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朗诵艺术的时代价值_霍思琦.pdf
下载文档

ID:2739660

大小:998.80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 朗诵 艺术 时代 价值 霍思琦
文 学 文 艺155朗诵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既是语言的输入,也是语言的输出。文章旨在探析这一语言输入与输出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所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娴熟的技巧以及渊博的学识,可以说是传播和研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净化和治愈心灵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朗诵艺术的由来(一)朗诵艺术的沿革朗诵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尚书舜典记载了有关“诵”这一艺术形式“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不难发现,在当时不仅有“诵”的形式,人们还可以清晰地将它与“歌”的概念分辨开来。到了汉代,汉代经学家郑玄已为“诵”做了专门的注释“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声音把诗的节奏表达出来便是诵。唐宋期间,陆游的剑南诗稿里呈现“朗诵”二字,朱熹也表现出读诗与吟、咏、讽、诵的相互关联,足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诵”存有深入的了解。再到了现代,随着新诗的大量涌现,朗诵进入艺术的大门,形成独立的艺术,举行朗诵会,研究朗诵专著朗诵法。以及朱光潜在诗论中写出,“要通过朗诵,揣摩声音节奏”“要在字里见出意象,听出音乐,领略出情趣来。”谈到诵读对诗文的影响,可谓点睛之笔。(二)朗诵的界定从朗诵拆分来看,朗,即声音的清晰洪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加之各种技巧,辅以贴切的形象,传达会意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普及于受众,激发共鸣。现代汉语词典中朗诵一词解释为“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由此可知,朗诵与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以文字作品为依据,通过朗诵者的感受理解,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输出。这一研究、探讨的过程就为朗诵艺术,因此,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不是见字出声的机械反应,要遵循语言表达规律,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使传播出的有声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准确。二、朗诵艺术的特点(一)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带着主角光环应运而生,微信、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也为朗诵艺术带来了拓展空间。从微信公众号掀起的读诗热潮来说,一个名为“为你读诗”的公众号,上线三年就已经累积了 200 多万粉丝,日均浏览量超过 10 万。查阅资料,其中一篇朗诵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发布 5 天阅读量已达到 130 万人次,作者接受采访时坦言道自己没有想过会有如此高的阅读量。或许这样的数据体现了在当下社会,人们对高质量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强烈诉求,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传播效果,是任何一本诗集都难以做到的,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播给了数百万的人听,从数据来看显然它是成功的。除此之外,评论区域的交流心得,发表观点,都是参与性的体现。参与者凭借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对外界事物获取更加丰富、开放的认识,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同时,精神上通过虚拟交流来表达共识,抒发情感。(二)参与方式的平民化近年来,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全民朗诵、朗读的热潮,这些精致纯粹的节目所传达出的情怀、智慧形成特殊力量,直击人心。社会、学校举办的朗诵会、朗诵比赛等活动也备受追捧,有些省市成立朗诵艺术团,吸引大量的朗诵爱好者。再包括前面说到的在新媒体中延展出的朗诵平台,公众号等等,或意味深长、催人泪下;或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大家浅析朗诵艺术的时代价值文|霍思琦 董雅欣156心里,从而受到广泛欢迎、学习、追捧。青少年通过朗诵,更易身临其境体会文章、记忆内容,激发起对文学的学习乐趣。中老年人通过朗诵,可以锻炼记忆力,放松身心。经常朗诵文学作品,对口语表达能力、文化修养的提高产生着积极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群众文化水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受众听清并悦耳,就要求朗诵者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因此朗诵与普通话的推广两者也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基于此,群体性朗诵活动一定意义上也是激发社会和谐、人类共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展现形式的具象化朗诵利用伴随性、碎片化的方式,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现如今,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动态,人们好似背上“快”字行囊,大多数人每天面临的是繁多的工作和事物,这样千篇一律又密密麻麻的生活无疑会使人们神经紧绷,易产生疲劳感,焦虑抑郁的人群不断增多,但人终究又是一种极度拥有好奇心的生物,如何摆脱枯燥的生活,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寻找快乐,我们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是因为人类对美有着天生的渴望,而朗诵有着对文字、音韵、形式美感等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同时也治愈着心灵。在传播、展现的形式上也日趋多元化,比如现在发展的舞台朗诵,除了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等舞台元素,更有唱段、对白等表演形式的融合,给予受众视觉、听觉上的享受,是一场双重盛宴。三、朗诵艺术的功能(一)传递精神力量宗白华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都系于那个民族有无自信力,然而,这种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离不开文艺的熏陶。文艺扎根在时代发展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朗诵艺术的一路沿革足以证明它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朗诵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媒体宣传中,为人们喜闻乐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朗诵正是汲取时代营养,将那些生动感人,蕴含着质朴的伦理道德、人生观念的文化内容,以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传播出来,让人们喜悦、感动、思索,滋养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力量?