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琵琶行
浅析
白居易
中的
悲剧
意识
王丽娜
一、白居易对音乐的独到见解白居易以创作诗文著称,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除了诗人的身份,他还是音乐评论家和美学爱好者。白居易在音乐方面有着过人的修养和异于当代人的独到见解。琵琶行作为白居易最出名的作品,不但涉及音乐场景的描写,还对音乐作了较为精细的评说,作品的文字、蕴意都藏着诗人的文学修养和对音乐的自我见解。琵琶行是其中地位颇高的文章,它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无声。有学者认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从音乐艺术的实际表演角度出发,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领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者从以声喻声、以形绘声、以情动人三个角度来论述琵琶行的音乐美,认为演奏整个过程灵活多变,演奏难度之大,在于将听觉的声音转换成视觉的声音用来渲染深化诗歌的意境。从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专业角度及西方音乐美学研究角度来看,这都是声像的艺术大美,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白居易的诗歌通过大量描写人们在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的所闻、所想、所见来设喻作品,重在刻画各种音乐形象,无声地在间歇中表达了作者本人更丰富、真挚、饱满的生活思想感情,并且在很多地方用到了大胆和夸张的音乐描述形式。同时,运用神奇而瑰丽的音乐艺术和想象艺术等多种创作手法,重在描摹声乐性诗的艺术效果,达到以声动人,以文写声的高度融合。从我们对文学艺术形式的整体结构分析方法及其美学研究的方法出发再来谈一谈无声之大美。二、以无声之美烘托人物悲剧意识(一)无声之美的定义音乐的构成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是有声音乐和无声音乐。无声音乐是与有声音乐存在紧密内在联系的单独的个体,它本身是独立的,并完全依赖有声音乐而存在。二者看起来似乎既可以相对独立,但往往又很难协调统一。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在对这些传统的音乐声学分析研究或评价分析中,常常将重心和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有声音乐领域和细节上,对无声音乐的存在和发展出现了漠不关心的状态。无声的音乐能够充分释放能量,它的“美”毫不逊色于其他有声形态的音乐。音乐系统本身的一切整体形态组成不仅是透过对有声音乐形式的表达来将浅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悲剧意识王丽娜 电子科技大学文学评论 108无声和有声形态进行结合。如何更加简单清晰地理解无声音乐之美,可以理解为没有用语言形式描述任何声音却表达出来的那种音乐美感。在白居易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当中,无声之美被认为是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而无声之大美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由古至今读到这些诗句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内心对无声音乐的触动久久不能平息。(二)无声之美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及无声之美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提到过“大音希声”,其蕴含着道家秉持的思想精髓,主张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将“大音希声”进行改良,转化为“天籁”“地籁”“人籁”。“无声之乐”在礼记孔子闲居中被提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形容当时的君主周成王为政宽仁,体恤民生,使得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表达出乐虽无乐却胜于乐。淮南子将道家和儒家的“大音希声”同“无声之乐”作了融合,又赋予其新的内容,认为有声之乐来自无声之道。直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家王弼对“大音希声”有了更新的注解,使其不再神秘,逐渐成为可理解、可掌握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继承和发展,到了唐朝,无声之美被白居易真正发扬光大。他将文学和音乐美学进行情与境的融合,将无声美学完美地融入自己的诗文作品,从而让作品更具有灵动的美感,使其发展成文学之上的无声之美。白居易对无声之美的描述和阐释,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三、琵琶行中的无声之美与悲剧意识(一)琵琶行中描写无声的词语琵琶行中描写无声的词语有“声暂歇”“无声”“声停处”,都是恰到好处的停止,既无冗杂又无烦琐,是“美”于有声的巧妙结合。