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背景
课程
专业教育
协同
育人
机制
探究
金越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双高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金越(),女,浙江台州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司法社会工作。双高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金 越(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摘 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专业教育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育人的作用发挥,两者有效协同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厘清育德与育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单门课程思政与整体专业教育三组关系的基础之上,构建理念层层合力、内涵一体相融、内容内生契合、教学如盐入水、评价贯穿生涯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各环节相融共生、环环相扣,从而培养品德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协同效应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中,提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明确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想实现这一建设目标,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系统实现,课程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子系统与主渠道。那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德”靠什么来育、如何来修,则必须处理好总系统与子系统、总途径与分路径的关系,即处理好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实现两者有序同向、动态同行,形成有效协同的育人机制。一、需处理好的三种关系(一)处理好育德与育知的关系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是教育应有的三大任务。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用人需求上对“技”提出更高诉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专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更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倾斜,或多或少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品德塑造这一根本任务,尤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日趋明显。随着思政教育关注的回暖,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教学实践中,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较为浅层、局限、机械,传授方式上呈现生硬、杂乱、叠加的普遍特征,这不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重新审视教育三大任务,三者之间不应孤立区分而应交融互通,坚持立德树人为引领,将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的目标有机统一、内容融通深入、方法载体创新开发。(二)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固化传统思维误区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专业课程教育则做好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与培养,两者各有分工,各自为政。但是高校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机械地分解、孤立的过程,而是系统性工程,各类各门课程设置有其内在科学逻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政教育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实现,更准确地说,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具有思政的教育责任与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正体现了思政教育应当融入各类各门课程教育教学之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两者有着一致的育人目标,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区分是在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的差异,这决定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侧重有所不同,避免出现专业课程过度“思政化”。(三)处理好单门课程思政与整体专业教育的关系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的现象,是零散的、随意的,在思政目标、思政内容上未与专业其他课程、未与专业总体规划做协作谋划,未能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关起门来”做思政的教育方式是有违课程思政初衷的,既不能有效回应专业教育的要求,又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这种错误认知下建设的课程思政不是真正意义上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想发挥其真正作用则必须打破课程思政的“孤岛”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依托于专业教育发展,专业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涵逻辑架构,保证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建设与专业教育之间是相互衔接、相互嵌入的。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架构专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教育对于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追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上,更着重强调过硬的价值引领。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育人的有效协同,是对国家教育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回应,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任务紧密融合的关键路径。通过理念、内涵、内容、教学、评价等环节构建起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品德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实现理念协同。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内生关联认识,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正确认知,从理念上实现协同共生。实现内涵协同。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遵循“专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业教育 专业课程群教育 单门课程教学 具体章节知识点教学”的育人实现路径,形成“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逻辑,在思政内涵上实现上下贯通。实现内容协同。探究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点,梳理专业课程群思政内容的层级、维度、侧重点,建立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主线,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协同。根据思政教学目标,确定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及其所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多元创新教学方法,整体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长期绵延式的积累、润物细无声式的研磨,思政教学无形融入、如盐入水。实现评价协同。根据思想政治素养养成属性,侧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建立短中长期评价机制,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并将评价结果应用至课程思政建设中。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一)理念层层合力:回归教育初心,育人育才同向同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拾教育学习的初心,不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塑造过硬的品德素质,并以优良品德为引领促进知识、技能的提升,确保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那么要实现如上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研讨观摩等形式,在理念上形成三个层次的认识:第一层次,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政课程是通过思政类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这里的课程是指所有非思政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甚至拓展到没有具体课程形态的隐形课程。两者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完整体系。第二层次,厘清课程思政教学中育德与育知的关系。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在原有知识上强行增加思政内容,而是通过梳理课程知识架构,挖掘凝练德育元素,重构德知兼具的课程知识体系。第三层次,厘清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课程思政不是针对个别课程,而是凝练思政教育元素,并把其融入各类课程之中,贯穿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手段和关键方法,使得学生“成才”的同时更“成人”。(二)内涵一体相融:坚持价值引领,一体化育人贯穿过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应当遵循“专业教育 专业课程群思政教育 单门课程思政教学 具体章节知识点教学”的育人实现路径,并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坚持价值引领,层层分解,呼应主线,形成“上行下行”的复合建设路线逻辑。立足专业教育思政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级分解专业课程群直至明确单门课程的思政目标,育人目标至上而下一以贯之,循序升级深化。明确各类各门课程课程标准的思政教学要求,以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根据各类课程性质,梳理遴选课程育人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因课施“政”,让思想政治元素隐性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当依据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细化思政监测指标,着重开展过程性、质性、发展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完善专业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三)内容内生契合:依托课程内容,系统提炼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依托课程知识内容,切勿片面将思政元素脱离课程内容,简单等同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国家大政方针等,随意选择政治认同、家国意识等社会主流价值。这样生硬杂乱的思政内容不仅破坏了课程原本内在逻辑,而且难以真正形成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应当回应本专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行业专家构成的师资团队,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寻找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以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核心课程基层常用法律文书制作为例。基于系统观念和方法,结合课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三条思政教育主线。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密切贴近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是基层法律辅助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和法律文书制作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四)教学如盐入水:秉持以人为本,因课施“政”创新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提应当思考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当代青年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基础,呈现怎样的思想政治学习态度和风格。基于上述的思考,再进一步剖析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覆盖的、能充分体现专业课程特色的育人要素,开放思维,寻找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融合形式。细化来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思政教学目标,确定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及其所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整体教学过程做到无形融入、如盐入水。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思政教育学习效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教育中课程价值渗透与引领作用。根据前期教改探索,教学方法必须依据课程性质进行思政元素与知识内容的有机融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方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再设计、现开发,实现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实践思政元素,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思政元素,在探究问题时寻找思政元素,在讨论问题时发现思政元素,在情境模拟时体验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五)评价贯穿生涯:落实多类多阶段,基于效果反馈教学 年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不仅立足于课程层面,更应放置到专业教育之中,注重考查学生专业学习的整体发展,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应用于专业教育过程。根据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属性,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而非结果,应注重质性而非量化,应注重发展性而非纯阶段性。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及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尝试提出“三入”为目标的短中长期思政评价体系。短期重点考查学生思政元素“入心”情况,突出对思政元素的了解掌握和接受程度,一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考评;中期重点考查学生思政元素“入行”情况,突出学生在实训、实践过程中是否将思政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一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考评;长期重点考察思政元素是否成为学生自觉的职业素养,伴随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一般在学生毕业后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既要关注新时代学生群体的学习特征,又要关注新经济发展下专业教育的社会诉求与时代价值。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