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汉语语义的虚化与双音结...无亦”“无宁”之“无”为例_胡佳佳.pdf
下载文档

ID:2740309

大小:1.64M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上古 汉语 语义 双音 无宁 胡佳佳
上古汉语语义的虚化与双音结构的凝固 以“无乃”“无亦”“无宁”之“无”为例胡佳佳,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 0 0 8 7 5作者简介:黄易青(通讯作者,E-m a i l:0 2 0 0 5b n u.e d u.c n),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源理论及上古汉语同源词库”(1 1 J J D 7 4 0 0 0 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国训诂学的理论总结与现代转型”(2 0 V J X T 0 1 5)。摘 要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关键词 实词虚化;每;无;无乃;无亦;无宁 中图分类号 H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0 2 0 9(2 0 2 3)0 2-0 0 4 7-1 6引 言上古汉语中,“无(或作毋)”字有一些特殊用法,依其所结合词语的虚实及结合的疏密,分为三种情况:(一)出现在动词谓语前,如,“无念尔祖”(大雅思齐),又“今师徒唯毋兴起”(墨子非攻中);(二)与形容词“竞”“斁/射”“赢”结合,为“无竞”“无斁/射”“无赢”;(三)与虚词“乃”“亦”“宁”结合,为“无乃”“无亦”“无宁”。我们以V(v e r b)代表出现在“无”后的动词谓语,其结构称“无V”;以A(a d j.)代表跟“无”结合的形容词(竞、斁、赢),其凝固结构称“无A”;以F(f u n c t i o n a lw o r d)代表跟“无”结合的虚词(乃、亦、宁),其凝固结构称作“无F”。“无V”“无A”“无F”三种结构中的“无”,依次称为“无1”“无2”“无3”。这些结构中“无”的意义、用法,以及结构的分析,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且各种意见也还有可商榷之处。清代以前,对于上述“无”的意见,多以为无义,但也有以“无2”为否定词的。具体说,对于“无3”,都视为无义。其训释或为“无某,某也”,如,左隐十一:“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杜注:“无宁,宁也。”或不作解释。对于“无2”的意见则有所不同。对于“无斁/射”,传笺相对较一致,多读为“无厌”,即以“无”为否定词。如 周南葛覃“服之无斁”,传:“斁,厌也。”笺云:“烦辱之事乃能整治之无厌倦。”对于“无竞”,毛传皆认为无义,郑笺则视为否定词。如 大雅抑“无竞维人”,传:7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期(总第2 9 6期)“无念”与“无竞”“无斁”“无赢”的“无”,前人都作同样的用法看待。本文区别为两种用法,是根据“无”后的词是动词“念”,而“无竞”“无斁”“无赢”等“无”后为形容词。有少数例外。大雅思齐:“无射亦保。”笺读“射”为本字。又,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笺读“斁”为“择”。郑笺于“射”“斁”的解释不同于毛传,但毛、郑于“无”都作为否定词。“无竞,竞也。”笺云:“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对于“无1”,也都视为无义。如 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传:“无念,念也。”清代学者于上述用法中的“无1”“无2”“无3”多视为无义,更明确指出其为“语词”“发声”“语助”。经传释词 对“无宁”“无亦”的“无”均解释为“发声”。其他学者则称之为“发声”“语词/辞”“语助”。如,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马瑞辰曰:“无 为语词。无射即射,犹无念即念也。”又 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马瑞辰曰:“无,发声,语助。故 传 曰 无竞,竞也。”墨子尚贤中:“古者圣人唯毋得圣人而使之。”孙诒让 间诂:“王云:毋,语词耳,本无意义。”又 墨子非攻:“今师徒唯毋兴起。”间诂:“唯毋,毋,语词。”但也有将“无2”解为否定词,如 大雅文王“无念尔祖”,马瑞辰曰:“尔雅释训 勿念,勿忘也 是读 勿 与有无之 无 同,不以 无 为语词,则当训 念 为忘。古字以相反为义,或有训 念 为不念者”又 思齐“古之人无斁”,马瑞辰赞同郑笺,曰:“谓古人无败德。”又 大雅云汉“昭假无赢”,马瑞辰曰:“无赢,犹言无爽,无爽犹言无差忒耳。”现当代学者对上述“无”用法,大多承继清和汉唐训诂的意见。对于“无3”,多数学者承清儒的意见。例如,左隐十一“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杨伯峻注曰:“无宁,宁也。无为发语词,无义,不可作否定词看。”(对“无乃”则皆不注。)对于“无2”,则作否定词讲,如高亨 诗经今注。小雅车舝:“好尔无射。”高注:“射(Y i亦),通斁,厌也。此句言爱你没有厌时。”对于“无1”,向熹 诗经词典“无”字下义项7谓:“助词,无实义”,举 大雅文王“无念尔祖”和 小雅小旻“无沦胥以败”为例。又如 王力古汉语字典“无”字下义项6:“助词。无实义。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毛传:无念,念也。”此外,有的学者不同意王引之的意见,而以 诗经“无V”“无A”的用法为反诘语气。近些年又有少数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上述“无A”“无F”提出新见解。李素琴以上古十四部文献和中古七部文献作为考察语料,认为“无乃 类问句属于测度问句而不是反问句”。褚靓认为,“无宁 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 等互为变体,多表 难道不 岂不 等反问义。”李炳海则认为,“诗经 中有些 无 字,用的是它的原始本义,指的是大多、众多,无念尔祖,指的是多多怀念你的祖先。”综上,迄今对“无”上述特殊用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同一种结构诸家意见不同,相持不下,即使是同一位学者,对同一种结构的不同用例,前后解释也有不同;二是作为最普遍的解释,“无”为语助、发声之说,只是从句义上推定,未有从语言文字角度分析,是否可信?