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交叉助推学科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观_陈亮.pdf
下载文档

ID:2740690

大小:1.0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科 交叉 助推 命运 共同体 构建 价值观 陈亮
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国社会科学,():王超“一流教学”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贾永堂 高等教育本质的历史考察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孙正聿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社会科学战线,():学科交叉助推学科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观陈陈 亮亮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陈 亮(),男,辽宁鞍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要义证成与落实机制研究。学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间的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已成为加快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解决全球公共治理问题、回应全球共同利益的时代强音与实践趋势,更是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学科交叉体系是开放的、具有全球共通性与普遍的共同性等特征,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它们需要在一个多科性的大学里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一流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以主干学科为支撑引领、各学科紧密协同发展的卓越集群样态,在共在交往的学科交叉体系中相互协商与承认,突破学科的国界与自身重围,探究学科与人的关系,共同致力于加速社会变革给新兴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年 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同年 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国家政策赋予了学科发展新的时代使命与价值,但已有研究对学科交叉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界定仍较为模糊,从单一视角阐述学科建设难免会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如何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精神引领下,有效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学科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作用,这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与不竭动力。诠释好这个问题,有利于从根源上探明学科交叉的真正意义,澄清学科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学科交叉助推学科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观 一、形成多学科交互共生的共同利益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等理念的强化及高等教育市场化与私有化趋势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对加速高等教育全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中的“公益”元素容易被人们逐渐淡忘,大学与大学、学科与学科之间追逐的是硬性的评价指标排名,而忽视了学科交互共生的利益观。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如今,在加速社会高速发展的 新 时 代,“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大学中的学科若想迈向世界一流的卓越发展行列,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将注重学科高深知识生产与传播转向以学科集群与交叉融合为引领、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互协调交叉的学科新发展格局。这种学科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后工业社会时代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科学系统性,还要考虑到学科如何能够适应文化、社会、经济、道德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科如何能够有效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共同利益。而单一的学科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都不可能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更难以支撑整个大学的发展,因为在新发展阶段,学科要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现象,所以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知识跨度,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科的发展凝聚的是打破学科疆界的共生互动能量,形成多学科融通的知识系统观,真正建立起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大学。唯有在这样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形塑学科集群发展的共同利益观。学科的发展不是单一门类学科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有大局意识,革新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方式,坚持服务需求与战略性布局,强调构建学科命运共同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于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共利益。进一步而言,学科交叉与融合作为学科发展的新常态,是卓越大学徜徉于世界之林的一种必然趋势。构建多学科互动的伙伴关系,能够将全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观、公民美德、正义感等汇集在一起,以全球共同利益为抓手,形成共同分担责任、精诚团结的学科命运共同体,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意识、社会正义以及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唯有形成多学科交互共生的共同利益观,才能将学科重新情景化、削弱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自生自发的交往秩序中推动学科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二、形成关切现实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观 从内在角度而言,学科交叉作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与演进过程,是知识系统内部自组织环境更新迭代的要求;从外在角度而言,外部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加速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影响学科交叉的实现进程,加速学科交叉融合的速率。一定意义而言,学科交叉强调学科间的协同共生与共在交往,在交叉融合的共同情境中探索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形成学科间的合力来关切现实社会需求。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性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大,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命运共同体能够发挥更大的聚合效应。