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特
历史小说
中的
共同体
想象
滑彦立
第6 3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6 3 N o.22 0 2 3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2 0 2 3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的共同体想象滑彦立,栾丽梅(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 0 0 8 7 2;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基础课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9 1)摘 要:司各特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风轻云淡地书写着宏大的历史叙事,描绘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风起云涌的历史现状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争斗与认同,成就了大不列颠近三十部经典历史小说。在波澜壮阔的王位争夺、复辟争斗、宗教迫害之下,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通过分析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王室权贵、骑士军人、底层平民三组人物群像,挖掘司各特对于大不列颠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度思考与书写,呈现他对于塑造团结、民主、平等、包容的大不列颠共同体国家建构观的宏愿。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建构;司各特;共同体想象中图分类号:I 1 0 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5 2 4 2(2 0 2 3)0 2-0 0 9 4-0 6收稿日期:2 0 2 20 83 0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 1 X NH 1 5 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滑彦立(1 9 8 1-),女,河北邢台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栾丽梅(1 9 8 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基础课教学部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引 言苏格兰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W a l t e r S c o t t,1 7 7 1-1 8 3 2)是一位多产作家,作为欧洲历史小说的首创者,他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启发,同时受到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英法战争等社会活动的影响,从而浓墨重彩地勾勒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苏格兰、英格兰、法国等欧洲诸国的宏大历史画卷,在欧洲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通过富于民族性特色的细节描写达到重塑民族文化记忆的目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建构观,其近三十部经典历史小说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V i s s a r i o n B e l i n s k y,1 8 1 11 8 4 8)曾说:“就其小说的艺术造诣而论,司各特不愧为古今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历史为媒介,使艺术和生活的统一达到完善的境地,在这一点上,司各特是莎士比亚第二,是一个伟大小说流派的首领”1 8世纪后半叶,司各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苏格兰贵族家庭。这一历史阶段是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同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崛起,英法这一宿敌再次进入了各个领域的争霸中。大不列颠文化认同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司各特擅长制造中世纪主义风格,他的历史小说从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多个维度呈现了反抗势力和中心势力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苏格兰民族融入统一的大不列颠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不列颠共同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1 7 4 5年詹姆斯党人叛乱之后,大不列颠对于苏格兰高地的认知由贫穷落后的叛国者转化为尚武的爱国战士。1 7 9 7年,英国政府允许苏格兰建立民兵组织,苏格兰在英国的49满涛译:别林斯基文集 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6 3年,第1 0 6页。G E R A L D N EWMAN,T h e R i s e o f E n g l i s h N a t i o n a l i s m:A 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y,1 7 4 0-1 8 3 0,L o n d o n:W e i d e n f e l d a n d N i c o l-s o n,1 2 4(1 9 8 7).DOI:10.15991/ki.411028.2023.02.003地位呈现上升态势。司各特创作的巅峰年代是1 9世纪初期,在此之前的英国对法战争期间,不列颠内部的爱国情绪高涨;之后的苏格兰陆军部队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得大不列颠本土士兵使用苏格兰花格布服饰作为制服,以示对苏格兰民族的全面认可,这一变化对于苏格兰和英格兰建立与法国抗争的共同体意义非凡。司各特用他的文学和政治背景极力促成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和解,1 8 2 2年,英王乔治四世身穿富有苏格兰高地特色的长裙和方格呢披肩,庄严肃穆地走向爱丁堡城,并在议会大厅向苏格兰氏族酋长举杯致意,这一切都离不开有着大不列颠共同体情怀的司各特持续的努力。“共同体”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的词源为拉丁文c o mm u n i s,意思是“普遍、共同”等,1 4-1 8世纪其词义曾发生多次演变。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 e r d i n a n d T n n i e s,1 8 5 51 9 3 6)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在2 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 a y m o n d H e n r y W i l l i a m s,1 9 2 1-1 9 8 8)看来,“共同体”是充满感情、具有说服力的词汇,用来描述现存的关系等。