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永明声律论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影响_陈陟蓝.pdf
下载文档

ID:2739359

大小:2.41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议永明声律论 唐诗宋词 元曲 影响 陈陟蓝
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收稿日期:2022-1112作者简介:陈陟蓝(1989),女,甘肃靖远人,科研助理。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献。浅议永明声律论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影响陈陟蓝(西北师范大学 中亚研究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关键词:永明声律;唐诗;宋词;元曲;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3)01-04705“永明声律论”是齐武帝萧赜永明(483493)年间,由周颙、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发现和倡导的诗文声律理论,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讲究诗歌创作的声韵和对仗。“永明声律论”作为齐梁时期形成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声律的诗歌理论,它与诗歌的浪漫主义、结构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一样,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具有的理论内涵,不仅促使一种新诗体“永明体”的产生,更在理论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加速了近体诗的形成,促进了唐代格律诗的繁荣。以“四声和八病”为核心内容的声律论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发展(四声二元化)和实践认知,演化成了以“诗律、诗韵”等为主要内容的格律诗声律理论,以“词律、词韵”等为主要内容的词律声律理论和以“曲律、曲韵”等为主要内容的曲律声律理论。诗、词、曲中的声律就如一条丝线隐约间将几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永明声律论”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可窥一斑。一、永明声律论对唐诗的影响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盛,这除了与宽松的政治环境、开明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政策有关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代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唐诗对前代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对汉魏民歌和乐府传统的继承,对前代“永明新体诗”艺术风格的继承以及对骈体句式的继承和发展。在影响唐诗繁荣和兴盛的多种要素之中,有一种要素是“格律诗”艺术风格和体式特征形成的关键,这就是“永明声律论”。“声律论”从其理论发展过程来看,兴起于齐梁,兴盛于唐代,流传于后世。从理论影响下的实践创作来看,是从不讲究任何声律的五言“古体诗”到依永明声律理论创作的“新体诗”再到依唐代声律理论创作的“近体诗”,在这期间存在一个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将“平上去入”四声二元化为“平仄”两个单位,是使“永明新体诗”向“格律近体诗”转变的关键因素。陈伯海指出,正是因为唐人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他们才有可能超越各种消极的病犯禁例,而利用平仄相间的原理,构造出一套明白易懂、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不仅适用于五七言诗歌,还深深烙印于后世词曲。1从齐梁时期“四声”的发现到唐代的“四声平仄二元化”的对立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永明声律论里,就已经有潜在的四声二元化因素。文镜秘府论 引刘滔语云:“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比三声,殆为大半。”2此时的刘滔已经注意到了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在声调上的不同,并将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对举而论。随着平仄二元化的形成和诗人们对平仄的认识更加清晰,平仄的使用成为一种有规可47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循、有体可依的体式,人们熟知便用的平仄律便随之产生。李飞跃指出,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3四声二元化作为近体诗律的重要内容,其本源于永明声律论的“四声和八病”,是为解决永明声律论本身繁苛严密的不足和缺点而提出的新解,是对原有声律论内容在继承之上的发展。对于平仄本质特征的认识,人们见解不同,李飞跃总结到:“根据字声及读音特点,人们通常将平仄的本质特征归纳概括为轻重、长短、升降、清浊、舒促、曲直等。因是基于字声或读音某一特征的归纳与总结,故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概括与界定。以 轻重说 为例,或谓平轻仄重,如顾炎武认为平仄区分在于平声轻迟,上去声重疾;或谓平重仄轻,如刘尧民说:平声的性质属于 重音,仄声的性质属于 轻音;或谓每声皆有轻重之别,如维宝说:四声各有轻重。”4平仄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恰是五七言格律诗体式形成的基础。平仄不同的字按照句中平仄交替、句间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等方法就可以组成一首完全符合格律体式的诗。如初唐时期陈叔达的 后渚置酒5,就是一首严格意义上合律的五言仄起偶句入韵律诗,其诗曰:大渚初惊夜,中流沸鼓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寒沙满曲浦,夕雾上邪溪。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岸广凫飞急,云深雁度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严关犹未遂,此夕待晨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纵观这首诗,每联的第一、二字与第六、七字平仄相对,不同声,是对“八病”中的“平头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的规避;第五字与第十字,平仄相对,不同声,是对“八病”中的“上尾病”(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的规避;第二字与第四字不同声,是律诗的典型特点,而“八病”中的“蜂腰病”则强调“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由上可见,“律诗”平仄规则的形成无疑是受到了“永明声律论”的直接影响。押韵亦是格律诗的一个典型特点,这首诗中的“鼙、溪、低、鸡”都押的是平声韵齐韵,一韵到底。