学科命运共同体是在学科交叉的共同语境下形成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组织,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共同保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育社会契约报告指出:“在我们追求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人类已经征服了我们的自然环境,但如今这种征服也正威胁着我们自己的生存。今天,高水平的生活标准与巨大的不平等鸿沟并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公共生活中来,但在世界许多地方,公民社会和民主的结构正在被破坏。快速的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然而,这些创新没有充分针对保障世界的公平、包容和民主参与。”大数据、元宇宙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全球化传导机制将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一个关键性议题。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进而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如全球新冠肺炎肆虐,跨国跨界的公共健康卫生保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跨国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中,人文学科与医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融催生了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不断走向成熟,成了解决现实问题、关切现实需求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领域主力军。倘若国家间、学科间为了私利固步自封,知识就不会形成流动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系统,知识生产也仅仅是一种恶性竞争,全球面临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国家全面倡导建设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也是出于学科交叉与共同体建设的考虑,融入新技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不同学科知识系统中,将交叉学科放在社会空间情境中,以合作共赢、兼容并包的心态探究现实问题。另外,一定意义而言,面向实际需求的学科交叉可持续发展观也在注重优化全球一体化的学科交叉生态环境,进而能够形成可持续变革的学科全球治理观。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科交叉需要秉持胸怀天下谋大同的发展理念,开拓新思路,在全球治理的新常态语境下逐渐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话语体系,服务于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健康治理及全球气候治理等公共事务,传播全球学科治理的中国声音,提升学科交叉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学科智慧。三、形成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创新驱动观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学科发展是由外关系结合体,具有内在生成性与外在给定性。学科交叉作为链接学科命运共同体成长的有效形式,旨在通过知识整合与创新的驱动过程,将学科结构与学术标准内嵌于社会发展中,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加速大学与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形塑学科命运共同体“颠覆式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学科创新创业并不意味着用商业化的思维经营学科,“它包含保护和传递知识、整合教学和研究及支持创新”,并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中,要将其真正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真正成为一种缄默文化创新体系,在自生自发的学科交叉秩序中得以践行。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与“颠覆性创造”的集合,放弃合乎惯例的旧俗与陈规,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持续变革。因为“一切知识和习惯一旦获得以后,就牢固地根植于我们之中,就像一条铁路的路堤根植于地面上一样。它不要求被继续不断地更新和自觉地再度生产,而是深深沉落在下意识的底层中”,创新就是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与局限。一定意义而言,学科命运共同体是多学科融合创新的新型学习组织,在秉持面向需求、面向原始创新、面向基础研究的现实环境下,学科交叉助推学科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观学科命运共同体需要不断强化基础,做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在相互学习的共生环境中完成高频次迭代创新。“学习是一个再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会科学就是解释特定社会想象的科学。在学习西方和美国的时候,人们只学概念性的东西,而不是方法。”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提升学科研究质量,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解决探索未知事物“从 到”的重大原始创新问题,将学科交叉探索科学向微观领域聚焦,提高交叉学科合力解决全球重大难题的胜任力与执行力,注重基础应用研究的方法创新与厚重知识的积累。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学科命运共同体需要在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形成非共识性与颠覆性的创新格局,敢于挑战世界前沿科技未知问题,保持开放并包与反思悦纳的心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聚合成创新价值链,进而产生新的价值,释放学科知识创造价值的善态能量。只有从 到 的复制,而没有从 到 的创新,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实质交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也就难有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的美好未来。现代大学在学科建设中专注于学科的战略规划、品牌化、排名与生产力指数等,却忘了学科存在甚至国家设立第 个学科门类 交叉学科的初衷。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宗旨是知识创新创造价值,服务于全球共同利益之需,解决国家现实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宗旨之下,学科命运共同体成员需要在没有预设结果的情况下探求真理,不断激发他们开展基础研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因为在看似无用却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对学科命运共同成员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可能会产生不可预见的解决全球公共性难题的具体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表面上看是学科融合,但核心却是人与人之间学术思想的互通、互动,在相互承认与沟通的生活世界中形成学术合力与命运共同体,进而关注如何帮助个人构建自我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参考文献:王建华 学科的境遇与大学的遭遇 教育科学出版社,:黄巨臣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利益相关者逻辑及其作 用 机 制 北 京 社 会 科 学,():张诗亚 论学科与学科交叉 重庆高教研究,():张继平 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 本质追求、现存问题与根本出路 北京社会科学,():(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著,陈劲译 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兹科维茨文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 经济发展理论 商务印书馆,:郑永年 中国知识的重建 东方出版社,:李华阳 基于学科构建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 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思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