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 a c q u e s D e r r i d a,1 9 3 0-2 0 0 4)则认为,源于血缘的同胞之爱对民族共同体的亲近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 r i c H o b s b a wm,1 9 1 7-2 0 1 2)和德里达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德里达的共同体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而霍布斯鲍姆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对血缘关系的想象之上的民族。近代以来,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 a r-t i n H e i d e g g e r)、意大利哲学家乔治 阿甘本(G i o r-g i a A g a m b e n)、法国思想家莫里斯布朗肖(M a u-r i c e B l a n c o t)、美国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 e n e d i c t A n d e r s o n)、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J.H i l l i s M i l l e r)等人都对共同体进行了多维度深入的研究。在国内,殷企平在他的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中对共同体的理论和概念、分类进行了梳理。事实上,英国现代小说从一开始就带有共同体冲动,司各特历史小说也毫不例外。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司各特历史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在英国乃至欧洲成了瞩目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在苏格兰民族性研究、历史小说平行研究、对1 9世纪欧洲作家的影响研究、叙事技巧研究、如画美学、女性主义研究、风景研究、法律伦理研究等文学的角度,而从“共同体”这一政治视角进行切入尚是一个空白区域。司各特对于血缘、地缘、精神共同体的想象与书写在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包括他历史小说中对苏格兰身份认同的重塑、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反抗与和解、诺曼民族与撒克逊民族、犹太民族等民族的融合与流散等。在司各特多部历史小说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联姻,强势民族与弱势民族建构了统一的共同体。同时,通过将王室、骑士、平民三个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建构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体,上演着边缘力量与中心势力的融合与和解,动态地传达着司各特尊重各民族的独立性,倡导团结、民主、平等、包容的大不列颠共同体的想象,为不同阶级的共同体书写提供了范式图景。一、维护无可撼动的王室权威司各特虽出身于苏格兰贵族,但是他的中后期作品涉及整个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尤其是站在对王室的书写这一特殊视角,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室未来的警醒和对王室权威的敬意。在真实生活中,司各特更是与英国王室荣辱与共,对大不列颠帝国满怀自信与自豪。就像莎士比亚 亨利五世 中国王的宝剑、御仗和皇冠代表王室的威严一样,他在 艾凡赫 修墓老人 爱丁堡监狱 昆廷达沃德 四部经典历史小说中使用大量笔墨塑造的虔诚正义、英勇无畏的大不列颠理想君主形象,与亨利五世一样深得民心,从而表达了他支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反对割据势力的态度。在大不列颠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王位斗争中,他擅长描绘理想中的君王形象,在若干历史小说中塑造了若干风格迥异的君王主人公,但 并 未 将 他 们 神 明 化。普 希 金(1 7 9 9-1 8 3 7)曾评判司各特对帝王和英雄没有那种农奴式的偏爱。他们不像农奴那样,一味模仿庄严气派和高贵气质。尽管司各特对王室一片忠心,并且在59之后又从c o mm u n i s演变为古法文c o m u n e t 和拉丁文c o mm u-n i t a t e m,到了1 4世纪c o mm u n i t y这一英文单词正式出现,在1 4-1 7世纪的时候表示平民百姓、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政府,而在1 8世纪则代表一个地区的人民。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年。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年,第7 9-8 1页。孙红卫:民 族,北 京: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2 0 1 9年,第1 4 4-1 4 5页。殷企平:英国文学中的会话与共同体形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 0 1 6年第1期。T RUMP E N E R,KA T I E,B a r d i c N a t i o n a l i s m:T h e R o m a n t i c N o v e l a n d t h e B r i t i s h E m p i r e,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3(1 9 9 7).罗果夫:普希金选集 第6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7 6年,第2 6 9-2 7 0页。他拜访伦敦期间表现出了与王室的友好关系,但他始终是一个纯粹的苏格兰人,苏格兰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他的小说中展露无遗。他曾在 威弗莱 的序言中写道,他是模仿埃治渥斯女士为爱尔兰民族创作那样为苏格兰民族而创作小说的。但是在序言的结尾他写道:“当今国王最贤明,逞强霸道不值分文,蹦跳太过要摔跤,前车之鉴真不少,还是心平气和过个太平日子岂不好。”这既是对乔治四世的颂扬与诫勉,更是他温和的人道主义民族观的展现。在欧洲,关于帝王治国才能和道德品性的讨论历史久远,不乏独到见解,而王室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也难以阻止手足和派系之间的斗争。司各特最为著名的历史小说 艾凡赫 中各种民族、阶级矛盾冲突凸显,司各特对理查一世的形象和历史进行了改编,虚构了传奇式英雄人物,塑造了一位勤政拥民的贤明君主,大不列颠王室勇敢、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信 奉基督教、保 护女性弱者 等形象深入 人心,而历史上的理查一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与小说中的形象迥异,司各特的此番操作的创作意图是增加历史的焦灼感,他对于乔治四世统治的社会现状的反思与警示,以及对王室的未来抱有积极幻想的展现,具有浓厚的政治寓意和极强的震慑力。在铲除叛党方面,司各特有意夸大了理查一世的英勇,勾勒了君王的威严,这一点对于增强共同体凝聚力、维护君王尊严和安定民心大有裨益。而对于卑鄙狡诈、谋求篡位的约翰王则设置了众叛亲离的结局,暗示了制造互相倾轧局面的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必将遭到历史的审判,奸佞小人的结局昭然若揭。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约翰王 情节和主题互文,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政治倾向,凸显了他的历史小说鲜明的时代意识。司各特在他的历史小说中多次呈现了在面对尖锐冲突时王室的无力感和求生欲,体现了他对于王室成员一系列遭遇的同情,并传达了他对于王室成员内在厚重品质的认同。玛丽斯图亚特(1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