“永明体”诗的押韵特点是平上去入四声的字皆可以押韵,以沈约诗为例,沈约的诗大部分押平声韵,“达到四十六首,几乎占全诗的二分之一”6。另外,押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的诗篇也不在少数。而唐代的格律诗正常情况下只能在句子的末尾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诗篇数量并不多,从押仄声韵较多的永明体诗到倾向于全部押平声韵的唐代律诗,可以看到仄韵诗的比例减少,这一现象足够说明,在唐代人的意识中,四声互用早已成为过去的历史,而平仄对立才是更符合当前声律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蔡平针对律诗的发展过程指出,从沈约、王融、谢朓等人声律论的提出,中经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众多诗人在创作上的不懈努力,又经过初唐王绩、上官仪、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李嵪、杜审言等人的探索和积累,更经过上官仪、李峤和元兢等人在诗歌理论上的总结和建构,最终使律诗在声律、对偶乃至篇制上达到一个被人认可的标准,为唐诗繁荣时代的到来做好了技巧上的准备。7总之,唐代诗歌声律论的理论核心源自永明声律论,如果没有永明声律论的提出,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化的时间有可能会被推迟。二、永明声律论对宋词的影响继唐诗兴盛之后,诗体的发展创新是词的出现与繁荣。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一种文学样式。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填词”,唐、五代就已出现,两宋得到繁荣发展。词按词调的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韵脚的押韵特点分为平韵、仄韵、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平仄韵转换五种8。词的句式特点是典型的长短句,长短句包括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等。长短句是由增字、减字而来,二言句,添一字成三言句,三言句增一字成四言句,四言句可构成基本的律诗格式: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四言句增一字成五言句,五言句的基本律句有四类: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特殊律句平平仄平仄等,这和五言格律诗的基本律句相符合,后面的其他律句亦是这样增损演变而来。因此,词谱中的长短句句式多为合律的律句的混合搭配。词从诗脱胎而出,词的声律特征自是对诗的声律特征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对永明声律论的传承和发展。清戈载 词林正韵 云:“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陈陟蓝:浅议永明声律论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影响48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9吴梅在 词学通论 中强调,词之为道,本合长短句而成,一切平仄,宜各依本调成式。五季两宋,创造各调,定具深心。盖宫调管色之高下,虽立定程,而字音之开齐撮合,八音克谐,今虽音理失传,而字格具在,学者但宜依仿旧作,字字恪遵,庶不失此中矩镬。10词依谱而作,一般是先有某种乐曲,然后再根据此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填上相应的词,词句的长短根据乐曲的长短而定。用来填词的词谱因乐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因此,每一个不同的词谱都有自己规定的字数、平仄、叶韵及所规定的其他格式。同诗讲究声律美一样,词也追求声、韵、调谐和的词律美。永明声律对“词律”形成的影响依旧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词的平仄格式比律诗的平仄格式更加多样。如:(1)词的二言句平仄格式有:平仄、仄仄、平平等;(2)三言句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等;(3)四言句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等;(4)五言句平仄格式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等;(5)六言句平仄格式有: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等;(6)七言句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等,词以七言句以内句型为多,自七言句以上,往往是短句的组合;(7)八言句平仄格式有上三下五式,如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8)九言句平仄格式有上三下六、上六下三、上四下五式,如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等;(9)十言句平仄格式有上三下七,如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10)十一言句平仄格式有上四下七、上六下五式,如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等。综观词句的平仄格式特点,有三平句、三仄句,却没有四平句或五平句,若以“句内二四异声”的律句标准来衡量词句的入律情况,词中只有极少数的句子是不入律的,如“平平仄平平平”句,此句二四字同为平声,这在词句中的数量很少。词律是成熟诗律的继承和创新,诗律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有黏对的要求,而词律没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要求,制谱填词是音乐宫商之调和语言文字平仄的高度谐和,成就了词继诗之后又一璀璨的艺术形式。词谱中平仄字的使用与词谱所表达的情感有关,也与乐调的歌唱需求有关,如吴梅说:“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法所当避,阴阳间用,最易动听。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1015词对平仄相谐的强调,恰体现了词的音律美追求。词同诗一样,亦讲究用韵,但二者的用韵方式有所不同。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相对多元,根据韵脚的平仄,有平韵格、仄韵格、平仄换韵格等,以谢桃坊 唐宋词谱校正(以下简称词谱)所列497调下650种词体为例,其中平韵格词体205体,约占词体总数的32%;仄韵格407体,约占62%;平仄换韵格38体,约占6%。平韵格和平仄换韵格在小令和中调中相对较多,仄韵格则在长调中较多,平仄换韵格在长调中几乎没有。词中数量庞大的仄韵格词体足以体现戈载“词中宜用上、宜用去、宜用上去、宜用去上”979的认识。在词中上声和去声相配使用,能使词的声调达到抑扬有致的目的。词尤其强调“入声韵”的使用。戈载指出“古词具押去声,所以转折怪异”,选押仄声韵,宜用入声韵时,需用入声韵,仄韵必须用入声韵的词调有双调 雨霖铃、南吕商之 浪涛沙慢 等。词句“随律押韵,更随调择韵”977,入声韵在词中的使用可以避免词句音律上的转折怪异。叠韵作为词体押韵的技巧之一,要求词的上下句的某一韵脚与相临韵脚是同一个字,可以一叠、二叠、三叠。若不相邻的两个韵脚用重复的字,则为重韵,应避免。词中有诸多要求叠韵的词牌,如抛球乐、如梦令、感恩多、忆秦娥、望仙门、归田乐、金错刀、撷芳词、梅花引、接贤宾、江城梅花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