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以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为例_崔晓梅.pdf
下载文档

ID:2740595

大小:1.9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谈 藏族 摩崖 石刻 艺术 造像 崔晓梅
我国藏族雕塑艺术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西藏这块广袤神秘的土地上,以独特的地理位置、独有的文化底蕴,使其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在藏族雕塑艺术中,既有反映藏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内容,也有反映藏族人民英雄事迹的题材,这些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的塑造成为藏族雕塑艺术的基础,探索其发展历程对研究藏族民俗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浅谈藏族雕塑艺术中国的藏族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在佛教艺术传到西藏以前就有很长的发展历程。远古时期,藏族人民使用的石器、骨具、陶器、岩画等器具便成为藏族雕塑早期的审美表现载体,如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拉萨曲贡(墓葬)遗址出土的铁柄铜镜等,都极具艺术表现力。从很多考古发现看,在西藏高原上有大量雕塑艺术遗存,特别是有大量的造像及雕塑遗存。早期金属时代,西藏高原上许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雕、木雕、铜铸、陶塑等大量雕塑艺术遗存,这些都为以后藏族雕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公元 7 世纪,松赞干布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借鉴,其中从内地带来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藏族雕塑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并趋于成熟。其次,藏族雕塑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与西藏的佛教文化发展历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发展,造像雕塑艺术也随之传入并结合地方民族艺术,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雕塑艺术。藏族雕塑艺术从早期的以信仰功能为主慢慢发展到今天以艺术表现功能为主,这也是藏族雕塑在发展过程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以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为例文/崔晓梅 (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摘要:我国藏族雕塑艺术深刻体现了藏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本文首先对藏族雕塑艺术进行简要概述,并着重从藏族雕塑艺术中的摩崖石刻艺术类型入手,并以元末明初时期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为例展开具体分析,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关键词:藏族雕塑;摩崖石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阶段。类型上,藏族雕塑艺术主要分为泥塑(彩塑、擦擦)、石雕(石板石刻、摩崖石刻、圆雕石刻、微型宝石雕刻等)、金属雕塑(金雕、银雕、铜雕、铁雕等)、木雕(稀有木质雕刻、经书封板、寺院建筑木雕装饰等)、混合材料(酥油花供品雕塑、皮塑、面人等)。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其中浮雕又可分为高浮雕、低浮雕和线刻浮雕。藏族雕刻艺术是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为我们研究西藏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遗产,深刻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展示着藏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蕴。后文将着重从藏族雕塑艺术中的摩崖石刻艺术类型切入,以元末明初时期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为例展开分析,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二、藏族摩崖石刻概述在中国古代,摩崖石刻是一种在天然的崖石峭壁上摩刻文字、绘塑造像或者岩画的石刻艺术表现形式。通常,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别定义。所谓广义的“摩崖石刻”,就是指在自然的石壁上摩刻的一切内容,其中包括各种文字的石刻、图案造像的石刻,以及岩画;而狭义层面则是专门指在利用天然石壁摩刻记事的文字石刻。摩崖石刻作为一种远古时期的刻文记事方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早在西藏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大量藏族先民在岩石上凿刻动物等场景的岩画,由此可以看出早期西藏地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1132023 年 2 月 第 2 期 总第 161 期图 1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图 2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弥勒像图 3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像区的摩崖石刻不仅是一种记事方式,也体现了藏族先民对巨石崇拜的质朴的文化情结。藏族摩崖石刻艺术多出自专业的匠人、僧人及信徒之手,雕刻布局相对随意,内容刻画较为写意灵活,造像风格较为粗犷、简练、质朴,带有鲜明、生动的民间气息。1986 至 1987 年期间,陕西援藏文物普查工作队对西藏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共计发现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等地的摩崖石刻造像 20 余处;另外在那曲、阿里地区还发现几处六字真言和经文的崖壁石刻,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西藏摩崖石刻的历史文物信息。陈建彬在 考古与文物1990 年第 4 期上发表了西藏摩崖造像调查简报,报道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等多处摩崖造像的大概情况。此次摩崖造像普查,不仅搜集到西藏现存最早及最大的寺庙、石窟群中造像资料,而且还为以后对这些地区的摩崖石刻造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藏族摩崖石刻的内容题材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佛传、佛经故事;二是诸佛、高僧造像;三是经文、咒语镶嵌其中。在所有的内容题材中,以佛像造像居多,其中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和组合造像两种,单体造像,以单个造像为主,多为佛经故事造像;组合造像,以一组群像的形式出现。藏族摩崖石刻在表现技法上主要有浮雕、圆雕及线刻等,作品布局因地制宜,多在寺院周围的崖壁上,时代跨度较大。不同时代摩崖石刻造像作品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山崖上的摩崖石刻色彩涂描鲜艳显眼,充满粗狂、简练、质朴风格。藏族摩崖石刻多具有民间祈福、祈愿的寓意,带有鲜明的民间气息,体现藏族民众的信仰情结。