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倾向的思索_林劲博.pdf
下载文档

ID:2740469

大小:2.02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化 个体化 倾向 思索 林劲博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收稿日期:20230106作者简介:林劲博(1999),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倾向的思索林劲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人的诞生发展过程本质上也是人作为个体寻觅自身,以及人类社会作为群体不断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人作为一个实在的个体,倾向于自我发展与挣脱束缚,彰显个性,强调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人自从诞生起长期以群居方式共同生存,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群体利益以及相应的个体利益,人们会选择让渡某些个体权利,而去在群体中得到庇护、尊重与承认。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思想界关于上述两种倾向始终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并且相应地形成各种理论,互相之间也时常发生论战。相比于比较各种理论孰优孰劣,探讨这两种理论倾向背后的原因或许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在探索的同时,发现这两种思想各自的优点,并择善而从,或有更大裨益。关键词:人;社会化;个体化;社会;自由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1004405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在“社会化”与“个体化”两种倾向之中徘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基于这两大倾向的各种理论的影响。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我们很难确定人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中何种意识觉醒的更早,但不否认的是,这都是在人的社会历史中逐渐产生的。对于个体意识,人类可能首先产生于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中,人类逐渐与自然之间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可能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工,自然负责供给,人类负责索取,形成一种主客二分的状态,“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而这种分化并非到此为止,随后则开始了人与人以及每个人自身的分化与重组,这同样可以从分工的角度理解,各人意识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更愿意用这种比较优势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在这种物质基础上,每个人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个体的思想逐渐产生。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也存在互相之间的协作,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而言,人类个体的力量在自然当中势单力薄,难以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因此会倾向于合作以获取各种物品。而从人与人的角度上来说,分工后必然要有交换来帮助每个人获取生存所需的各种物品,通过相互协作,进行帕累托改进,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人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加强,这对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从“社会化”与“个体化”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分析,探索各自理论形成的原因、发展动向,并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对于各种社会理论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建设都大有裨益。一、人的社会化倾向的现实基础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首先来探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的几个群体组成方式。从这些群体发展的脉络中,我们可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群体组织形式在不同时期的组成特点,并通过分析这些特征,研讨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遇到的难题与挑战,以及采用这种组成方式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关注人类社会较早期的族群组成形式。这种形式有很多人将其称作“原始社会”或者“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针对于此,在下文中将统一使用“原始社会”这一称呼,并针对性地介绍这种群体组成形式的特点。应该说,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组织形式。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产生的过程就是原始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意识逐步觉醒,最明显的便是开始使用劳动工具,并在劳2023年第01期理论观察No.01,2023(总第19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7哲学研究44-动中产生了简单的协作。这一时期人类本身的力量较为弱小,几乎无力同自然界展开斗争,在与其他物种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中经常处于下风,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为谋取生存资料必须共同劳动,发挥合作的力量。这个时期人类的结合与协作,更多的是为了求取作为一个群体的生存权。所以人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大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简单地分工、协作、生产、生活。随后,人类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属性愈发凸显,社会表现为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合,人类的生产、消费、政治、教育等都包含其中。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再依靠简单的血缘联系以及分工劳作,其联系已经由单纯的生存需要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这也体现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延伸出的对其他领域的需求。“社会”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文化性,是人类以及多个共同体有机的组合,其作为整体,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这些个体之和,这与其特点是相关的,不是简单的个体的加法,而是更加有机的组合。譬如墙和砖,墙不是砖简单的数量的集合,当砖集合起来形成墙的时候,其具有砖本身所不能具有的一些特征,而这并不是同等数量的砖能达到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组合不当,那么则会使其功能更加削弱。当社会进一步发展后,人类社会新的组成形式,即延续至今的主要组成形式国家便诞生了。从一个角度上来讲,国家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依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的产物,而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国家也是共同体不断发展的结果。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其国家之起源,即由于人类繁殖所需的一对男女以及生来就为主人与奴隶的相互保全欲求,自然而然地构成家庭,由此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人类天性向往美好生活,为了满足这种本性欲望,继而在自然村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一顺其自然发展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国家。”国家的本身,将比原始的共同体、社会的组织形式提供更多的国家所特具的特点,在国家中,我们看到了诸如立法、行政、司法等全新的分工,也看到了警察、军队等国家暴力机关的出现,同时国家也开始了教育、文化、医疗等新的功能。