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侧向
EDLT71XA
曲线
双轨
问题
故障
排查
方法
欧阳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31.06双侧向 EDLT71XA 曲线双轨问题的故障排查方法欧阳胜唐联级(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广东 深圳518000)!【摘要】双 侧 向测 井是碳 酸 盐极 其 重要 的一种 测 井 方 法。在 划分 裂 缝储 集 层段、研究裂缝 产状 和计 算 饱和 度 方 面都 非常 有用。但是,在 双侧 向 资料中,经 常会见 到一 种 上 百 米的 深、浅双 侧 向正 差异(深 侧 向 值大 于浅侧 向值),且 两 条曲 线 呈现 较规 则 的 平行 状态,即 通常所 谓的“双轨”现象。本 文 通 过对 双侧 向 测井 仪 器的 原理,仪 器串 的信号 连 接通 路,深、浅 地 层 电阻 率 测 量 值RD、RS等 数 据 现 象 的 回 放 及 模拟 分 析,得 出了 一种 双 轨现象的 故障排 查 思 路 和结 论,彻 底解 决 了 仪器 串 本身 故 障 问 题。为 长 期 困 扰 的 双 侧 向 双 轨 现象 提 供 了 根 本解 决 方法,大幅 度 避免 双轨 现 象的 发 生,提 升了 双 侧 向 测井 质 量。【关键词】双 侧 向测 井;双轨;RD RS故障 排 查思 路;结论!0引言在测井作业中,EDLT71XA 双侧向仪器是一种聚焦型双侧向仪器,用于测量地层电阻率,研究地层径向电阻率变化。近年来,大井眼、高矿化度钻井越来越多,在大井眼、盐水泥浆情况下,测井受井眼影响大,效果不好。最常见的情况是浅侧向在大井眼、偏心等因素影响下在非渗透层不能正确反映地层真实电阻率发化,从而使得仪器测得的曲线产生双轨现象。本文搜集了中国海上多次测井双轨现象,分析对比原始数据,实验室分析模拟,下井验证,得出了双轨现象的故障排查思路和结论,仪器测量关键参数和质量的控制方法,大幅度避免了正常双侧向双轨现象的发生,提升了双侧向测井质量。1实际双轨现象趋势1.1双侧向曲线出现双轨的井次:CNOOC-1,CNOOC-2,CNOOC-3,CNOOC-4故障现象如下表 1。1.2RD,RS曲线双轨基本趋势异常与正常曲线相比:RS 基本不变;RD 偏大。(1)CNOOC-2 井,12.25in 井眼,砂泥岩地层,双侧向双轨,如下图。两趟测井的 RS(蓝色曲线)相同。RD 套管内不归零,RD 偏大,RS 不变。(2)CNOOC-4 井第一趟双轨,更换了整个仪器串重测,曲线响应很好。两趟测井的 RD,RS 趋势:RS 基本不变,RD 异常偏高,曲线如下:2双轨原因分析如上实际测井曲线分析可以看到:曲线双轨总的趋势是异常时,ED 增大,ID 减小,RD 增大;ES,IS 均增大,RS 基本不变。作 者简 介:欧 阳 胜,本 科,学 士学位,研 究 方向 为 国内 外 石油 测 井 仪器 的维 修和 推 广 应用。新技术应用021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表1双轨故障现象统计序号井名作业时间仪器型号设备编号故障简述1CNOOC-12020/5/24EDLT71EAEDLT71MA21102142120189套鞋时发现双侧向双轨,RD 套管内不归零,上提更换双侧向电子线路和电极2CNOOC-22020/5/28EDLT71EAEDLT71MA2811142120183大满贯仪器出套鞋时,双侧向仪器双轨故障;起出更换双侧向仪器,更换了 ESAT 及以下仪器,补测效果不太明显3CNOOC-32020/5/30EDLT71EAEDLT71MA21201622120182仪器下放到井底上测过程中出现双轨,RD 较正常曲线比偏大。上测至 1300 米左右时曲线恢复正常,主曲线测完后未起出直接下放到底补测双侧向,补测效果不太明显4CNOOC-42020/10/26EDLT71EAEDLT71MA2811012120187大满贯,测量井段(498.50m-1877.10m),大满贯仪器下放至井底上测时发现双侧向双轨,来回切换档位等措施现象一样;更换了仪器串内所有仪器,补测效果很好图1CNOOC-2井双侧向曲线图图2CNOOC-4井双侧向曲线图2.1结合双轨分析RD、RS与ED、ID、ES、IS的变化规律2.1.1RS 基本不变的原因由于正常曲线与异常曲线在同一地层处的电阻是不变的,异常曲线是测量的视电阻率产生了误差。ES 是采集的 1#电极与电缆外皮 10#之间的电位差;IS 是基于 2ED 浅屏流信号产生。测井中,所有双轨曲线都出现了 ED 增加,ES、IS 增加;现场测井曲线对比,双轨时 RS 与正常曲线的 RS 是相同的,即 RS 测量是正确的,所以 ES 的增加是因 IS 增加引起,证明了 ES 的测量回路没问题。