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境化背景下高考小说主观题...困境——以高考全国卷为参照_吴竺轩.pdf
下载文档

ID:2739516

大小:1.7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情境 背景 高考 小说 主观题 困境 全国卷 参照 吴竺轩
评 价PINGJIA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正式启动。实施意见 指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划分了三个时间节点,即“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1。在其指导下,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情境化名句默写题,标志着情境化试题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实施意见 颁布后,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高考改革于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发布,其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2。自此之后,情境化试题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主流,并且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年、2019年、2020年的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以下简称 试题评析)中,都设有专门的小节进行探讨。2021年的试题评析 称“在试题情境设计方面,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部采用情境化材料”3,这表明情境化试题改革进入了继续深化的新阶段。基于高考改革的进程,抓住上述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可将高考情境化试题的发展历程分为草创期(2014年之前)、探索期(20142016年)、变革期(20172020年)和深化期(2021年以后)四个阶段。高考的情境化试题改革虽然逐渐深入,但一线教学受到的影响却极为有限,这在各地的模拟试卷中都有较为直观地反映。究其原因,在于对情境化试题的内涵与特点理解不够深刻。为对目前的困境有所突破,本文以全国卷小说主观题为主要考查对象,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命题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一、传统与革新2014年之前,全国卷中小说主观题的设置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模式化,尽管文本选择不同,但题型设置较为类似。在20102013年的新课标卷中,三道小说主观题必考一道人物形象分析,或直情境化背景下高考小说主观题的新变与困境以高考全国卷为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吴竺轩【摘要】在反刷题、反模式化的高考改革背景下,情境化试题应运而生。但反映在高考小说主观题方面,其命题实践依然举步维艰。从各地的模拟卷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对情境与任务的关系认知不清晰,又缺乏相适切的评价方式。为了走出这种困境,一则要在题干设计时,加强与教材的关联,厘清情境和任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二则应变革评价方式,使答案设置与测评目的更为契合。【关键词】情境化;高考小说题;教考衔接;评价方式2023.04评评价价55DOI:10.16412/ki.1001-8476.2023.07.0072023.04接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010年),再或者是分析“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20112013年)。另外两道题的设置,大多在情节、主题、物象、环境等考点中随机选取,设问也非常直接。模式化的题型设置,固定的考查范围,极具应试特色,同时也催生了机械刷题之后的套路化作答。进一步而言,不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题型的设置都与教材无关,或者说有意避开了教材,那么教考分离就成为必然。学生通过大量刷题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语文课程教学被轻忽也似乎不那么难理解了。这同时反映出草创期试题命制的第二个特点去教材化。相比于前两个特点,第三个特点没有那么明显,甚至要对比“情境化”的相关内涵,才能窥见端倪。情境化的核心之一在于情境的“真实”,以及关注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反观草创期的主观题设问,可见其“客体化”的特点。为更好地理解“客体化”的含义,我们不妨借助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无我”概念。在阅读理解小说的过程中,作为读者的“我”是主体,作者是客体,读者的感受如何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要代入作者的立场去思考和阐释。这种“客体化”的特色,充分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譬如多次提到的“意图”(2012年、2013年卷)指的是作者的想法,读者要做的是不断思索“作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2010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013年卷),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2013年卷)。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毫无主体审美的参与,人人皆同,自然也只能得到一个模式化的答案。20142016年间,共有7套全国卷考查小说文本的阅读,分别是2014年的两套新课标卷,2015年的两套全国卷,2016年的三套全国卷。在这个探索阶段,出题人的良苦用心体现在考点、问法以及情境创设三个方面。就考点而言,之前对于小说知识点的考查几乎不涉及艺术手法,而2014年新课标卷则直接提问:“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此考点显然落在了叙事技巧上,希望考生能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小说。在问法方面,首先是出现了两个新概念“好处”(2014年、2015年卷)和“效果”(2015年卷)。“好处”可以理解为“作用”的另一种表达,但“好”字明显代表着一种阅读的审美感受,要求考生站在读者的角度赏析为什么觉得它好。再者,在7套试卷的小说主观题中,“作者”二字并未出现,且每套试卷的最后一道主观题都强调谈谈“你的看法”(2014年卷)或“你的观点”(2014年卷、2016年卷和卷)。这种对作为客体的作者的有意忽视,对作为主体的读者的特别关注,标志着试题命制从“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转化,预示着情境化试题的发展方向。