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整体意蕴、逻辑生成及效能提升_张春照.pdf
下载文档

ID:2741251

大小:975.57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新型 政党 制度 整体 意蕴 逻辑 生成 效能 提升 张春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整体意蕴、逻辑生成及效能提升张春照(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 1 0 0 0 0)摘 要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党政治文明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彰显中国智慧。在这一制度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从文化、历史、理论及实践等视角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有利于增强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自觉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既重要又迫切。制度价值认同是制度效能提升的基础,需正视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存在的价值难题,从价值整合、价值趋同及价值包容等制度价值共识层面探索其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 政治优势 效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D 6 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2 8 0 3(2 0 2 3)0 1-0 0 3 4-0 7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7 0多年前,“五一口号”的发布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标志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认可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新型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政治创造,彰显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情况看,其结构特色与功能优势的发挥存在一定的偏差,制度设计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亟待探索其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一、比较视角阐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整体意蕴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发展。主动吸收并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孕育,在协商筹建新民主主义国家中有了雏形,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完善。近代以来,中国曾经学习西方的政党制度,从民国初年的多党43 参政党理论研究 2 0 2 3年第1期 收稿日期2 0 2 2-1 2-1 1 作者简介 张春照,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制到国民党时期的一党专制等,均未能使国家赶上现代化发展潮流。如何团结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与内在的压迫剥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发挥各政党、团体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创立了“三三制”等多党合作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与处于参政地位的各民主党派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执政党与参政党间的协商是合作型关系而非竞争型关系,不同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所 实行 的“一党制”,与欧美国家实行的“两党制”“多党制”亦有本质区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旧式政党制度传统框架,创造了“中心多元”“执政参政”“协商合作”相结合的复合模式。1这是世界政党制度结构的创新,在“中心多元”的基本架构中,“中心”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元”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自所联系的群体。从参政党视角看,与旧式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党际关系上呈现出鲜明特色,具体表现为平等但不对等、参政但不分权、监督但不制衡、合作但不同一等四个方面,从而使得这项制度呈现出自身明显的一些功能优势。2这些独特优势表现在政治共识、政治协商、政治稳定等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具特色,在政党制度中不是“另类”也不是“例外”,而是中国人民为全球政党政治文明贡献的中国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深刻认识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增强历史主动与行动自觉,更好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二、四个维度透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3(P 1)没有一种政党制度能普遍适用于历史、文化及实践等不同的国家。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伟大政治创造,有其产生的文化根基、历史必然、理论根源及实践需求。(一)文化维度:求同与存异的文化根基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是制度建立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都带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基因。“一个民族的文化,宛如一个人的皮肤。人可以自己去欣赏它的光滑,也可以叹息它的粗糙,却不可能从中摆脱出来。”4(P 7 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其中的和合文化的实质是用和合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通过并育并行、和合交融寻找共同点,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最大限度地凝532 0 2 3年第1期 参政党理论研究 聚共识、人心、智慧及力量,调动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二)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必然选择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批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奉行“君主立宪”,企图维护本阶级利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是这种尝试失败了。资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后,各类政治团体蜂拥而起,掀起了新一轮组建政党的高潮,“综其数目,殆达三百有余,是为民国初期政党林立时代”5(P 4 0 8)。这一时期的政党政治呈现纷繁复杂的景象。直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公开宣称“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遭到社会各届的强烈反对。历经“多党制”的失败、“一党独裁”的破产,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6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上确立“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7(P 7 4 2)1 9 4 8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劳动节口号,主 动 进 入 解 放 区 参 与 筹 备 新 政 协。1 9 4 9年,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图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史与时代发展(三)理论维度:多党合作理论是思想根源多党合作理论包括三个递进的层次。一是共产党人应该团结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进程中可以也应该和民主政党结成联盟。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行动上也存在分歧,共产党人应同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三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同其他政党联合中,必须保持先进性、独立性,坚持对同盟者的批评权利。一方面要团结联合他们,另一方面要同他们划清界限。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多党合作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列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在革命斗争中重视联合民主党派,并多次与资产阶级民主党、社会革命党等党派联合。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丰富了多党合作理论体系的同时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推动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四)现实维度:共存与监督是现实发展需要从实践维度看,共存与监督是多党合作的常态,经历了从政治惯例到制度安排的转变。顺应经济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共存与监督的内涵及外延呈现出新变化。63 参政党理论研究 2 0 2 3年第1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各民主党派相继表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各民主党派不再具有阶级联盟属性,而是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民主党派成员身处“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等各项运动中,通过合作与监督等方式履职尽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宪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多党合作逐步由党际关系架构,上升为国家制度形态并确定下来。这一时期,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政治力量,明确了民主党派“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8的参政基本点。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民主党派的性质有了新界定,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基本职能有了新表述,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8对民主党派发展提出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9各民主党派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许多意见建议得到党和政府重视和采纳。三、从制度价值认同视角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新型政党制度在发挥自身政治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1 0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深层次的价值逻辑,制度价值渗透到制度运行的各环节,为制度效能发挥提供动力支持和价值支撑。制度价值认同是制度效能提升的基础,增强新型政党制度价值认同,可从根本上提升其治理效能。(一)从制度价值认同视角梳理中国新型政党效能发挥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完整论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特色及优势。“合作、参与、协商”732 0 2 3年第1期 参政党理论研究 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精神,“团结、民主、和谐”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价值属性。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和合”文化理念,极具包容性;坚守人民立场,不代表少数人、少数集团的利益;坚守团结合作原则,不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制度的价值认同事关制度的运行及效能发挥。执政党与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认同有待加强。首先,中国共产党内少部分人对民主党派及其作用的认识不够清晰,忽视民主党派自身组织的独立性,将民主党派视为一般社会团体、下属单位、异己力量;对“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认识不到位。其次,就参政党而言,一些新生代成员对自身政党属性、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对领导者与接受领导者关系认知不到位,对“参政”的领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解不够全面。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对发挥参政党作用缺乏信心、对参政议政的作用认知不深。组织发展方面,少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入会存在随意性、功利性的问题;一些新生代成员对民主党派组织归属感不强,对多党合作历史知之甚少。参政党与执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价值认同不足,直接影响该制度的运行与作用发挥。(二)立足价值认同,探索中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