艺术性同时兼具中国传统戏剧之美 禅宗美学思想的特征早在唐宋时期“禅宗美学”这一思想流派便在中国大地生根萌芽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美学涉及传统诗歌、绘画、戏曲、小说、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理论构架、表现形式以及美学领域 很多学者认为从本质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禅宗美学属于生命哲学的理论范畴 中国佛教禅宗推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自性体悟”等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中国佛教禅宗一些看似“答非所问”“不合逻辑”的表述实际上却彰显着人生智慧和生命体悟这种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在艺术审美及美学发展中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纵观中西方艺术审美所追求的极境之道正是中国佛教禅宗所推崇的非具体概念所能穷尽、非实际语言所能阐述的生命美学意象 佛教禅宗不主张固定的人为审美机制不提倡单纯表征的感观体会之美鼓励人内心本位深处的精神之美把活泼洒脱的人之本心、生动完整的人之生命观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的具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佛教禅宗美学思想的诞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次新突破 佛教禅宗崇尚“自我精神自由、自我精神独立”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拘泥于单一的社会生活实践而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心感悟活动的集体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审美方法的开放和传递这恰恰也是众多人类社会审美活动形成与实施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在世界佛教史上中国佛教禅宗是勇于举起反叛旗帜的宗教思想流派不仅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佛教思想的瓦解和崩溃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和启发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向近代审美思想的转变与发展其次中国佛教禅宗美学思想是一种跨越单一概念的非定向思维 佛教禅宗崇尚“以心传法、心法呼应”这一特定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自由性、随意性 事实上这种直观的认识表现很多时候是在人类文化审美行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佛教禅宗以“不立文字”为特色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及运用的概念、语言符号和所谓的理性逻辑思考都不能完整、准确、流畅地认知和传递最高真理 佛教禅宗典籍记载的“机锋棒喝”“拳打脚踢”“公案话头”等无一例外地向人们宣扬着在日常文字语言、社会理性逻辑思维之外应该开辟出传递和领悟真理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再者中国佛教禅宗美学思想崇尚“物我同一”的审美品格 佛教禅宗理论描述的是作为客体的宇宙自然与作为主体的人类自身和谐、完整地融汇结合形成了一个“物我不同”而又“物我合一”的主客体同时存在的娑婆世界 在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世界里人类意识主体所获得的感知不是一种单纯既定的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是蕴含着情感净化、精神愉悦在内的综合性意识的逐渐升华 佛教禅宗对封建社会传统佛教理论教义的反叛与破坏表现形式不仅包含“不通经、不坐禅、不礼佛”而且把传统佛教典籍中宣传的只存在于“彼岸世界”里的“佛身、法身、佛色、佛声、般若、佛事”等一切神秘又晦涩难懂的事物全部都拉回到了“此岸现实世界”另外它也逐渐混淆了“此岸”与“彼岸”、“西方”与“现世”的差异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佛教的超现实属性让具体的、可视的“此岸现实世界”朝着“泛神论化”甚至可以说“物神论化”方向发展革新 这些意识形态的更迭让中国禅宗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有了更多的交集慢慢形成了意识与物质结合的审美新媒介佛教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中提到:“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由此可知:“禅”是人内心的境界表现“禅”所提及的“相”即是“不著相”是人的内心“不乱、不迷、不驰骋”对外在世界不执着、不贪婪的某种纯洁、纯净、纯粹的心境 佛教禅宗亦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教义论述具体表达为用人主体的心灵去参与体验现实世界从而体悟和获得最直接的、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提出“即心即佛”的观点意思就是把心与佛等同看待心的养成即是成佛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万物有佛性”“众生平等”“心性本净”认为普通生灵与佛的不同表现在自身的领悟和研习真理的程度上 即“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六祖慧能大师从“性体本净”之根本来阐述认为人的主体心性如果能坦然呈现当下即是“妙悟”“成佛”而“成佛”不过是“明心见性”的最终呈现形式 普通人需要做到“明心见性”务必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即是慧能大师提出的“一行三昧”理论 这种超然无求的平静心境、见心见佛的纯洁意识给封建社会的艺术创作以及社会群体审美的价值取向带来新的启示汤显祖的戏剧南柯记正是佛教禅宗美学所提及的“入众生语言三昧”将封建社会中的人生百态与价值追求和盘托出、无一遗漏 正所谓“不须看尽鱼龙戏浮世纷纷蚁子群”戏剧大师汤显祖将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引入南柯记阐释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追求、生命感悟等 在第四出禅请中契玄禅师唱到:“老住西峰第几层?