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
深入
理解
中华文化
中国
精神
时代
精华
海峰
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徐海峰 李冬梅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气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风格,展现中国智慧和贡献中国力量,凸显时代精神主题。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时代精神作者徐海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李冬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党政干部学刊 编辑部副教授(沈阳 11000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的表述,是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新的重要概述之一。而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有深刻阐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作为直接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文化基因与中国精神气质,开掘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真的民族文化主体向度和时代精神高度,凸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主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中华文化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是继往开来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这一方面,首先突出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在中华文化的根脉上获得一致确认。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在习近平重要讲话和中央正式文件中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意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深刻联结加以明确,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14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BKS060)的阶段性成果。论成果的中华文明源头得到真实揭示,从而与道路、制度、文化内在统一更加严密,“四个自信”理论更加完善。应该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常常用“根”和“魂”、“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重要精神支撑”、“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文化沃土”、“坚实根基”等有分量的词,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及伟大复兴、对治国理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重视不是主观偏好,而是客观反映出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解决世界难题的时代要求,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理念,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深刻汲取,构成其思想内容特有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品质。所以,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中华文化视野,要有文化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表述所突显该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是通过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绝不单纯局限于传统,而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传统为根基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而这是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时代性契合,给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外在形式的时代表征,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中华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才能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表述,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性的中华文化特质,由此这一思想具有了民族化大众化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因子,与中国人民认知心理、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相契合,这一特点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而且更为主要的是,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高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理论自信。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气质在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上,中国精神是成长于中华文化土壤内的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内核力量。与中华文化并列提出并呈递进表述态势,是为了突出中国精神地位,是为了透过中华文化母体而抓住本质性的民族遗传密码,这对于把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锁匙,乃至为民族复兴提供一以贯之、持久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基本内容,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而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2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中国近代民族危亡之际,马克思主义在输入和传播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通过真理的力量加以升华,有力推动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与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是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且升华出来的精神成果,但其精神内涵绝不是限于建党时期的时间性概念,而是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实质的本质性范畴。伟大建党精神,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和高度凝练,规定精神谱系的根本性质,决定着精神谱系延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本质。作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培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气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习近平提出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显示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志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始终葆有“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明确”“坚持”的内容及具体部署,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开拓创新”“敢于斗争”“自我革命”等,彰显出鼓舞斗志、攻坚克难的锐气和力度,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政治立场、优良作风、价值追求,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样的新表述,其实也是要求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来看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可称谓民族复兴精神,它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复兴提供必胜的信念,依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力量为复兴提供生生不息的复兴动力。而这从总体上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风格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形成的内在支撑,民族文化风格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国家源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等的不同,创造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类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其深刻汲取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予思想自身融通古今、与时代同步偕行的精神品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风格。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生态文明”体现了“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关于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平发展”体现了关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好战必亡的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了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关于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思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关于讲辩证、尚和合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社会”规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本质内涵,体现了关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以及其他中3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等关系存在的本然状态和发展的应然意义的思想,等等。在这里尤其需要重点强调和阐释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的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以资为本、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和追求有着本质区别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民至上理念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涵养。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世界的本体,人是天的一部分,是被创造的,但人完全分有了作为本体的天的全部属性,因而获得了道义、规律、动力等至上因素。中国哲学从宇宙观确证天的本体地位的同时,也凸显人的至上性。人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就需要从共同体或组织、群体的构成角度来理解人,而在有阶级社会的人类历史上,这种状况与阶级统治密切相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中国古代哲学从宇宙观“天人合一”视界人的至上性理论以历史观的“以民为本”思想加以接续。民本思想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确认民众在国家和政治共同体中的根本地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民本”的内涵从多维度展开,从承载道义的主体来讲,民心即天道,治国理政合乎民心,就顺应天道,就能够取得显著成绩,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民众的作用来讲,民众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政权稳定持久具有根本作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从为政者与民众的关系来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