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共产党领导
高校
辅导
基于
历史
制度
主义
分析
史仁民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探索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史仁民吕进史东梁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史仁民,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吕进,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史东梁,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锦州)本文系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以文化人:大学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期的完全政治化探索、曲折发展期的“双肩挑”探索、恢复发展期的规范性探索、发展巩固期的专业化探索、专业成熟期的制度性探索五个阶段。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呈现出了从政治化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的阶段特征。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轨迹和变迁路径的分析,是研究高校辅导员制度改革和发展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学理上,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路径应从以下方面展开:持续巩固职业化,突出思政教育底色功能;助推迈向专业化,回归教师教育角色本原;合力实现科学化,构建协同综合育人体系。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制度;历史演进;变迁特征;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是其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取得成就的一百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辅导员制度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反映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高校辅导员制度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体制运行的行动纲领,发挥了促进队伍成长、聚合改革共识、指引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历史制度主义()是解释制度变迁的有力工具,将制度变迁本身作为分析变量,围绕制度生成或制度发展中的原动力,分析观念、利益、立场对行动者偏好的影响,其中以路径依赖()、关键节点()、断裂均衡()和渐进转 型()等机制解释制度的存续与变迁。本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解释视角,通过对建党以来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演进历程进行梳理,对制度在不同阶段的特色进行提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分析制度趋势走向,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创新提供索引,为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或研判。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历史演进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作为自主的行动者,特别关注历史线索(),主张制度研究应该追溯制度出现的条件。特定的社会时空背景,形塑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历史演进,不同的学者或实践者因为研究取向、视角方法或实践路径等不同给出的划分也不一样,但是大都是以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不同为依据进行划分的。本文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角度,按照历史的脉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分为萌芽初创期的政治化探索、曲折发展期的“双肩挑”探索、恢复发展期的规范性探索、发展巩固期的专业化探索、专业成熟期的制度性探高教管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探索索五个阶段。(一)萌芽初创期的政治化探索(年)辅导员的前身是“政治辅导员”,其来源说法不一。对高校辅导员制度追根溯源,本研究支持一种说法:“在对黄埔军校的现代化办学特征进行分析以后,我们认为那个时期的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相辅相行的制度可以视为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源起”。其历史依据是在 年 月黄埔军校成立的时候,孙中山认为创办军校的目的就是要以学校里的学生为根本,成立革命军。为使革命军成为党军,他吸取了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实行政治工作制度。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断壮大,在这个时期,政治指导制度开始以条例的形式广泛而全面地存在于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工作中。从 年党在瑞金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到 年迁至延安并改名“抗日军政大学”,始终走着既培养军事干部又培养政治干部的二者在目的论上统一的办学路线。起初教务处负责的“训育”工作(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到后来政治部负责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政治部给中队配备了政治辅导员,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高校辅导员的源起 政治辅导员。这个时候的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协助学校领导对学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学员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都是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具备了现代辅导员的部分职责的原型。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前苏联经验和继承抗日军政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确立并日趋发展完善。年,教育部发出 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结合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如组织师生参加土改、反封建教育等。由此可见,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把军队的政治指导员制度应用于大学是必然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将这个时期辅导员制度作为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初创时期的观点。我们认为其原因是,此时的辅导员工作是单纯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的,并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所以,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制度还应列入萌芽阶段。(二)曲折发展期的“双肩挑”探索(年)年,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提出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第二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在本校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这就是通常说的“双肩挑”(蒋校长称之为“两个肩膀挑担子”)的辅导员工作制度 “双肩”分别是指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制度的设立把“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选拔政治素质高和业务素质好的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类似于英国的“导生制”,工作形式是“半脱产”。它标志着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新的发展 从完全政治化走向政治、业务双肩挑,既奠定了中国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也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深远的影响。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加之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年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这是中共中央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设置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创举,是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的开端。年,教育部制定 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形式对辅导员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工作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条例是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形成的标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遭受较大挫折,政治辅导员制度也陷入低谷。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辅导员制度开始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三)恢复发展期的规范性探索(年)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恢复辅导员制度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年,教育部与团中央共同提出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恢复了“双肩挑”的做法,同时对辅导员评定教师职称和福利待遇问题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这是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辅导员的发展问题有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年,教育部在 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高教管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探索对辅导员工作又做了补充规定,这些规定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起了保障作用。年,国家教委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培养、选拔、使用和发展方向。紧接着,为了拓展政治辅导员队伍的来源,两年间又颁布了 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这些文件对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现实推动作用。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要重视“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工作”,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辅导员身份明显淡化了“政工干部”而强化了“德育队伍”的概念。纲要对高等学校建设精干的专职人员、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德育工作队伍的职务系列、待遇问题、进修提高问题,同时提出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制度。意见特别指出:“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年国家教委颁布并试行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提出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提出“要关心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上这些会议决议或措施的出台都为后一阶段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发展巩固期的专业化探索(年)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日益凸显,辅导员队伍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年教育部颁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再一次指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专业队伍来完成。年,教育部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称“号文件”),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并把“政治辅导员”改为“辅导员”。“号文件”是辅导员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辅导员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辅导员称谓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国家对高校育人关注点的变化:辅导员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身份,即“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属政工系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也随之转变,由“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次年,教育部出台“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即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辅导员岗位培训、职称评定、评优奖励制度等方面统筹规划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年 月,教育部实施第 号令,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具体包括角色上的“双重身份”,业务上的“双重管理”,发展上的“双线晋升”等制度,着力推动辅导员成为专职专家型辅导员。(五)专业成熟期的制度化探索(年至今)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迎来发展新要求。这一阶段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以及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年 月,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在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职业能力、等级要求和能力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极大地增强了辅导员的社会认同,丰富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内涵,推动了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年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专兼并存、齐抓共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 月,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号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号令”颁布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制度目标已经确立,开启了制度探索的新阶段。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年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指标性要求,这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制度主义强调“特定时空中的制度内涵,是经由许多人或团体一连串互动过程而产生的”。高教管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探索初始条件()是制度形成的解答(),对制度的探讨必须回归到制度产生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脉络来看,其产生及发展体现了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工作内容而推动的,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共时性()特征。同时,纵观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百年发展史,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历时性()特征。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制度也是推动历史朝向特定发展路径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契合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