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的三重逻辑_崔海英.pdf
下载文档

ID:2741212

大小:1.11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共产党 科技 思想 百年 演进 三重 逻辑 崔海英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的三重逻辑崔海英 熊踞峰摘 要 爬梳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历程,内蕴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时代需求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方法论启示,要夯实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旨归;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贯彻“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破除旧有观念桎梏,发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源泉。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科技思想 科技创新 内在逻辑作者崔海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241);熊踞峰,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助教(上海 200433)。“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爬梳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借鉴唯物史观、实证哲学观、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归纳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每一时期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以方针政策和制度形式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考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探究其内蕴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三者既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规定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百年演进路向,为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方法论启示。一、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的简要回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缘起于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潮,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根本任务的变化,经历由个体意识到实践方案再到国家上层建筑的提升过程。(一)1921-1949 年:以科技服务民族解放和政治解放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进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民族解放”是推动中国共产党科技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1931 年,毛泽东和朱德提出“要看清无线电的工作比任何局部的技术工作都更重要些”。同时,中国共产党兼顾工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毛泽东主张“在各地组织小范围的农事试验场,并设立农业研究学校和农产品展览所”,通过推广工农业生产技术保障根据地军民生活和前线作战物资供应。可见,科技服务于民族解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旋律。陕甘宁边区日益巩固,知识青年纷纷涌向延安,随之传入反映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大批著作,在接受其熏陶并结合革命实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的认识日益成熟。421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媒体时代 00 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研究”(项目编号:20BKS128)的阶段性成果。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通过探讨科学本质、起源和发展及其与生产力、社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学”和“用”。除阐发科学理论体系外,生产实践的相关课程还进一步形塑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使科技在服务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推动民众的政治意识觉醒,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争取个人和阶层的政治解放。(二)1949-1978 年:以科技推动“赶超战略”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和西方孤立的国际环境,新生社会主义政权参照苏维埃政权发展模式,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科技推动“赶超战略”实施进程。正如周恩来所言“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明确科技事业发展方向和中心任务,将科技管理部门纳入国家治理的重要“条块”,完善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机制,在工业、农业、教育、国防等领域取得较大发展,尤其是取得诸多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巩固国防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赶超战略”的实施中,发挥国家制度驱动科技发展的强力作用,是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基本理路,但在具体历史过程中,科技与政治的内在张力又凸显出来。一方面,国家制度在方针政策、资源调配、机制保障等方面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巨大动能;另一方面,当国家政策发生偏差,科技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如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阻滞科技发展,为科学技术打上“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阶级烙印,在哲学意义上否定科技发展规律,大量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科技事业在曲折中发展。(三)1978-2012 年: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日益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针对落后的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创新愈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科教兴国作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战略决策应运而生。解决自主创新也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由此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有益补充应时而生。针对科技高速发展带给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指引则进一步把科技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可见,在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日益明晰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经历从集中关注社会生产力到兼顾自然环境变化,再到将保护自然环境纳入科技发展目标,从重点关注科技人才到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思想转变。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比来看,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和实施,迅速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减少科技带给自然环境的危害,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四)2012 年至今:以“四个面向”为基准的科技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习近平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重要位置,努力将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准的科技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与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相伴而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521中国共产党研究基本原理同中国科技事业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承继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科技强国内涵更为丰富:一是融汇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动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起点上明确科技发展方向,化解和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上的被动局面;二是蕴含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旨在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与人民,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为全球性问题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精神。当下,数字科技不断更新迭代,重塑全球经济转型范式,在“四个面向”基础上,深入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必须更加重视数字科技的创新驱动,突破科技创新“无人区”,持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历史逻辑: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就历史逻辑而言,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基本形态中,政党和人民的关系是贯穿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基本国情下的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将初心使命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联,在百年奋斗中带领人民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努力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尽管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I1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引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并规定其界限。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I2。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科技在社会生产中释放强大动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以打破经济封锁、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目标,建立中央自然科学研究院、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各类专科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保障军民生活与供应战争资源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变“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党的领导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逐步形成以国家主导、高度计划为标志的集体攻关模式,在建立和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过程中彰显至关重要的领导力;改革开放以来,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领导在形成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协调多领域科研团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作用。在领导科技事业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科技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科技事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总体态势。人民主体则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不同社会形态和条件下,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劳动者始终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劳动,一切发现,一切发明。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I3在推进科技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人民群众通过主体实践创造对象化的物质世界,其实践经验凝练总结为科学理论,其工具手段构成技术雏形,不断推进生产工具更新和生产力提高。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仅认识到普遍提高的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提出“在广大群众中去开展科学的工作”?I4“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I5等科学论断;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621中国共产党研究等战略。人民群众的全面参与和科技人才的专业培养绘成百年来科技事业发展的人民底色,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以资本驱动科技发展的显著区别。从创新的客观规律来看,科技发展从来不是“价值悬搁”的,而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先进最活跃的因素服务于统治阶级。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社情、党情、国情,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始终以满足人民主体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凸显于科技发展着眼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I6,自然科学与工业本就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I7。从相容性来看,发展科技事业是为改变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力量依托,两者共同构成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推力。从一致性来看,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的历史使命都是维护和保障“现实的人”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无论是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彰显鲜明的人民立场,最终统一于实现“自由人联合体”?I8的历史归宿。总之,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合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价值旨归,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三、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实践逻辑:时代需求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就实践逻辑而言,基于现实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存在着超历史的共同规律,这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即人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又在实践中得以证明。马克思基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判断社会形态发展和时代需求变迁,而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围绕科技发展需要展开系统分析并建构解决方案。如果说人民至高无上的历史逻辑赋予科技发展以价值属性,那么时代需求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实践哲学,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进程中行之有效的动力源泉。历史坐标的向前推移赋予中国人民改造自然能力上质的飞跃,使国家的财富积累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