三是未见有把这些用法、结构联系起来,辨析异同,剖析结构原理,追根溯源者。本文分析发现,三者中“无”字的意义和作用是一脉相承而不断虚化的,具有共同的词义特点;把三者贯穿讨论,有助于发现词义虚化和双音虚词8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2期(总第2 9 6期)王引之:经传释词 卷十,续修四库全书1 9 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第6 2 9页。分别见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续四库全书6 8册,第7 0 3、7 5 3页。孙诒让:墨子间诂,续修四库全书1 1 2 1册,第2 5、5 4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续修四库全书6 8册,第6 8 6、7 0 4、7 7 1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年,第7 5页。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年,第3 4 1页。向熹:诗经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3年,第4 8 9页。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年,第6 5 9页。徐仁甫:诗经反诘句,传笺正言之 辨“不”“无”为语词之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8 2年第2期。李素琴:“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湖北社会科学,2 0 1 3年第6期。褚靓:杜预等注“无宁,宁也”商榷,语文学刊(教育版),2 0 1 5年第1 6期。李炳海:的“无念尔祖”发微献疑,中国诗歌研究,2 0 1 9年第1期。结构凝固的发展脉络。本文拟运用汉语词源学因声求义、以义正音、比较互证等方法,并根据实词虚化、词汇双音化以及结构凝固化等语言发展规律和原理,就相关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无V”结构中的“无1”本节讨论“无V”的“无1”,第二节讨论“无A”的“无2”,第三节讨论“无F”的“无3”。(一)“无V”的用例分析与“无1”的意义“无V”结构,尚书 诗经 间有出现,而 墨子 管子 中最多。“无”常写作“毋”,讨论时统称“无”。“无”在动词(或“介宾+动”)谓语前面,而表示肯定义。这种用法的“无”是副词。以其意义隐藏已深,从而历来视为无义,例如:(以下 书 诗 之例较复杂,后置)(1)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班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墨子尚贤中)(2)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3)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今惟毋在乎农夫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艺今惟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非乐上)(4)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管子立政九败解)(5)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小雅小旻)以上的“无”都是表示做法或事件发生频率高或形成某种发展趋势规律性强的意思,相当于“往往”“总是”,也就是“每每”。例1孙诒让 间诂 曰:“毋,毕本改 毌,云:毌读如贯习之贯。王云:毕改非也。毋,语词耳,本无 意义,唯 毋 得 贤 人 而 使 之 者,唯 得 贤 人 而 使 之 也 案,王 说 是也。”按,王念孙、孙诒让意见可商。墨子“唯毋+动词谓语”2 0例,作者不是叙述某一具体行为,而是强调一种惯常的做法,“无”相当于“总是”“往往”。毕沅改“毋”为贯习之“毌”,虽然不对,但他应当是注意到其中的经常性、惯例性意义。按,“毋”犹“每”,“唯”是强调语气词。例1谓古圣王每每、总是求得贤人而使之。尚贤上 曰:“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岛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历举古圣王得贤人之例,这就是“每得贤人而使之”。如果“无”是无义的语词,就成为“古者圣王唯得贤人而使之贤人唯得明君而事之”,则只是叙述古圣王的做法,而不是强调古圣王尚贤的惯常性。古圣王并非只有一人,叙述他们发生过的同样的做法,其谓语需要有表示频率的副词才能涵盖。以频率副词“皆”的用法比较,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句践逊吴王之仇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如果没有“皆”字,“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则没有先屈后伸的普遍性意义。历史事件之94胡佳佳 黄易青|上古汉语语义的虚化与双音结构的凝固见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年。王念孙遍举 墨子 管子 此类例,认为“毋”(或作“无”)都是无义的语词。见 读书杂志 墨子“毋无”条,续四库全书1 1 5 3册,第2 4 0-2 4 1页。孙诒让:墨子间诂,续四库全书1 1 2 1册,第2 5-2 6页。动词谓语前或有介宾状语。“唯”有一例作“虽”。墨子 管子 中“无/毋”前常出现“唯”,“唯毋”连用。“唯”字应是表示强调的语气词,而不是与“无”形成凝固结构。也有不出现“唯”的,如,尚贤下:“若茍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丑”为耻义。见孙诒让:墨子间诂,续修四库全书1 1 2 1册,第8页。可鉴即在于其发生的频率。例2“毋兴起”即每兴起,凡兴起,所以下面举春夏秋冬四时兴师徒之弊。“毋废一时”即每废一季,所以下文指出其结果有“寒冻”(冬时行役之弊),有“饥馁”(春秋行役而废稼穑之时)。例3意为,每有(每发生、每出现)王公大人喜欢音乐而听之,则必不能早朝晏退以勤于治政;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