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双碳”背景下的碳普惠制建设_周韦.pdf
下载文档

ID:2739203

大小:1.7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 双碳 背景 碳普惠制 建设 周韦
机制30浅析“双碳”背景下的碳普惠制建设文_周韦 王鹏 南京师范大学摘要: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各地开展了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制的建设。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总结问题与经验,倡导建立多元协同碳普惠机制,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词:碳普惠制;多元协同;碳达峰;碳中和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GS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arbonZHOU WeiWANG Pe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carbon,all parts of China have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the carbon universal system of preferences.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sult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experiences,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coordinated carbon inclusive mechanism,and help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Key words carbon GSP;multi-coordination;carbon peak;carbon neutralization1 碳普惠制的理论分析1.1 碳普惠制的定义碳普惠制最早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2015)提出,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学界对碳普惠制也有一些定义,刘海燕、郑爽认为,碳普惠制是指以识别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作为基础,通过自愿参与、行为记录、核算量化、建立激励机制等,达到引导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目的。曾红鹰等认为,碳普惠是指对居民或企业的低碳行为(行动)给予与其减排量挂钩的奖励,是一种促进生活领域降低碳排放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综合来看,碳普惠制是一种面向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等社会公众的碳减排行为的普惠性奖励制度,其目的在于正向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2 碳普惠制的机制设计我国的碳普惠制作为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创新性制度,需要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其中,政府是引导者和监督者,居民、小微企业等社会公众是实施对象,企业、公益组织等机构是路径实现的催化剂。各个参与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共同推动碳普惠制的建设和运行(见图1)。2 碳普惠制的实践分析2.1 政府主导的碳普惠制该机制通常由政府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并运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办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2.1.1 广东省碳普惠制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和实施碳普惠制度的地区,通过建立政策、商业、碳交易三种激励机制来强化低碳行为,具体来讲,在政策和商业激励机制中,特定低碳行为量化核算后以“碳币”形式存在,可用于兑换政策指标,公共服务优惠,商业优惠等奖励。而在碳交易机制中,低碳行为又可经过核算作为省级碳普惠核证减碳量(PHCER),用于碳交易。2.1.2 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惠天府”机制是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图 1 我国碳普惠制的设计31排积分奖励和项目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一方面,“碳惠天府”通过碳积分兑换的方式,对公众节能减碳行为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其根据相关方法学开发项目碳减排量(CDCER),并通过碳中和的方式进行消纳。2.1.3 浙江省碳普惠制浙江省通过建立全省标准统一的碳普惠核算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实现公众低碳行为的量化,为社会公众的节能降碳行为赋予碳积分并建立兑换优惠权益激励机制。浙江碳普惠应用已经接入蚂蚁森林、浙商保险、虎哥回收、菜鸟裹裹等五类共 20 个应用场景,且与银联、中石油、机场集团等开展联名合作。2.2 银行主导的碳普惠制该类型多是由政府推动,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作为运行体系的核心主体,常利用金融服务支持作为强化引导机制,多以个人碳账户为载体,体现碳金融理念。2.2.1 衢州市银行个人碳账户该制度用户在商业银行等账户的个人低碳行为数据借助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建立个人碳账户,以碳减排因子为基础,结合碳排放系数与用户低碳行为数据计算出个人减排量,最终折算成碳积分或碳信用,用于权益兑换。整个运行过程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指导,多家银行互联互通共同实现。2.2.2 中信“碳账户”“中信碳账户”是一个“1+4”的运行体系,其核心是“低碳数据采取数据计量与认证碳积分转化与积累碳积分应用”的数据化链条。尤其是在碳积分转化方面,中信“碳账户”的碳积分机制已经实现了与广东省碳积分、支付宝碳积分、绿色出行碳积分的数据标准互认,有助于日后实现个人碳积分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转化与累积。(见图 2)。