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_汪义力.pdf
下载文档

ID:2741234

大小:379.49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共产党 破解 三农 问题 基本 经验 汪义力
2023年第1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从“两个大局”的高度对“三农”问题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中国“三农”问题也历经了极不平凡的伟大变迁。基于大历史观透视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历程中积累和形成的基本经验,而且为新时代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有益借鉴,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2一、准确把握国情: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深刻了解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P633),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正确认识近代以来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变化,才能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汪义力陈文胜“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主题主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中国“三农”问题也历经了极不平凡的伟大变迁。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奋斗历程全面展现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跨越,凝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国情是基本前提,促进共同富裕是战略目标,工农城乡互促是核心动力,坚持群众路线是先决要素,加强党的领导是坚强保障。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问题;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10011-09汪义力,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81)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11江西社会科学20231真正了解不同阶段我国国情与农情,也才能从战略全局出发分析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探寻到中国“三农”向何处去的科学路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到1936年,毛泽东基本认清这一根本性问题,并从理论上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3(P633)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4(P27)因此,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农民、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为战略支点,在“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最形象生动、最具动员力的口号的号召下,带领中国农民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权。对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准确研判,决定着一切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新中国成立不久,党领导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规律,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纪元。党的八大对开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基础作了正确分析:“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P810)这集中反映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特定内涵、任务和逻辑,即按照“两步走”6(P439)的战略部署,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由于缺乏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一定探索成果的同时,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出现一些与当时乡村实际状况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的目标和政策,阻滞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村建设事业陷入艰难曲折的境遇。面对“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反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处在“底子薄”“人口哆,耕地少”7(P163-164)的现实特点,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构想,开启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历史转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宏观认识和清醒理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遵循发展规律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新开始。江泽民指出:“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8(P13)基本国情是考虑全部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一亿人口,九亿在农村”9(P788),透过现实在实践中自觉把握好农村这个大头,就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入21世纪后,快速、健康、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持续跃升,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的质量、效率、动力都实现重大突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全面分析、厘清国际国内形势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号召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战略中系统地、多维度地探寻“三农”发展规律,“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0,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基12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认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世所罕见的速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正是基于各领域出现深刻变革和人民群众需求日趋多元的理性分析,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总结党领导“三农”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深刻阐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这是对中国的国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后得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也是今后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12从客观上明确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纳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之中。二、促进共同富裕: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指引下,党成功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国情、农情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代表中国特色“三农”前进方向的共同富裕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破解“三农”问题的全过程,依据国家治理格局与发展战略,制定阶段性方略和坚持方向性原则,接续破解一个又一个“三农”难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13(P206)进而在全面分析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与促进共同富裕之路紧密结合,旗帜鲜明地以“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等一系列旨在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摆脱贫穷的口号和策略在农村实施土地革命。其目的,在于“打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平分土地,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农民”,让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14(P738),使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纲领,它引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启了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毛泽东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所确立的“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5(P495)基于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情况,如果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两极分化的问题在农村会愈演愈烈。因此,1953年,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16(P44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于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艰辛,共同富裕之路陷入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基于对共同富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变”与“不变”的纵向视域下创造性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思路,并系统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以及根本任务等一系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13江西社会科学20231列重要问题,深刻揭示了“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7(P77)于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国家改革,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之下,从农村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推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风波、国际事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贫富差距、行业差距、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日益突出等严重背离共同富裕目标的种种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并进一步明确了“三农”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紧紧围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18(P259)这个关系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战略构想,明确“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战略任务。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9(P12)的科学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农村发展困境等任务还很艰巨。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我国“三农”发展形势并总结经验,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出区域发展平衡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将共同富裕思想贯彻到缩小区域间、城乡间贫富差距的实践当中,推出诸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带领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跨出坚实步伐,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0。特别是农村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利益分配困境、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等突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寻求共同富裕之路上亟待破解的症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屋建瓴地分析国情、农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富裕的全民性和共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