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球
语境
中国传统文化
的当
中国台湾
艺术家
美国
颜圣凰
202大众文艺文化综合朱铭,中国台湾著名的当代雕塑艺术家,本名朱川泰,1937年出生在中国台湾苗栗县,2022年胡润中国艺术榜100人位列47名。朱铭起初是一个承袭了闽、粤地区文化的传统木雕的雕刻家,而后转为当代雕塑艺术家。本文将对朱铭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勾勒朱铭转型的动力、成功的原因及其美国发展的关键点,以此窥探全球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但是在本国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抑或是在全球语境下被掩埋,就会导致人们抛弃原来的文化观念,去迎接新的文化。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活起来”“传下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必成为未来重要的道路。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形态下,需要守正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并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图1 朱铭一、从传统木雕到当代雕塑1952年,15岁的朱铭跟随同为苗栗县人的雕塑大师李金川学习,与众多弟子一起学雕佛像和龙柱,自此迈入雕塑生涯。台湾的木雕风格主要分为两个体系,闽、粤木雕和原住民木雕。李金川是受闽、粤木雕风格影响,台湾木雕与大陆闽、粤来台的汉人垦民性格、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习俗息息相关,不仅带来漳州、泉州、潮州、汕头一带生活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更因台湾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条件因素,逐渐发展成台湾木雕艺术的特色。李金川为台湾民间传统木雕师傅,拜师福州陈姓雕刻师傅学习雕刻。擅长寺庙人像、中国民间历史故事与信仰等题材内容之刻画。李金川曾说朱铭身上有两种能力:一种是从我身上学到的传统木雕的能力,一种是创作的能力。在此时期,代表性作品有玩沙的女孩和慈母像。30岁那年,朱铭拜入杨英风门下。杨英风祖籍福建,父母在北京经商,少时曾在北京上学,后前往日本留学。曾师从郭柏川和浅井武、差川典美、在东京留学时师从朝仓文夫,也曾进入意大利国立罗马艺术学院雕塑系学习。他热爱中国古都文化,透过研读古籍、太极拳健身和云冈石窟佛像艺术,参悟、思索中华文化精神。他领悟出东方美学是生命美学、生态美学。朱铭从杨英风学习的不单是使用雕刻工具来创作,而从生活中的点滴里领会雕塑的美学和精神。他学习太极拳,功夫成为他延续生命的一种手段。朱铭的名字就是杨英风为他取的,期望全世界都铭记他的名字。同心协力是其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品原名牛车,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格,是中国台湾乡土运动的缩影。在拜李金川为师期间,他曾提问如何成为艺术全球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策略中国台湾艺术家朱铭在美国颜圣凰(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伦敦 E17HS)摘要:文章以中国台湾艺术家朱铭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朱铭的艺术个案,探讨其从传统工艺家转型为当代雕塑艺术家的历程,以此窥探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发展与转型一因地制宜的改变创作手法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美国艺术市场。以及针对波普艺术在美国盛行时,朱铭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以新的创作手法呈现方面进行探索。关键词:朱铭;全球语境;艺术市场;传统文化转型策略;当代雕塑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4-0202-05203大众文艺家,李答道,他们所创作的是工艺品而非艺术品,若是想成为艺术家,可拜其他艺术家为师。拜杨英风为师后,朱铭开启太极系列创作,其缘起为杨英风见朱铭身体不好,建议他去学习太极拳增强身体素质。