2.3 企业(不含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碳普惠制该类型由国内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型的企业主导建设,既包含电力、交通等传统企业,也包含了从事新兴互联网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此类常基于平台,运营相对成熟,覆盖范围广,易被复制。2.3.1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低碳e点”“低碳 e点”由国家电投与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建设,通过收集集团员工低碳行为数据并建立员工碳账户,经过结合国家电投实际需求的碳减排核算模型量化,最终以碳积分存入碳账户。碳积分可用于参与集团内部“低碳达人”评选和“电能 e 购”电商福利平台的使用(见图 3)。2.3.2 蚂蚁森林在由企业与商家搭建的低碳场景下,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经记录量化后形成绿色能量,用以与公益组织合作委托相关部门线下种树,所以蚂蚁森林是一种典型的公益激励模式。截至 2022 年 8月,蚂蚁森林已经接入绿色出行,减用纸塑等50 多个低碳场景。2.3.3 阿里巴巴“88碳账户”“88 碳账户”是国内首个预计将覆盖 10 亿人的多场景消费者碳账户体系。“88 碳账户”模式仍然是碳积分兑换权益的商业激励模式,但其亮点在于“1+N”母子账户的呈现形图 2 中信“碳账户”的框架图 3 国家电投“低碳 e 点”的框架机制32式,可以汇集饿了么、菜鸟裹裹、天猫、闲鱼等多平台的减碳账户数据。3 国内碳普惠制建设的特点与问题、建议3.1 国内碳普惠制建设的特点根据国内碳普惠制的实践情况,概括其特点如下:一是以积分兑换权益为主要激励方式;二是对象主要是个人,并以 ER 型个人碳账户为主要呈现形式;三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并且建立在一定的方法学体系上。3.2 国内碳普惠制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建议3.2.1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不够,用户粘性不强除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类型,大部分碳普惠制都存在公众参与度不够,感知度低的问题。因此建议加大知识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并参照互联网企业平台做法,增强平台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平衡好平台的商业性与公益性。3.2.2 量化方法学覆盖性有待完善,应用场景有待开发目前国内只有适用于局部地区的省级或市级碳普惠方法学,且部分平台的低碳行为覆盖面小,应用场景不足。建议首先要制定清晰全面动态的低碳行为清单,基于清单系统地组织碳普惠方法学的开发与完善,注意相同领域方法学的相容性与统一性关系。3.2.3 低碳行为数据获取困难,个人隐私缺乏保护公众的低碳行为数据涉及出行,消费等诸多方面,数据量庞大、分散且触及隐私,导致个人低碳行为数据获取困难。因此建议既要加强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前瞻性技术与碳足迹追踪与碳数据核算的融合发展,又要通过立法或政策手段明确界定碳普惠平台的行为边界,完善公众低碳行为数据共享规则,保护隐私。3.2.4 与碳交易市场连接不够,激励机制有待优化国内除广东和成都外,其他地区尚只有“积分换权益”的激励机制,将影响平台的持续性。因此建议更多平台借鉴学习健全与碳市场的连接机制,围绕商品、政策、交易、金融等多方面优化激励机制,可重点发挥数字人民币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的特性,但要把握奖励尺度,避免过度商业化。3.2.5 部分实践主体单一,区域间多主体协同机制有待探索部分单一主体的碳普惠制给政府财政或企业运营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压力,缺乏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且与平台联动不足,在不同平台间的数据转化与认定不便,增加了公众参与碳普惠的成本。倡导建立一种政府引导与监管、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多主体协同碳普惠机制来推动“全民降碳”的实现。4 结语2022 年多地碳普惠试点与实践已小有成果,但为推进全民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新型的环境治理体系下更需要形成政府引导与监管、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协同碳普惠机制。未来全国各地区不仅要搭建好自己的碳普惠平台,同时更要推进建设更加完善的碳普惠共同机制,助力我国“双碳”目标顺利实现,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释:在中国碳中和 50人论坛的 个人碳账户研究设计报告中,根据追踪数据的方式不同,一类是基于个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原理,每个人既定碳配额下开展碳减排行动,定义为EA(Emission Allowance,排放配额)型个人碳账本;另一类则是收集用户日常低碳行为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量化核算为碳减排量,通过商家权益、政府补贴、公益等方式激励个人的碳减排,最终从消费端引导社会低碳发展,定义为ER(Emission Reduction,减排)型个人碳账户。参考文献1 刘海燕,郑爽.广东省碳普惠机制实施进展研究 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No.891(8):23-25.2 曾红鹰,陶岚,王菁菁.建立数字化碳普惠机制,推动生活方式绿色革命 J.环境经济,2021306(18):57-63.3 张艳梅,罗雯,陆莉君.基于“共同富裕示范区”视角的浙江省“碳普惠”机制建设 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1,14(10):13-16.4 刘航.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5):86-94,112.5 邱巨龙,陈仁坦,陈霞.江苏省碳普惠机制路径研究 J.低碳世界,2020,10(11):6-7,10.6 潘晓滨,都博洋.“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普惠公众参与之法律问题分析 J.环境保护,2021,49(Z2):69-73.7 应兆祥.区域绿色金融改革探索浙江衢州的实践 J.中国金融,2021,(8):94-95.8亢远飞.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J.节能与环保,2022,(3):74-75.9 刘国辉,陈芳.碳普惠制国内外实践与探索 J.金融纵横,2022,(5):59-65.10 高尚.“双碳”视角下我国居民碳普惠:内涵、框架体系与政策建议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37-42.作者简介周韦(2002-),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环境经济。王鹏(2001-),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