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向驯化: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与身份型塑_张先清.pdf
下载文档

ID:2738345

大小:2.15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向 驯化 宁夏 中宁 枸杞 生产 叙事 身份 张先清
双向驯化: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与身份型塑张先清,孔德银(厦门大学 社会与人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人类成功驯化植物通常被认为是农业的发端,但驯化实际上是双向的过程,人类在驯化植物的同时,也在接受植物的驯化。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将驯化置于文化范畴,通过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呈现枸杞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生产者即茨农与枸杞的双向驯化关系。茨农对枸杞的驯化体现在他们通过生产实践改变了枸杞的生长环境和表面性状,使其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的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得到彰显。与此同时,在枸杞生产实践中,与枸杞有关的生产技艺、文化遗产、社会文化型塑了茨农的文化身份,枸杞与茨农的纠缠关系也规训着茨农的生活。关键词:驯化;枸杞;生产叙事;身份型塑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2-0075-08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2.009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女性经济能人社会作用调查研究”(18BMZ113)作者简介:张先清(1969),男,福建永安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孔德银(1981),男,山东济宁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引用格式:张先清,孔德银.双向驯化: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与身份型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驯化(domestication)是把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spices)转变成“家养”品种(breedvariety)的过程1。埃里奇 伊萨克指出:“驯化是人类对环境曾经做出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干预。”2(1)通过驯化,原本野生的动植物为人类所控制,不再“桀骜不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农学家都从不同领域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定义,比如大卫 林多斯探讨农业起源时“将植物形态变化的确认,作为是否实现人工驯化最重要的指标。驯化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实现了植物生存与人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最成功的驯化植物在野外是无法独立生存的”3(140)。“驯化意味着基因或显性选择(phenotypic selection)导致了形态改变,并且植物的生存对人类的依赖性更强。”4(446)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到,“驯化后的植物在生物形态上,生存境遇和繁殖方式上与野生的植物都具有很大的差距”5(86),这是学者们的普遍共识。近年来,人类学界涌现出“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的新思潮,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如何与其他物种相处6。在此背景下,多物种民族志(multispecies ethnography)逐渐兴起,如罗安清所著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伊丽莎白 利恩所著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以及拉内 韦尔斯莱夫所著 灵魂猎人:西伯利亚尤卡吉尔人的狩猎、万物有灵论与人观 等。在这些人类学作品中,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之物都成为人类学多物种民族志的书写对象。在多物种民族志的视域中,人不再是万物之主,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一个生活的世界。若以“去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审视驯化,则可以发现驯化实际上是双向的过程,人类在驯化植物的同时,也在接受植物的身份型塑。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将“驯化”置于文化范畴,通过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075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叙事,呈现枸杞生产实践过程中茨农与枸杞的双向驯化关系,探究人与植物的“互视与共存”。一、生存环境与性状表征:人对枸杞的驯化实践在全球史兴起的当下,农业起源问题是考古学和人类学关心的重要议题。植物的驯化对农业发展、食物供给、人口增长、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是人类农业文明以及后来工业文明发展的原动力7。时至今日,对植物的改良、栽培和传播仍然是农业生产与人类粮食供给的基础。如果我们以人类活动为出发点理解农业的发生,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对植物生命周期的干预则构成了农业领域最重要的两对关系。在漫长的农业史中,人类经历了采集和栽培两个阶段,栽培的植物有可能是经过驯化的,也可能是未经驯化的。枸杞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在中国已有4 000多年的利用历史,其发展历程充分反映出驯化中植物与人关系的历史脉络。枸杞及其相关农事实践活动,很早就进入古人的书写。山海经 西山经曰:“崇吾之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8(36)诗经 小雅 杕杜 曰:“陟彼北山,言采其杞。”9(211)诗经 小雅 采芑 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9(225)杨宽 古史新探 一书中分析,“新田”为开垦第二年可以种植作物的田地10(1115)。“采芑”于“新田”,说明西周时期最初采集枸杞而食,其后将栽培种植枸杞作为一种耕作制度。植物从野生转变为人工栽培的过程,是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要素的不断优化,其目的就是满足人自身对食物的需要。驯化过程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持续进行,千百年来,茨农先民们一直在探寻能获得更多果实的适宜种植之地。中宁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面积4 226.5km2,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中宁县四面环山,黄河及清水河流经县境,形成大面积淤积和洪积平原,此处土地深厚肥沃,富含30多种枸杞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非常适宜枸杞种植11(1)。宋代沈括在 梦溪笔谈 中记载:“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12(181)此处“陕西极边”即为现今中宁县附近。元代鲁明善的 农桑衣食撮要 明确记载了枸杞的种植方法,同时提及春季的枸杞叶、芽皆“可作菜食”13(28),由此可以推断,元代已开始系统地种植枸杞了。