在国家中,统治者以及官员变得专业化,同时人与人之间原始的平等被打破,权力中心的集中化开始出现,对于整个族群的管控开始脱离了原始的血缘纽带,政治权利逐步制度化、非人格化、非家族化,体现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后的新特点。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无疑是一种人的社会化倾向明晰的现实体现,也是一种比之前的所有制度都更体现人的社会化倾向与群体结合性的社会组织形式。二、人的社会化倾向的演变路径在前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几种人类的族群组织形式,他们均有不同的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现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分工、合作,依赖于集体不断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以“社会化”来代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集体的渴求与依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人类在进入智人时代之后,其自身便拥有了意识,而在人类个体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体与社会的思想,并在其中开始拥有了社会化的倾向。人本身便是两性关系的产物,从其出生起就与血缘关系等纽带有了不可脱节的联系。从原始社会起,人便生存在一个群体之中,对于整体有了不可脱节的依赖性。在原始社会开始出现分工、合作的时候,人便已经被纳入了社会的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人们将要去完成自己更加擅长、更加适合的工作,比如打渔、捕猎、采集等等。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自我所完成的工作实际上不能满足自身以及家庭成员的需求,同时通过劳动所得到的东西需要在社会集体之间得到承认,并进行交换。在许多原始部落,都会按照性别、年龄、身高等分配工作,比如男人打猎猛兽,女人编织篮子等。而在一些部落,为了照顾部落中处于弱势的群体,以及维持整个部落的存在,不会由于某一位成员过于优异的能力而使他想要脱离这个整体,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法国著名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Pierre Clastres的著作Society Against the State(社会反对国家)中就讲到南美洲的瓜亚基人,男人和女人的分工极其明确,男人负责打猎,女人负责采摘,各司其职,绝对不可以有一点混淆。而因为男人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巨大,每个人所得到的猎物数量是有较大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那些因身体柔弱而难以获得大量野兽又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们,同时也为了保证这个群体对每个人都有一种约束与束缚,而不至于使个体的人萌生脱逃这个社会的想法,瓜亚基社会建立了一个制度:每个男人不能吃自己打猎得到的猎物,否则会受到来自神的诅咒。此时,每个男人打猎得到的猎物都必须上交,每个人实际上拿到的便是他人的猎物,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来完成自我的生存。这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陈虹秀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45-是最原始的将人束缚于社会之中的方式。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人类首先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时期,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奴隶主完全掌握了生产资料,甚至对奴隶本身也拥有所有权。奴隶丧失了个人自由,被以一种实际上充满血腥与不光彩的方式挟持进了社会化的潮流,他们必须依赖于社会整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融合于整体之间,达到了初步的一种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身不得不走向了社会,奴隶主为了在其自身阶级内谋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交流,而奴隶自身则在奴隶主的强迫下在集体中进行劳动、搏斗、战争这是一种较为原始与残酷的社会化,人在胁迫下走向了社会这个整体。在封建时代,地主阶层占据了主导地位,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对土地的占有,来对农民等阶层进行控制。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社会化,与奴隶时代相比,进步并不是特别巨大。自给自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在中国,小农经济盛行,男耕女织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非常广泛,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完成了粮食、衣物等多种生活必需品的自我生产与自我消费。在欧洲,庄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几乎是将一个庄园变成了一个生产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几乎能完成人们日常生活所有的需求。因此人们将更少地走向社会,在与社会的交流中主要还是交换铁具、食盐等不能自我生产的生活用品。在这一时期,国家这个新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变得活跃起来,人们在自身生产单位之外最大的合作与交往便是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人类的社会化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与国家交往之中所拥有的权利以及义务。人类没有走出自己所局限的小圈子,而是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圈子里逐渐发展,以至经过了数千年。当蒸汽机的声音隆隆作响,人类开始步入了在许多国家还延续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期,首先以小工场、小作坊为起点,人们开始告别自己所局限的家庭或庄园式经济,走向社会,与社会上的各种人,各种资源开始了深入的交流,而人也进一步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人们走入工厂,走入社会,其自身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都需要在社会集体的背景下实现。在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越来越多的人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开始成为社会运转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社会的整体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每个人都不再可能以自己本身或几个人的小群体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只能将自己待到社会上参与社会的分工劳动,又或者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社会上寻求承认以及交换,而这些,都是人不得不走向社会化的原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直观地体现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来临之际,哲学家们对于人类本身的研究也开始以社会化的人类作为起点。人类个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需要,而社会本身又有延续自身、有序运行的需要,两者相互结合,寻求统一,将更加促进人的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统一于资本运作下的社会化的生产和劳动之中,马克思除了在论述社会化的人以外,还使用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社会化的工人等概念,同时使用了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劳动、社会劳动等概念。在这些概念中,很明显地将这一时期的人、生产资料与早期的生产主体、生产资料等对立起来。在这一时期,人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的劳动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三、人的个体化倾向的现实基础应该认识到,人的个体化倾向同样是一种潜藏于个人思想中的重要倾向。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人类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自我的生存,因此社会化更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而人的个体性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