2.1.2RD 偏高的原因ED 是采集的 1#电极与地面的大地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ID 是基于(10V-2*V2DD)深屏流信号产生的主流采样。ED 的测量误差来源于 1#电极电位和大地零电位,由于 ES 测量正常,则可以排除 1#电极电位的误差问题,基本锁定在 ED 测量电路的大地零电位是否准确。所以 RD 偏高的问题基本就锁定在 ED 的 DLL Remote 回路异常这个故障点上。新技术应用022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2RD升高的根本原因2.2.1探索 Disconnect 下 ED 引起 ID 变化试验发现 Disconnect 后,虽然 ED 在变化,RD 也在变化,但 ID 没变,如下表。所以证明了在 Disconnect 下,先影响了 ED,再通过 V2DD 反馈影响了 ID,即 ED 变化在先!下表是马笼头 10#芯串 1.2,接外部测试盒,在各档得到 Connect/Disconnect 下的测量值:表2各档在Connect/Disconnect下的测量值2.2.2测试 DLL Remote 在 Disconnect 时使 RD 升高的条件在实验室加电极测试盒看外部值,在各种 DLL Remote 的 Disconnect 测试中,发现了以下现象:一般情况下在 x0.2,x1 档 RD 偏高,在 x10 及以上档 RD 反倒降低。Disconnect 时,RD 偏高还是偏低与马笼头到遥传通讯短节 ERTT 这段 10#的导通电阻有密切关系。表3马笼头10#芯串接电阻对测量的影响表4改变马笼头10#芯导通电阻对RD,RS的影响当马笼头到 ERTT 这段 10#的导通电阻在 0.53 时,都可以出现 x10 及以下档的 RD 升高,这与双侧向双轨多发生在 10m 以下地层的情况相吻合;该现象可在不同侧向仪器上重复出现。新技术应用023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2.3科索-1试验井模拟测试验证在科索-1 井测试 DLL Remote 在 Disconnect 下的 RD,RS 变化,在套管里发现 DLL Remote 在 Connect 时RD=0.23m,RS=0.22m,而在 Disconnect 时 RD 升高为 1.40m,RS 不变,出现 RD 不归零现象,这与实验室测试现象一致,也与现场测井曲线双轨故障很相似。由于侧向双轨都发生在几欧姆的低阻地层,而科索-1 井套管的低电阻环境可以模拟低阻地层。3故障原因定位综合以上分析及测试,可以初步判定引起双侧向曲线双轨的原因:DLL Remote 没连通,同时马笼头到ERTT 这段 10#的导通电阻偏大。仪器串的 DLL Remote 和 10#这两个通路的导通都与双轨故障相关。尤其是 DLL Remote 通路导通最关键,只要 DLL Remote 是导通的,10#有接触电阻也影响不大,如上表 4。4解决措施保证 DLL Remote 直通。方案:将 ERTT 里的骨架上的 K1 和 A/D&CONTROLLER 板的 U17 DLL Remote路线连通。图3K1的7,4脚焊接连通;3,8脚焊接连通图4U17拔去,焊接短路引脚socket的1,165结语通过对双侧向测井仪器的原理,仪器串的信号连接通路,深、浅地层电阻率测量值 RD、RS 等数据现象的回放及模拟分析,得出了双轨现象的故障排查思路和结论。(1)通过故障曲线的原始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双侧向曲线双轨是 RD 偏高引起,RS 基本不变。(2)RD 偏高是由于双侧向的测量回路 10#,DLL Remote 异常引起。(3)测试 ERTT 内 K1,U17 对 DLL Remote 回路对 ED 测量的影响;证实双轨原因为 DLL Remote 没连通,同时马笼头到 ERTT 这段 10#的导通电阻偏大。(4)通过修改 ERTT 里骨架上的 K1 和 A/D&CONTROLLER 板的 U17 DLL Remote 通路旁路,使得 DLLRemote 直通,避免双轨现象发生。!【参考文献】1柯式镇,冯启宁,袁秀荷.裂缝地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物理模拟研究J.测井技术,2003(5).2张庚骥.电法测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3谢树棋,包德州.电阻率测井中电极系系数与“双轨”现象的探讨D.地球物理测井,1991.新技术应用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