就情境创设而论,最为有益的探索当是2015年全国卷第11题中的(3)和(4)两题:(3)老汪对 论语 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这两道题的设置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题干创设的情境都与教材关联,不论是“有朋自远方来”还是“孔乙己”,都是出自教材中的篇目,表明教考衔接已然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从异处来说,(3)题不仅涉及学科认知情境,同时“有朋自远方来”一句又关涉“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学生完全可以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体悟,所以又与个人体验情境及社会生活情境相关联,一题融三境,不可谓不高妙。(4)题中文本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则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4的学业质量要求不谋而合,是极具前瞻性的尝试。2017年,随着高中课标的发布,高考试题情境化改革有了纲领性的文件,试题命制的方向更为明确,因此出现了两大新的类型题。一是“随文命题”(或称“因文命题”),即紧扣文本,分析作答。题干通常会锁定文本中的某个部分,让考生对此处的某个说法或某些人物状态进行鉴赏解读或梳理概括。前者如2018年全国卷第5题,“小说中说赵评 价PINGJIA一曼 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后者如2020年全国卷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随文命题”的最大特色便是去模式化,可以有效减少机械刷题产生的套路化作答。同时,考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得到题目要求的答案,对其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还能测评考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评价角度而言,因为限定了范围,明确了问题,所以又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构成,无怪乎“随文命题”成为时下最为常见的情境化试题类型之一。第二大类型是“文本对读”,指在多个文本之间建立起“观点材料”的对应关系,通常表现为在题干中引入外部文本,提供新的观点,要求考生运用试卷的文本材料对此观点进行阐释。之前提及的2015年全国卷第11题中的(3)题就是如此,“有朋自远方来”可视为观点,需要考生在文本中寻找材料对其进行解读。在变革期的考题中,2019年全国卷的第8题(鲁迅对“中国的脊梁”的论述)和2020年全国卷的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应用)都可视为典型例题。这两道题的设置极为相似,且都与教材内容相关,如果说观点部分指向的是学科认知情境,那么与教材相关则导向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这类题型难度比第一类更大,一方面是题干字数明显增多,已然构成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初次筛选;另一方面是考查范围具有开放性,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考生来说,反而无所适从。站在试题命制的角度,找到合适的表达观点的外部材料便成了解题的关键,但如若不能理解情境化试题的实质,只是“依样画葫芦”,最终会落入“无效情境”的窠臼,种种弊端在第二部分将会细论,此不赘言。如前所述,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完成了情境化材料的全面覆盖,预示着情境化试题变革深化期的到来,这在2022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最为卓绝的当属新高考卷的第9题(对“渔夫拒剑”文学效果的对比分析),甚至有人将之视为“近年来高考情境题的高峰”5,这并非虚言。试题如下: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在2022年的 试题评析 中,教育考试院高度评价了此题的创新之处:从检测目的来说,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就评价方式来看,特别强调了答案的非唯一性,只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6题目的开放程度和答案的灵活程度,显然是践行2022年高考命题总体思路的得意之作,即在情境化的背景下,“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备考模式”7。在题干的设置上,情境的创设既贴合所选文本,又巧妙引入外部文本,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考生可以深入其境,进行感悟和体验。其中对于人物身份的强调,对于人物关系的比较,对于人物心境的暗示,又指明了思考的大概方向,而“文学效果”之说涵盖甚广,则确保了考生个性化审美的实现。可惜的是,各地模拟卷对于此题的仿制虽然层出不穷,但皆因未能把握情境化命题的关键,走回了模式化的老路。二、误读与困境从2010年到2022年,高考试题的情境化变革成效显著,但吊诡的是,每次重大的革新都是由高考试题本身引起的,几乎看不到各地模拟卷中的相似预判。这似乎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信息的滞后,关键在于对政策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正确解读。毋庸置疑,引导这场变革的关键词便是“情境”。高中课标将情境划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则将之简化为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无论是哪种分类都572023.04清晰明了,并不影响学生对“情境”的理解,这也意味着问题并非出在对“情境”的含义认知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得更具体一些,就一道情境化试题来说,它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呢?对此,叶丽新已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她指出情境化试题应该包含背景(情境)、任务、问题、目的四大要素。8 在四个要素之中,目的是出题人的预设,并不会直接出现在题干的文字中,而问题是源于对任务的进一步提炼,所以题干中最直观呈现的要素应该是情境和任务。既然出现了两个对象,自然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而这才是情境化试题命制的困境所在。正确的做法是在深入理解二者的关系后,再进行试题的命制,最好使之结合得天衣无缝,如上述第9题一般。再不济者,至少其中一方要依附另一方而存在,这样才能保证二者同时有效。最次者,则是二者彼此独立,这会使得其中之一与答案构成毫无关联,既然任务是与问题相关的,那么无关的情境就变成了无效因子。依据情境与任务关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试题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分离型(学生完成任务与情境没有必然关联)、组合型(学生依据情境提供的观点阐释文本)和融合型(学生综合运用文本、已有经验和学科思维来解决问题)。9不难看出,融合型试题才是情境化试题继续深化的方向。任务寓于情境中,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唤起了自己的主观感受,随即将任务中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10这样将任务主体化后,考生才能在情境中进行认知实践,呈现其多样化的学科素养和能力。理论如此,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融合型试题固然好,但要寻得合适的情境材料,进行有效的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