自此,太极这个题材也成了朱铭的个人特色。图2 朱铭,玩沙的女孩,1961,木,36cmx26cmx41cm,朱铭美术馆1895年至1945年,日本占据中国台湾,此时期日本对中国台湾主导西式雕塑,日本政府将“现代化”移植到台湾,但并不关心中国传统所受的冲击与文化融合的问题。直到战后,朱铭由传统匠师之姿拜杨英风为师,传统与现代之间才产生真正的对话与交集。1朱铭在台湾的作品已经具有当代性。首先,从朱铭的观点,杨英风对他的正面影响是绝对的,杨英风的教导使他突破传统木雕的限制,领悟到更自由、更大方甚至说当代的雕刻境界,这是他雕刻生涯中极重要的转捩点。朱铭更进一步说明所谓的“自由”与“大方”:“在杨老师指导下,简化造型的原则,让刀法保留在木质上,取神而弃形。”又说:“杨老师鼓励我留下大刀砍在木头上的刀痕。突显木质本身的痕纹。要不是他的指点,我只能一辈子跟着古人刻些刻板、固定的图样”,其次,杨英风认为朱铭能为中国现代艺术寻找定位时注入一股新的生气。朱铭曾考虑放弃木雕技术,认为木雕不够现代,但杨英风却鼓励他继续,但希望朱铭跳脱传统木雕的窠臼,更希望他成就自我的风格,不要成为“杨英风第二”,所以朱铭可说是“一路学,一路丢”学习艺术的精神,忘却技艺的束缚,结合了传统的文化和当代艺术。对朱铭而言,修行就是把过去学到的东西忘掉,但还是要学习。不学的话,不能提升智慧,只能当“素人雕刻家”,所以一定要学,学了之后再忘掉,这条路“必须要用修的,没有人可以教你。”2从朱铭最早学习的地区性的闽南风格雕刻和后来宏观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当代艺术风格,能显现出他学习的每种风格雕刻的神韵都保留在心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却又不止步于此,这便是他转型成功的关键。从早期的乡土风格转到太极,又由太极转到人间。原先的乡土题材是闽南的,太极是中国的,人间是国际的。3杨英风早年在台湾各地进行乡土调查,深入的接触传统文化,因为当时的政策和丰年杂志的需求,杨英风必须视觉化这些农村图像,达到传统产业转型和经济化的目的。但对他而言,或许提升传统文化的美感是更重要的议题。尤其台湾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对主张“中国艺术精神”的杨英风而言是一体的。朱铭聪明且悟性高,从太极中了解到杨英风主张的“中国精神”,不断的试验创作出太极系列的作品。但在1970年代乡土运动下朱铭太极系列的作品并没有得到认同,仅只有老师杨英风相信并认同朱铭的创作。杨英风早在1950年代末期开始就聚焦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现代主义的艺术造型中,并且提出以中国特有的精神走入现代。朱铭在经过杨英风的提点和耳濡目染下的太极系列也从这个时代开启。它是源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民族的根,历史的脉。1976年,朱铭举行首次个展,一鸣惊人,好评如潮,奠定了他在艺坛的地位。他充满乡土形象的作品,得到台湾文化界的重视和讨论,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重要象征。1970年代末,朱铭已经在台湾艺坛成名,他立志突破自己的局限,走向宽阔的世界。二、初入美国市场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所以,美国也是朱铭心中认定必须去的地方。1980年,朱铭前往美国纽约,这次旅程是朱铭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80年代,朱铭在美国相继展出5次,皆是由汉查森艺廊为其举办,展出作品大部分为太极系列的雕塑。并且在1991年正式进军欧洲艺坛,在英国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展出太极系列,同年法国的登克尔克现代美术馆展出人间系列。作品展现的丰沛生命力也获得海外盛誉。汉查森艺廊由汉查森本人在1958年至1985年分别在墨尔本、悉尼、纽约、休斯敦创办,直至1985年为了专心于雕刻原野的打理上而关闭。汉查森艺廊与朱铭是代理关系,朱铭跟汉查森艺廊之间唇齿相依,有点像是艺人跟经纪公司的关系。朱铭有了专业画廊的协助,就能专心投入创作,而艺廊也会秉持自身专业经验跟人脉,为作品寻找买家,并透过媒体报道跟参展行销,拓展海内外的知名度。朱铭带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到纽约。在看过当代最新、最前卫,种类五花八门的艺术后,朱铭并没有迷失,他反而更为坚定他原本的思想,以深具东方精神与有别于西方人的创作态度打动汉查森,让他认同朱铭的雕塑作品。正是因为他此作品及积极的态度,引起纽约汉查森艺廊的负文化综合204大众文艺责人汉查森的注意,答应为朱铭于隔年举办个展,并成为朱铭在美国的经纪人。