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川成都
积极探索
破解
应急
避难
场所
分布
均衡
难题
赵树平
22四川成都:积极探索破解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不均衡难题赵树平 齐 浪王美方肖 仁赵树平 齐 浪王美方肖 仁为推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成都市结合各区(市)县实际,以风险普查为契机整合多行业部门基础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能,并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为接下来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构建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提升城市韧性提供有效方案。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安全基础设施,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推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 2424 万平方米,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 1.63平方米。随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凸显。为了破解难题,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在成都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普查办”)的指导下,按照整合多部门数据、综合建模评估、分析提出布局建议的工作方案,探索性开展市域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估工作。成都市温江区拟建光华公园类应急避难场所 齐 浪/图独家策划科学化布局 信息化管理 高效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32 月上/2023/中国减灾以风险普查为契机,整合多行业部门基础数据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按照国家、省部署安排,市普查办与市级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市级协调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成都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经准备、调查、评估与区划等阶段工作的持续开展,各行业部门已形成一系列普查数据及成果,并将各领域普查数据及成果横向汇交至市普查办。在市普查办支持下,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以成都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方案为引领,积极探索风险普查数据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收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等单灾种数据,同时筛选、整合历史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估奠定数据基础。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能成都市利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一是针对成都市主要道路数据构建不同宽度缓冲区,根据主要道路缓冲区内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评价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可达性。二是通过应急避难场所与其他空间数据叠加分析,根据应急避难场所服务面积比与重叠率评价应急避难场所空间格局合理性。三是根据各区(市)县 19782020 年遭受洪涝、干旱、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灾害的年度占比分布与现有应急避难所类型占比分布,计算两者的相关性。四是根据各单灾种灾害数据,考虑各灾种影响因素,分别构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等单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同时考虑西南山区的特点,以地形、气候、土地利用类型等为地理环境背景确定最适宜的评估尺度,基于最适宜的窗口开展多灾种的赋权,得到局部化的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估结果,通过建立单灾种、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形成单灾种、多灾种风险评估图,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选址提供指导,保证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根据以上分析评估,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资源总体交通区位相对较好,78%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分布在主要道路 300 米缓冲区内;成都市一圈层、二圈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面积比和重叠率均较高,三圈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面积比和重叠率较低;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类型与历史灾害种类相关性较高,应急避难场所类型较为合理。因此,仅从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来看,一、二圈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面积基本达到全覆盖,且重叠率较高。但成都市各区域人口数量与辖区面积差异较大,一圈层人口集中,辖区面积较小,二、三圈层人口数量偏低,辖区面积较大,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利用人口分布数据计算,结果显示,一圈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整体偏低,二、三圈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整体较高,但个别三圈层区(市)县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偏低。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建议根据当前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各区域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需求,同时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后期规划要求,将成都市各区(市)县分为加强建设区、更新改造区、补充建设区 3 个策略分区,根据各分区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建设。加强建设区包括三圈层个别区(市)县,其特点为土地面积大,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低,应加强配置应急避难场所数量。更新改造区包括一圈层各区(市)县,其特点为人口密集,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偏低,土地可利用面积较小;应对现有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更新改造,适量新建一部分应急避难场所。补充建设区区域面积较大,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满足需求,可根据后期需求进行补充建设。下一步,成都市将以本次评估成果为指导,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并通过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形成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韧性。(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