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知识本位”到“能力...笔算(不进位)”的教学思考_胡培芬.pdf
下载文档

ID:2740213

大小:1.7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如何 知识 本位 能力 笔算 进位 教学 思考 胡培芬
026教育视野教育新论如何从“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教学思考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赖店中心小学胡培芬【摘要】数学作为小学必修课程,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征,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简单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虽然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不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和算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为例进行分析,对小学生如何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习得”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思考;知识本位;能力习得【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3)05-0026-03【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3.05.008“知识本位”指的是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或理念,将知识的灌输看作教育本身,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与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相悖。这样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举一反三等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应用无法起到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习得”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为例,对“知识本位”走向“能力习得”进行了教学思考。一、转变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但要加强学生对计算能力的运用,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对数学的算理、算法进行理解和掌握,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实际生活为例串联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或掌握的知识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探索,在思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二、教学目标设计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象作为教学的支撑,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着更为直观的印象,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提高计算能力。因此,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通过数形结合、点子图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计算能027教育新论教育视野力;(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强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算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三、结合实际生活构建情境化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教学内容是在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将计算方式中的整十因数变化为非整十,让学生通过乘的顺序和第二层的书写格式掌握算理和算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和学习,为接下来的多位数相乘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思维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更乐于尝试。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素材进行精准的筛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了解的知识构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和实际操作等,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应用。如 12 乘 24 的教学示例为:幼儿园购买了 12 箱小南瓜,每箱 24 个,一共有多少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小南瓜换成牛奶,一箱牛奶 24 盒,12 箱有多少盒?通过新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出实际的生活场景和事物,引导学生对 12 箱牛奶有多少盒进行计算,这时可以先算出 10 箱的盒数和 2 箱的盒数,然后通过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盒。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和算法提供支撑。还有的学生会先对 2 箱牛奶的盒数进行计算,然后再乘 6,同样也可以计算出 12 箱有多少盒。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带给学生熟悉感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后面的环节预留出更充裕的时间。四、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是每位学生都希望的事。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让学生不仅会运用,更需要了解知识的原理,这就需要教师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样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为例,要让学生对算理进行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方式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利用一定的辅助技巧去帮助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掌握。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数形结合,借助数与形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将数学的抽象化和复杂化变得简单、具体。例如,在 14 乘 12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点子图对 14 乘 12 进行不同的算法排列。首先,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 14 个圆点,画出 12 排,这样就是代表 14 乘 12 的积。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画的圆点进行不同的排列,有学生将 12 分成了 3个 4,先求出 4 个 14,即 144=56,3 个 414 就是3 个 56,563=168,从而得出 1412=168。有的学生将 12 分成 10 和 2,有的学生将 12 分成 2 个 6,通过不同的排列得出不同的算法,灵活地利用点子图,在直观的形的帮助下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五、有效沟通,掌握算法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是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开展的,算法的构造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在利用点子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必然会导致数学思维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资源有着更好的运用意识与能力。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排列出不同的算法,并对不同算法之间的相同点进行思考,从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028教育视野教育新论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中,教师可以利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 214,算出 2 套书的数量是 28 本;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 1 乘 14,算出 10 套书的数量是 140 本;4 对应十位,1 对应着百位,个位上的 0 可以不写,这样最后计算出的 168则是 12 套书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延伸:买 13 套书,每套书的价格是 11 元,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对多元算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初步理解 14 乘 12 的算法后,通过生活实际与算法相结合,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算理算法,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点子图和笔算更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逐渐地由口算转变为笔算,由具体到抽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六、以数学运算为核心提高练习设计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中也着重指出了要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地位,加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运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应用的潜意识。例如,在运算能力的巩固阶段,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设置题目:教师在逛商场的过程中,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猜谜游戏,只需要正确地填写牌上的数字,就能够获得奖品,你们想试试吗?然后教师有意识地对翻牌的顺序进行调整,引导学生猜测接下来牌的大小。如图 1 所示,因为第二张牌在第一层上,第一层上的数字与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没有关系,所以只需要对 24 乘 2 进行计算并得出数字就可以,这样就可以猜到下面的数字是 4。其实就是将其中一个乘数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运用两位数相乘的算法得出的结论。通过这样的习题设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相乘(不进位)的算法,加强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起到更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对下节课进行启发,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与以往的知识进行串联,在加强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记忆的同时,抛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鼓励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发挥两位数相乘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两位数乘一位数、乘两位数、乘三位数之间的算理和算法的相通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载体搭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数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逐渐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习得”,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丁晓丹.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J.小学教学研究,2022(21):89-91.2 李向阳.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策略 J.考试周刊,2021(12):69-70.3 王鹄,陶娴娴.借助直观明算理 关联比较通算法以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为例 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04):73-74.4 凌璐予,徐丹红.直面核心知识 关注理法相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例谈 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03):10-13.【基金项目】本文系仙游县小学幼儿园 2022 年度教科研训基地校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JDXKT-2022-1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胡培芬(1980.10),女,汉族,福建仙游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高效课堂内外研究。图 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