琉璃为殿月为灯 终年不语看如意长守林泉亦未能 自家契玄禅师是也 无影树下弄月吟风没缝塔中安身立命 钟鼓不交参截断众流开觉路风幡无动相扫除尘翳落空华 见三世诸佛面目本来入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这出禅请凸显了南柯记的佛教禅宗思想宣扬了“直探人心、以心为悟”的禅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宗美学价值观 唱词中诸如“如意”“无影树”“没缝塔”皆是对“人心”这一重要意识形态载体的隐喻 在现实世界中人心的活动是变化莫测、无法预知的即是佛教禅宗描绘的“无实体”“无实相”慧能大师的偈子也曾讲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尘世中人的肉身并非是菩提树人的内心也并不是明镜台 人的肉身与内心可以生“五蕴合和”的虚化它本来就是没有实体存在的 禅宗以“般若无所得、无可执着”的纯粹思想教化人们不要把清净佛性对象化同时更无须虚化一个“外在于自我”的具体存在来评价世间万物“普度众生”之玄妙佛说无量寿经有云:“普欲度脱一切众生”佛经中说菩萨普度众生不但只用“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去教化众生还会以更进一步的方式与众生进行交流与他们一同亲密无间地劳作生活彼此融洽相处、心心相印仿佛亲人手足一般 甚至有时候菩萨会与众生呈现同类身随缘随性去度化世间众生 汤显祖将佛家“普度众生”之理通过戏剧对话的形式显现南柯记的戏剧唱词可谓妙语连珠在第四出禅请开篇处便写一老僧因失误将莲灯倾泻至蚁穴恰巧被一旁小沙弥看到 小沙弥道:“今日热油下注坏了多生”听此一言老僧心感忏悔 小沙弥又道:“他虫业将尽五百年后定有灵变待汝生天”在这一段叙事描写中老僧误将热油倾倒至蚁穴之内小沙弥见状即把“圣僧”所“算”之事说与老僧万千蝼蚁也是芸芸众生且“五百年后定有灵变”可推测出这蝼蚁定与老僧有一段因缘体现了点化与被点化的关系 同在禅请篇中淳于棼前往孝感寺听取契玄禅师讲经契玄禅师言道:“但见饮光微笑普同大众归心惟愿慈悲和南摄受”这句话出自明代莲池大师的发愿文“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此句的含义是虔诚地祈愿诸佛能秉承大慈大悲之心恩赐福泽怜爱护佑众生安泰之意南柯记唯美的戏剧语言当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引用了佛经原文 佛经义理巧妙地融入到戏剧台词中渲染出令人惊喜、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舞台艺术氛围 第八出情著篇中加入了一段佛教禅宗的弘法片段借契玄禅师这一角色先将妙法莲华经六句、法华偈以及观音菩萨普门品原文加入到戏曲内 围绕淳于棼、琼英郡主、上真道姑等几个人的对话采用“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应以人非人等身度者”等佛经原文宣扬了众生平等、不分贵贱的思想 佛经原文与剧中人物的身份、性别、情境结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特别是描述琼英郡主“人非人等”以及小旦道姑“道在蝼蚁”时寓意深刻让人体会到戏剧背后蕴含的佛教义理第四十三出转情篇中净道:“今夜道场告终先生可有甚祈请?替你铺宣”生道:“小生第一要看见父亲生天第二要见瑶芳妻子生天第三愿尽槐安一国普度生天”佛教禅宗认为世界万物生灵是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的生和死并非两件不同的事 佛教认为如果格守十善的人死去可以转生于天上 在这一席对话中“生”字蕴含着“轮回”的意思体现出主人公淳于棼临别之时百感交集依旧心怀大善、感念亲恩 这即是禅宗“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至善至美之宏愿“空与色”之天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源自佛教禅宗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教对“空”有着特定的诠释认为一切法依“空”而存在与运动“空”即是缘起无自性离开缘起之说便无法阐释宇宙与生灭的关系 佛教禅宗典籍中常常以“虚空”为喻体虚空以“无碍”为表现超脱凡理 所谓的虚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相互平衡而实现的宇宙中并不存在摆脱虚空而单独发挥作用的事物 佛教禅宗认为:“成”“住”“坏”“空”是宇宙之中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存在 所谓的“空”是指世间万物的本质为空而不是指世间百态的外相呈现也是空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外相上的缘起缘灭过分执着某种追求和情感就会产生痛苦与烦恼 倘若认识到人生中的一切外物是空的从而产生过度悲观绝望的情愫也可能坠落到顽固、过度坚守的空之境这同样是一种心的固执 何为“色”?佛经解释:广义指代物质存在的总称可以用来描述世间万物、宇宙星体、水源、微尘等狭义表现为人的肉眼能甄别的一切如色彩种类的差异、物体质量的轻重以及人世间中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差异与特点 世间的一切“色相”皆因缘聚而发生因缘尽而幻灭因而说世间一切万物都是无常的第 期刘洋等:禅宗美学视域下汤显祖南柯记唱词韵味探析中国佛教禅宗的“空”对汤显祖戏剧南柯记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为作品中弥散着“人生如梦”“事事无常”“诸法皆空”等思想元素 戏剧南柯记主人公淳于棼现实中是一位落魄的失意者 他曾经也有“取河北路功名”的梦想却因“偶然失酒失主帅之心”从而酿成了“因此弃官成落魄之象”的悲凉情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众多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有步入仕途、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 主人公淳于棼由于仕途挫折而借酒消愁在大槐树下酣睡之际做了一场梦 在梦中淳于棼被大槐安国国王招为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