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共产党
改革
话语
建构
原则
遵循
潘文丽
领导科学2023 3潘文丽孟楠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原则遵循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改革话语的有效支撑。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样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宣传动员、思想凝聚、方向指引、价值导向等功能。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看,科学建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首先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中国改革事业本身蕴含的话语指向和思维特质,内在地要求我们党在建构改革话语时必须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引领性相统一。这“六个相统一”原则为新时代我们党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重点、工作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人民群众同心支持改革、共同参与改革、积极投身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其中,坚持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改革有序推进的根本政治保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改革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1 138这就意味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是洞察改革开放40多年壮阔历程的两个维度,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原则,首先就要从坚持党的主导性与人民的主体性相统一出发。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改革话语作为一种带有思想印记的言语表达,本质上是对改革实践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改革实践。对我们党来说,顺利推进中国改革事业,合理阐释中国改革理念,就要牢牢掌握改革话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这是因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2。实践表明,从改革开放决策的落地实施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发展,中国改革的每一点突破、每一个成效,无一不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实践的坚强领导,中国改革就无法获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当前,中国改革事业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较之以往的任何领导视点【摘要】建构改革话语既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改革理论的应然要求,也是党深化改革实践的实然之举。纵观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过程既彰显出强大的话语表达能力,又蕴含了鲜明的话语原则遵循。仅就后者而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引领性相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六大原则。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系统全面地探赜这六大原则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利于在内容上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变”与“不变”,而且有助于从形式上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智慧与改革经验。【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全面深化改革;原则遵循【作者简介】潘文丽(1990),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共党史;孟楠(1962),男,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民族理论与政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ZDA009)【中图分类号】C933;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06(2023)03-0010-0710DOI:10.19572/ki.ldkx.2023.03.001领导科学2023 3时期、任何阶段而言,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其难度和挑战不可比拟,未来则更需要跋山涉水,也必定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和无法预测的急流险滩。这就决定了“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这一清醒认识为建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提供了现实依据。故而,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加强并改善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着力提高党领导改革、把控改革的能力。具体而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培养一批能干、敢干、会干、要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如果广大党员干部没有过硬的能力和高强的本领,就难以持续推进改革。为此,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改革实际创造性地推动改革工作,层层压实压紧改革的责任担当,既潜心思考研究改革,又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改革,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力争在改革浪潮中既当促进派又做实干家;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改革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能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要成功领导人民进行改革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是难以想象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党风政风关系到一个政党的形象、社会的风气和人心的向背,甚至决定着政党的生死存亡,如果不良风气得不到纠正,就会误党、误国、误民。整顿党风与推进改革是革弊与鼎新的内在统一。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加强党员的作风建设。概言之,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增强“四个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抵制“特权私为”的错误心理,杜绝为官不为的错误行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哪里问题最多就从哪里改起,哪里是群众最关心的就从哪里做起,时刻保持一名共产党人的冲劲、干劲和闯劲。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因素,他们创造和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实现自身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这就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构建改革话语自然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 4的确,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到城市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中国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无不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人民,没有人民同心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任何改革想要取得成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将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实践主体,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而就政党的阶级属性来说,作为一个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施政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5。这就表明,我们党向来坚守以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和解决好改革的重大问题,权衡和考量好改革的关键决策,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制定、改革方案的落实、改革路线的谋划,都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6 103。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通过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相继出台了数以千计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以惠民利民为根本价值取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改革成效、释放改革红利,让全体人民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二、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 14这一论述再次明确了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展开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中国的改革就会走上歧途,也必然产生普遍化贫穷,并由此带来陈腐东西的死灰复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建构改革话语的过程也是捍卫改革性质和改革方向的过程。当然,长期观之,建构改革话语在立足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夯实改革话语的学术底蕴,增强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本身的说服力、生命力。方向和道路问题是事关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方向不改、原则不移。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再三告诫全党,“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4 138。同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改革的方11领导科学2023 3向问题依然是我们党所关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在改革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1 15。可以说,中国改革40多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方向正确、道路适合。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各种质疑改革、否定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并试图从“左”、右两方面模糊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左”的方面看,主要以提倡“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左”倾错误思潮为代表,这些极“左”人士极力维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中国搞市场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从右的方面看,主要以“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新闻自由主义为代表,其代言人极力主张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那套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进程,妄图从经济、政治、历史、新闻媒体等领域改变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其目的是想把中国的改革引上资本主义之路。现实表明,“走老路”的主张根本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最终结果只能导致中国贫穷、落后;“走邪路”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中国改革的正道。故而,为了消除“左”、右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将四项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全过程,必须明确中国的改革方向是社会主义而绝非其他什么主义,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不是中国改革的正确道路。我们的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才能确保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欲行其道,先明其理。推动中国改革事业,不仅需要以方向正确的政治性作为根本和灵魂,而且需要以思想理论的学理性作为基础和支撑。单从语义上理解,所谓改革话语的学理性,就是蕴含在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中的知识文化逻辑。正是这一知识文化逻辑,内在地决定着改革话语既要用科学的理论及时回应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杂音、噪音,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消除改革疑惑、澄清改革观念,进而凝聚改革共识。诚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这就表明,我们要善于从学术层面发掘中国改革蕴含的理论真谛、理论旨趣,深入揭示中国改革的本质属性,从而及时回应改革的前沿问题。概言之,坚持用科学的改革理论说服人,既是增强改革实践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应对改革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值得称赞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不拘泥于既定的理论“药方”,而是立足于新的实践要求,通过重点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改革理论做出新的概括,由此不断实现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譬如,针对现实中将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做法,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4 148,并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显然,在他看来,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计划”和“市场”也不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且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在清除市场壁垒、激发市场活力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更高水平。从中国改革40多年所造就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来看,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行不行”“好不好”早已不言自明,中国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能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