琵琶行中明确指出无声之美的句子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蕴含着有声和无声两种音乐之美的共存,两者的交融为接下来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将有声之乐的感染力更强烈地爆发出来,把平淡的视觉转化为悠远的听觉感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和心灵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无声之美没有被过分地强调却又客观地存在着,并且无法忽视。在这首诗中,如果没有这些无声之美的存在,那么有声之乐也会失去它的光彩和意义。突出有声之乐的力度与爆发力,将视觉转化为听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反之体现无声音乐的必要性。所以,有声的乐法与无声美的音乐之美是能彼此包容和互补并存、共同发展的。通过他本人对有声美乐的进一步阐释和系统研究,进而能充分突出和体现有声和无声之美的区别和重要性。琵琶行 中有四个动作是“拢”“捻”“抹”“挑”,这四个动作既完整又连贯,在“轻”和“慢”之间有明显区别。结束琵琶动作之时,先以琵琶动作“收”或以琵琶动作的“画”收尾,动作干脆利落,温柔委婉且饱含一种细腻感情,既深刻地表现出琵琶女的娴熟技艺和精湛演奏水平,又深刻地显示出作者本身具有对中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知识的熟识性。作者能够准确地分析这四种具有完全不同特点的古典戏曲器乐,还能从中感受各种乐曲音色变化的规律与乐曲节奏的轻重快慢。他将琵琶声音比作“嘈嘈的大雨”和“切切的小雨声”,与“雨声暂停稍待小雨歇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这种无声文学评论 109的人已然沉浸曲中,与丰满的琵琶女形象对应的,则是一个孤苦惆怅、失意潦倒却心怀天下的落魄诗人形象。琵琶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白居易对音乐的独特审美和敏锐洞察力在琵琶行中被完全展示出来。无声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对文学和音乐创作融合的升华。从琵琶行中不但可以感受无声之美,还可以感受白居易意识里深深的无奈和落寞。这是一种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悲剧意识,通过无声和有声的文字与音乐表达出来,抒发诗人内心的幽怨和满腔的抱负。琵琶行超越了简单的声乐之美,它以无声胜过有声,通过无声的表达成功地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让无声在此处发挥了独特的价值,也让人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感受诗句里的美学和诗人通过音乐美学想要表达的种种内心深沉的情感。的音乐对比有声的音乐所带来的强大音乐感染力。白居易的作品是将中国古典有声戏曲音乐技巧与民间传统无声的曲艺音乐技艺加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既以曲折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描绘出了琵琶女的精湛琴艺,又深刻而生动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历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心目中长期被无情残酷迫害和摧残着的民间乐伎艺人们的种种坎坷和悲惨命运。(二)“美”和“悲剧意识”在情感中的诉讼与表达琵琶行作于元和十年,那时的白居易官场失意,生活落魄,内心极度痛苦压抑。在与友人惜别之际,偶听船上琵琶女的身世,听完琵琶女的三曲弹奏之后,白居易的情感也随之释放,情感的宣泄也达到高峰。白居易借着琵琶女的感情经历映射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表达他对这繁华如花易逝的种种无奈。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无声之声乐倾诉将作者内心淡淡的幽苦转为音乐的感受。由于白居易对有声、无声和整个音乐审美的独特见解,让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世界都与文学、音乐紧紧地连在一起,发自内心地进行文学的创作,才会有那句让人感慨万千的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感慨或是文字或是音乐,让人不自觉地与之产生共鸣。(三)“美”在丰富人物形象琵琶行的诗句和音乐不仅丰富感官听觉,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描写音乐让人切实感知一个具有突出人物个性、形象饱满的琵琶女。由文可知,琵琶女并非一直生活凄苦,她原本是京城有名的歌妓,因为超群的容貌和精湛的琵琶技艺在京城之中备受追捧。可好景不长,她的美艳容貌因岁月而日渐凋零,那些曾经趋之若鹜的追求者渐渐离她而去,最终她嫁于商人妇,后惨遭抛弃。前后的命运变化,使她暗生“幽愁”,她将心中的怨愤化作琵琶曲弹奏出来。被贬官至此的白居易听到琵琶曲情绪也逐渐被感染,最终完全地宣泄出来,这在结尾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可以看出。文章大篇幅描写琵琶声,琵琶曲的有声和文字之外的无声相结合,展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让琵琶女丰富的个人形象跃然眼前。琵琶女看似随意的一曲,却道尽了人生的曲折坎坷,诉说着生平的不得志,感慨着世间美好转瞬即逝,怨恨所遇之人的薄情离去,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强烈控诉,以及对心中往事的无限眷恋。随着琵琶声停,周围文学评论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