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二)传播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的智慧,朗诵以独特的方式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起广大群众对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热爱。传播文化,调动人民群众阅读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了鲜亮的中国底色。2017 年世界读书日朗诵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得到了文化界的高度肯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推动着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当舞台上的方明老师说出“爱”这个字时,台下 6000 多名观众不约而同地齐声回应,与之产生共鸣,方明老师的有一个字,与生俱来,排山倒海这个节目,让所有人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朗诵的魅力。朗诵艺术有其神圣性,是文化的推手。(三)释放时代情感朗诵不仅仅是简单地由文字内容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呈现,应注重寄托出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将每一篇稿件的思想内涵和蕴藏着的情感阐释抒发出来,这才是它的灵魂。朗诵者基于对稿件创作背景、作者心境的理解、把握,付诸自身,投入、传情。诵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知晓李白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仕,未得赏识但并不放弃的豪情万丈;诵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确知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诏书入京做官激动万分,把得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诵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方知李白入京做官不愿阿谀奉承,挣脱桎梏,傲岸不屈的性格;他把大自然的美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作为理想的寄托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四、朗诵艺术的创新(一)把握“三位一体”的朗诵艺术朗诵者要把本身全部且饱满的情感、清楚且洪亮的声音叠加到作者创作作品的灵魂之中,传递给受众,而受众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也会叠加到对朗诵和作文 学 文 艺157品的理解之中,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这正是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朗诵不可随意匹配基调,有感情地读了出来并不一定就为好朗诵。庄子中说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朗诵者的精诚究其根源在于对作者创作的作品(稿件)的理解、感受,这就是“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在“形之于声”前面的意义,即充分理解稿件,再对稿件形成“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反应。(二)精雕细琢,更进一竿朗诵是一项技能展示,需要诸多技巧做支撑,总的概括为两个方面,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和副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也可以称之为朗诵者的基本功,是对普通话语音、发声、“内三外四”(内部技巧、外部技巧)技能的训练和要求,其中内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副语言技巧包含甚广,比如身体姿态类、个人装扮类、环境类等等。结合一些技巧方法,这样一个“形之于声”在“及于受众”的过程才是完整的。朗诵热潮高涨地掀起,也体现出个人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朗诵走向大众流行化趋势侧面来讲也对从业者和受众有着严格要求,只有当大众对朗诵的审美和鉴赏有了整体的提高,在介入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才能保持更高的参与度,长久不衰。因此,提高专业素养,精益求精,不容小觑。(三)推陈出新,锦上添花朗诵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所谓的艺术追求转换为被大众所认可的艺术作品,是需要经过多方考量和完善。朗诵表现形式和内容本身如何侧重?在新媒体背景下,朗诵艺术可有哪些创新拓展?应该去思考、研究、探索,随之突破。朗诵语态应当是包罗万象的,朗诵的形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注意的是,结合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它的独立性。从精选作品到合适定位,从用声恰切自如到表达创新形式,同质化现象却越发泛滥,而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直观性、多维性、动态性以及形象性的审美特征完全被激发展示出来,这就要“融合”。融合使其有着诸多可行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沿着正确的拓新路径不断前行,为其锦上添花。五、结语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好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诵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其表现手法层出不穷,而朗诵所要进行的就是一个对此再创作的过程,这就要求着朗诵者要不断提高朗诵技巧与文学造诣,不断进步,去适应发展。而对于接收者来说,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皆是不尽相同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导致着即使看到相同的事物,认知也会有所区别。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对人文历史产生思考,或是看到自然景观就能沉浸其中,但通过朗诵者的精彩朗诵,把受众带入营造的氛围当中,身临其境,与人与史与景更为亲近。所以说朗诵是有使命感的,享受与思考应是不间断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朗诵艺术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迹象,正需要朗诵爱好者们去推敲、去研究、去不懈地探索。朗诵艺术召唤着创新和佳作,这些专业化、常态化的朗诵活动吸引着广大朗诵爱好者正掀起一个新的朗诵高潮,朗诵艺术必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明天。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14.2张颂.诗歌朗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3朱俊瑛.当代朗诵艺术的特点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32):79-80.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60-361.5谢伦浩.文学作品朗诵艺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13-17,28.作者简介:霍思琦(1998-),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新疆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董雅欣(1979-),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