现今枸杞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宁县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枸杞的种植起源地及核心产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驯化的目的也开始由满足生存需要转向积累财富,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与粮食作物逐渐区别开来,成为经济作物。对于经济作物而言,产量是财富积累的基础,提高产量成为经济作物驯化的首要目的。通常来讲,人类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越高,对环境改造的程度就越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在漫长的枸杞驯化历史中,茨农们竭力创造适宜枸杞的生长环境,因此现今枸杞对种植环境方面有着苛刻的要求,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宁枸杞种植技术”传承人张WZ介绍:“枸杞的种植必须要精通土质、气候、节气方面的知识,然后要根据每年的节气安排农事。上半年天寒,十一月下雨,这些都对枸杞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学好这些,他家的枸杞长得就不好”。作为新生代茨农,张WZ之子张CY则对现在的枸杞种植环境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农产品的普遍问题,就是追求高产,追求规模。现在的气候、水源等条件变了,大环境也在变,这些是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所不能左右的,涉及方方面面”。从张CY的话语中可以了解到,茨农对于现今枸杞的生长环境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环境作为在宁夏中宁县,当地人习惯称枸杞树为茨,栽种枸杞的农田称为茨园,枸杞子称为茨果,枸杞枝、叶、根称为茨条、茨叶、茨根等,从事枸杞生产的农民则称为茨农。被访人:张WZ;访谈时间:2022年2月27日;访谈地点:中宁县舟塔乡。出于田野伦理要求,文中人名使用化名,下同。被访人:张CY;访谈时间:2022年2月1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076其生产实践的空间,其所能改变的仅仅是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微环境”,而在更广阔层面上的变化,他们却无能为力。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枸杞产业化生产之势已不可阻挡,近年来,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中宁县枸杞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14个,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4万亩,GAP认证3.86万亩14。中宁县枸杞的种植范围已逐渐由核心区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因此,从共时角度看,伴随枸杞的广泛种植,茨农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对枸杞进行驯化的生产实践空间也在不断扩展。从历时性角度看,宁夏中宁枸杞在茨农的驯化中经历了野生采摘、园艺栽培、规模化种植三个阶段。枸杞作为野生植物,受人类需求的影响,从最初的野生采摘到后来的人工栽培,再到经培育后的推广种植,其自身的生长环境已有别于原始生存环境,种植范围也有了较大改变。在农业考古领域,植物表型性状变化是定义驯化物种的重要指标。史密斯通过回溯前工业社会小规模人群生态位建设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过程指出,人类在驯化早期往往会模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境与生长过程,植物在驯化初期并无明显的性状变化15(836),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目标物种的干预方式更加多样,干预强度也逐渐加强,进而改变了自然选择的压力,植物的一些在自然状态下无法保留或者遗传给后代的性状在人类的干预下逐渐增殖并显现。人类对植物的驯化多以自身意愿进行选育,虽然其目的并非全面改变植物性状,但是被驯化的植物在自身性状上会出现许多方面的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依靠叶片进行,其形态特征与植物的生理活动和功能相关。叶片性状的变异与植物整体及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叶片性状是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直接的体现,其差异是辨别植物不同品种的依据。这一特点在枸杞驯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张CY介绍:“1940年前后,祖父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和比较,发现贺家园子贾姓一家枸杞地里有几株枸杞在叶、果、抗病虫害方面都比其他枸杞树优秀。在此基础上,他经过多年的选育淘汰培育出的新品种被称为 大麻叶。后来大面积种植的宁杞1号、宁杞2号以及现今广泛种植的宁杞7号,都是由这种叫 大麻叶的枸杞植株发展而来的。”在枸杞驯化的过程中,植物的性状是筛选的外在标准。目前通过农业科技人员选育种植的品种有20多个,从1973年由“大麻叶”选育出的“宁杞1号”推广种植到2012年叶用枸杞“宁杞9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宁夏中宁枸杞的现代化选育已历经近40年。从现在枸杞的植株看,叶片与野生枸杞有较大差别,植株的高度和枝条性状也出现了变化。在茨农的生产实践中,不同枸杞品种可以通过枝、干、叶、花、果等部位的特征进行区分。这在枸杞品种的命名中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大麻叶枸杞”“小麻叶枸杞”“卷叶枸杞”均是以叶片特征命名的,“白条枸杞”是由枝条的性状特征命名的,“黄果枸杞”“圆果枸杞”则是由果实性状特征命名的16(5660)。这些被驯化的枸杞在枝、叶、果形态上的改变,仅是生物物种在世代生长延续过程中积累的变化,并不是人类驯化的初始目标。因为人驯化枸杞的原始目标是获得更多的枸杞果实,以前是满足摄取食物的需要,现在是满足自己财富积累的愿望,而枝叶等性状的改变,只是植物在接受驯化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或者说是被人塑造的结果。类似枸杞枝叶这种可分辨驯化特征的出现,遵循“人类活动目标物种基因变化目标物种性状改变”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此时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作用生态位理论着眼于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共存。191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逊最先提出,1917年美国生态学家将生态位这一概念描述为“一种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1957 年,哈钦森从立体的角度出发,从抽象空间来描绘生态位,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多维变量,提出生态位是“N维资源空间中的多维超体积”,此概念普遍被现代生态学界接受并不断延展至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访人:张CY;访谈时间:2022年2月13日;访谈地点:银川市兴庆区。077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于环境改变植物基因来改变性状的。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基因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枸杞的干预强度远超以前任何时代。在对枸杞的驯化过程中,茨农依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干预枸杞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这种干预有的是直接作用于枸杞本身,有的则是通过作用于环境影响枸杞的生长,两种方法殊途同归,都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