三、少岗摩崖石刻造像艺术分析(一)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概况少岗摩崖石刻群凿刻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少岗乡朗巴村南面的一片长 40 余米、高约 10 米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石壁崖面上,造像群距离地面高出 0.3米至 10 米,所在地海拔 3900 米左右。造像群内容丰富,保存较好,是一处较为完整的摩崖石刻文化遗产。经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查阅考证,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共有 8 尊大小不等的造像,分布面积约 75 平方米,皆为浅浮雕。该造像群的凿刻技法采用的是阴线浮雕技法,刻痕浅平均匀,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很高。内容包括弥勒像、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像、度母像、绿度母像等,以及 1 处祈愿文和几处咒语,其间还刻有海螺、火焰等法物图案(图 1)。从造像群的石刻内容、形制、布局和雕刻手法等方面分析,少岗石刻主要以佛、菩萨、度母、愿文为主题,雕刻手法古朴,是运用极具 13 至 14 世纪西藏摩崖石刻特征的阴线浅浮雕的技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造像群中释迦牟尼和二弟子的造型风格正是 14 世纪中期左右开始盛行于西藏的一种造像风格,故可推断出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应是属于 14 世纪前后刻制的石刻艺术遗产。(二)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特点分析1.弥勒像是从左数起的第一尊佛像,距地表高 0.35米,与其他造像相距 20 米,像高约 2.8 米,宽约 2.12 米,佛像为后人重新上色的,造像的面部和身体均为黄色,身着右肩红色袈裟,左肩上方花朵绽放,上置净瓶,为标准的弥勒佛善跏趺坐像,右下方刻有一处藏文咒语。弥勒佛像的面部表情因年代久远和自然的侵蚀,早期的面貌细节已模糊不清,但仍可感受到其双目前视、双唇微张,讲经说法的面貌状态(图 2)。2.弥勒佛像右侧三尊为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像,与弥勒佛相距 20 米。释迦牟尼像高约 2 米,造像螺发高髻,两耳垂肩,眉间白毫,神情庄严威仪,左手端钵,右手施触地印,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莲花花瓣宽大扁平;二弟子像分别为舍利子和目犍连,距地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114乃至整个西藏的政治、文化和佛教文化发展,探索中国同南亚、中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四、结语我国藏族雕塑艺术体现着我国藏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气质,体现出藏民族厚重的文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尤其是藏族摩崖石刻艺术以巨石、崖壁为载体,历史悠久、造型生动、丰富多彩,遍布山间野外,内容题材承载着文化、历史和审美,也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感情的寄托,具有藏族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充满独特的审美情趣,可以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民俗生活,是研究青藏高原历史、佛教文化史、艺术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近年来,随着藏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对摩崖石刻艺术的重视与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削弱。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概况及其内容,对藏族摩崖石刻艺术作浅显探讨,以期为社会公众了解藏族摩崖石刻艺术提供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从而唤起人们对关注和保护藏族摩崖石刻艺术的意识。(配图均为作者现场实地拍摄)参考文献:1 王珏.浅谈藏族摩崖石刻艺术以拉萨药王山石刻群为例 J .东方藏品,2 0 1 8(0 7):2 6-2 7.2 兰柯滟.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J .西藏艺术研究,2 0 2 1(0 1):2 6-3 0+6 8.3 陈如斯.明清时期浮山摩崖石刻研究 D .安徽大学,2 0 2 1.4 常青.2 0 世纪藏传佛教美术考古研究 J .美术大观,2 0 2 2(0 2):4 8-5 6.5 彭肜.站在神的一边略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及其特征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2(0 1):1 1 4-1 1 7.6 丁伯雨,孔庆坚.对藏族雕塑艺术发展的研究 J .艺术品鉴,2 0 1 4(1 2):8 9.7 唐静静.广元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简要探析 J .美术文献,2 0 2 2(0 1):2 3-2 5.作者简介:崔晓梅(1 9 9 4),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美术。图 4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绿度母像图 5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释迦牟尼立像(左)、药师佛(右)图 6 少岗摩崖石刻造像释迦牟尼站像表高 4.02 米,像高约 0.8 米,舍利子位于左侧,手持钵盂;日犍连位于右侧,左手托钵,手持禅杖(图3)。3.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像右下方为绿度母像,高约 1.5 米。头戴五花宝冠,裸上身,坐像呈半跏趺坐状,左手挡胸为持莲茎状,右手结施愿印,左右双臂侧畔各有一朵莲花,老彩已脱落,现在为后上彩,度母右侧为一藏文六字真言(图 4)。4.绿度母右侧为释迦牟尼立像,距地表高 1.32 米,像高约 3 米。造像螺发高髻,着袒右袈裟,左手置胸前托钵,右手施无畏印,跣足,“一”字形于仰莲座上;释迦牟尼立像右侧为一尊较小的药师佛,距地表高0.78 米,像高约 1.5 米,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右手结施愿印并执有青果(药物),左手结定心印,并持有盛满甘露的钵盂(图 5)。5.最右侧为释迦牟尼站像,距地表高 0.5 米,像高约 2.5 米。释迦牟尼螺髻,着袒右袈裟,双手呈法印,右肩上方有花朵,花上面有净瓶。跣足,“一”字形于仰莲座上(图6)。(三)浅谈少岗摩崖石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少岗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少岗乡及崇巴河流域的山崖壁表面,是南亚和中亚民族进入西藏的险关要道。作为重要的商贸古道,信徒在传教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众多信教徒传教求法的古道。这一古道上的石刻造像群是研究西藏文化交流和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康马众多的摩崖石刻中,少岗摩崖石刻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处。据史料记载,康马曾有七大寺外的少岗摩崖石刻等,是藏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石刻,其造型优美,雕刻技艺精湛,气势磅礴,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研究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藏汉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历史见证。对考证康马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1152023 年 2 月 第 2 期 总第 161 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