此次展出的两组作品中,太极系列作品便是该特色的最佳展现,而另一系列人间系列只展出两件作品,皆为坐姿,为较传统的具象风格。美国艺术评论家Walter Thompson在美国艺术杂志中撰写道:这位中国台湾雕塑家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题材和形式融合,风格在具象和抽象间自在流转。4图3 朱铭,同心协力,1996,木,330cmx83cmx124cm,朱铭美术馆 图4 朱铭 人间系列-芭蕾,2014,不锈钢,70.5cmx48.4cmx115.7cm,朱铭美术馆要说朱铭是前往美国之后才改变创作风格和具有当代性的话是不全面的,以区域性视角来说,早期朱铭在台湾的作品风格是以乡土题材创作,如同心协力被公众视为是中国台湾美术乡土运动的代表作品,同心协力是象征当时社会在找出一个共同艺术境界的迫切性,来表达艰难时代的气氛。同心协力就是置于“丛”的想象空间,确立民族、历史的连贯性,然后再从“横”的连接贯穿时代性及地域性。中国台湾乡土美术运动发生于1970年代主要是经由艺术、文学来反省过度西化现象并重塑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他也被视为当时的代表人物。朱铭在台湾中、后期作品受到杨英风影响,提出且落实以中国特有的精神走入现代,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现代主义的艺术造型中,此时期朱铭的作品已经具有当代性,太极系列便是此时期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台湾的艺术背景下并不被认同,但是以全球性的视角来看,毫无疑问他在台湾发展尚未进入美国市场时的作品就已经具有当代性。朱铭到了美国后除了汉查森对他如何更好打入美国艺术市场的建议也因为他接触了美国波普艺术受其影响,创作态度更加自由,创作手法也更多元。三、签约画廊、迎合市场与多媒材的小尺幅作品时代朱铭的第二次个展朱铭一铜、陶和木雕展于1983年举行,这次的展览除了展出他太极的作品,也展出一件大型新的铜雕作品掰开太极,这是一件直径5尺,长7尺的大型作品。在造型语言上,掰开太极并非用锯,而是用手掰。与上次的展览相较,朱铭更深入的了解美国市场上能更受欢迎的作品,进而因地制宜的调整,使用不同材料、尺寸创作,除了木头外,还多了青铜与陶土等。而材料的创新应用在作品上是汉查森曾建议朱铭以翻铜作品取代木制材料的作品,这样比较能够被美国市场所接受。朱铭接受认同了此建议,但也向汉查森提出希望铜雕作品能在台湾翻成铜后再运往美国,是因为铸铜费用比在美国便宜外,台湾铸铜的技术也比较能符合朱铭想要的效果。可看出朱铭不断有新的创作,也能看到他创作范围的多样化,而陶雕人物还得到汉查森先生的赞赏。朱铭这次在纽约的个人展览广泛地受到激赏,并认为朱铭令国际艺坛侧目的日子已指日可待。在纽约两次展览,时隔虽然不过两年,可是其内容之丰富和表达力的深切让人觉得朱铭在苏荷区这次展览简直是一个回顾展。光打算来看新款木雕太极的来宾当然不失所望,可是最出人意表的更是朱铭的新尝试。这次的展出很成功,来看展览的人有许多,也售出不少作品,三件铜铸人间系列的作品皆售出。汉查森认为朱铭小尺寸的铜雕作品最受收藏家 喜爱,因此还特别要求他再提供更多这类型的作品给他。同时,汉查森告诉朱铭,他已经打入美国的艺术圈了。朱铭在美国所售出给私人收藏家的作品大部分为小尺寸类型,而大型的雕塑作品则大部分被公立机构博物馆、户外公园购入,以装置艺术展出。朱铭能够成功打进美国画坛,并非跟随西潮,而是发挥他个人的特长,以掰、锯、切、凿,呈现出有别于西方雕塑的风格,独树一帜。美国对朱铭来说是个自我印证的地方,身处于异国,让朱铭更能深刻感受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独特性,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朱铭更看清楚自己,让他能确认以后要发展、要走的路,也有自信。在这个时代,不但朱铭的创作思维开拓了,美国社会也起了变化。1980年代是艺术市场的巅峰。美国经济蓬勃,不少投资转向艺术作品。再加上日元上升,日本投资者也到美国竞投艺术品。拍卖行有不够艺术品出售之叹。另外,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也改观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掀起了中国热。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横扫美国,如果中国硬功夫是神奇的,太极的软功夫更加是不可思议的。朱铭的太极系列以至人间系列的作品因文化综合205大众文艺此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太极系列满足的是对杨英风传授中国美学观念的反刍,更是满足当时西方国家对神秘东方的幻想,与当时世界对中国功夫、东方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