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经济
产业
共聚
影响
效应
乔彬
第4 4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4 N o.1 2 0 2 3年1月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J a n.2 0 2 3 经济学D O I:1 0.1 3 4 3 8/j.c n k i.j d x b.2 0 2 3.0 1.0 0 8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乔 彬,代沛鑫(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2 7)摘 要: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 0 0 82 0 1 9年中国3 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关键词:产业共聚;数字经济;专业化分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G S 2 S L S A R中图分类号:F 0 6 2.9 文章编号:1 0 0 7 4 0 7 4(2 0 2 3)0 1 0 0 6 5 1 3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 0 5 7 4 7 0 1 4 2 0 1 8 0 4 2 0 2 5 3/0 1)作者简介:乔 彬,女,博士,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自身要素成本和政策优势,日渐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基于此形成的外源性产业集群主要是跨国 公司全球分 工网络在地 理空间延伸 的产物1,其产生和发展并不必然是基于当地根植性所产生的网络分工关联的驱动,并且升级速度越快,越有可能削弱当前产业链存在的产业关联机制,从而丧失集群动态提升的长期机会2。与此同时,许多内源性产业集群虽然通过集聚有效降低了分工协作成本,但地理距离约束了集群的组织扩散能力,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同构化严重,存在简单扎堆的“大杂烩”或者产业“孤岛”问题3。可见,无论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产业集群,均暴露出明显的供给碎片化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欧美“去中国化”政策加剧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这对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变革的深入,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空间布局将逐渐摆脱传统地域界限,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连续成片的分布特点,以一体化为代表的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日益流行4,由多产业共聚形成的产业集群综合体逐渐成为中国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共聚异于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收稿日期:2 0 2 2 0 6 1 6 修回日期:2 0 2 2 1 2 1 7进步或放松管制所造成的产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产业边界的现象5;产业集聚是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核心与动力,主要侧重产业总体或者单个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6;而产业共聚不仅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更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强调跨产业、跨空间分布的依赖、联结和互动关系7。因此,产业共聚对于解决中国供应链碎片化问题,实现产业链空间重构,逐步形成圈层化产业空间新格局提供了新思路8。万物互联时代,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要素,从而有效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与运输成本,打破了生产要素流动的时空局限,增加了企业选址自由度,有效缩短了分工“距离”,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深度利用企业不同维度和层次上的协同互补性。集群外部性被不断放大,赋能形成超过空间层面价值链关联的产业共聚。因此,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有效解决中国目前的供给链碎片化问题,推动形成疏密有序、多产业链共生的产业共聚新格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事实上,数字经济究竟如何重塑产业共聚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数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重塑非均衡的经济地理格局。此外,由于业务时滞的存在,地理因素仍发挥着 显 著 作 用9,使 得 产 业 布 局 仍 然 趋 于 集聚1 0。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加强了不同区域经济主体间的联系,这将可能引致单纯借助于数字平台的、与地理区划无关的新的经济地理格局1 1。数字经济通过降低搜寻成本、运输成本与分工协作成本1 2,强化知识跨界溢出效应1 3,提高了交易效率1 4,放大了集聚的外部性作用,推动形成跨产业、跨空间的新分工模式。同时,虚拟经济的跨界经营使得产品链组织形态与空间形态向控制集成化与形体分散化转变1 5,通过网络平台搜寻和发布信息,降低了企业在跨区贸易中的双边匹配及物流等“冰山”运输成本1 61 7,促进产业空间向空间匀质性转变1 8,助力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1 9。可见,数字经济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分散效应两种力量重塑中国产业空间格局3,2 0。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并非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赋能产业共聚,而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平台驱动等方式改变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使得各类主体既在市场机制下分工决策,又在平台规制下与其他主体进行价值联盟创造,其分工战略超越了横向或者纵向价值链的分工边界制约,形成价值网络型分工体系1 8,显然这会改变经济要素空间作用力的均衡机制,引发生产要素空间流动,进而影响产业分工与产业共聚。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在当前我国着力构建双循环格局背景下,能否通过数字经济系统性地重构产业组织,促进产业共聚,构筑本地化生产体系?其内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这既区别于新古典主义分工理论,因为该理论未涉及空间维度上的静态效率增进,也需要考虑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共聚的内在机制与宏观效应。因此,数字经济重塑产业分工与产业共聚的现实需要理论进行诠释,政府制定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政策体系也需要相应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基于此,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创新性地将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纳入其中,推演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制,并使用2 0 0 82 0 1 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可能的贡献体现在: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平台经济入手,分析数字经济通过价值分工体系进而推动产业共聚的理论机制,同时,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识别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中介机制。第二,在技术路线上,将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同时从数字经济的网络关联机制和扩散机制入手,为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提供理论依据。二、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综合K r u g m a n、蔡礼辉等及安同良的理论模型框架,引入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构建2*2*2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为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提供基础的理论框架3,2 12 2。在平台经济背景下,所有企业同等使用平台上的付费数据且数据要素在不同区域内的流动不受限制,故暂未对传统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农业部门及其资本要素做讨论。66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一)数理模型构建假设:经济体由区域A、B两部分构成,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禀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各个区域依托于自身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经济体中存在两个主要的生产部门,即工业部门M和互联网平台部门H,其中,工业部门属不完全竞争类型,互联网平台部门属完全竞争类型;经济体中存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要素L和大数据要素S,在不同区域间大数据要素流动不受限制,而劳动力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工业品由工业部门M生产,存在冰山运输成本,互联网产品由互联网平台部门(以下简称“平台部门”)H生产,不存在区际的交易成本。(二)消费者行为假设区域A与区域B的消费者偏好一致,且消费者对工业品和互联网产品的偏好可以分离,使用C E S函数表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为:U=CMC1-H。(1)其中,CM为工业品消费量,CM=N0cid i1,CH为互联网产品消费量,为购买工业部门产品的支出份额,1-表示购买平台部门产品的支出份额,表示工业品偏好程度(01,1,*。ci表示区域A生产并在区域A内部销售的产品消费量,而ci*则表示由区域A生产并出口到区域B的产品消费量,因此,区域A将*ci*单位工业品运输到区域B,需要区域B将 cj单位工业品运输到区域A。此时工业品产量表示为xi=ci+*c*i。其中,ci=p-i/p1-MY,c*i=(p*i)-/(p*M)1-Y*。p*i表示区域A生产并运输到区域B以后的价格,pi表示区域A生产并在本地消费的价格,其中p*i=pi*。因此,运送到区域B的总价值等于之前的价值,即xi=p-i/p1-MY+(*)1-(p*i)-/(p*M)1-Y*。(3)令A=1-,B=(*)1-(AB)。其中,A表示区域A对B的开放程度,B表示区域B对A的开放程度。代入上式可得xi=p-iYp1-M+Y*B(p*M)1-。(4)对于工业部门,厂商采用边际成本加成定价,则pi=MC/(1-1/)=/(-1)iaM。(5)平台部门价格由市场决定,则76第1期 乔 彬,代沛鑫: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p=MC=aAvA。(6)(四)市场均衡令=(aBM/aAM)1-,其中,aAM为区域A生产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aBM为区域B生产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当1时,区域A较区域B在生产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当1;当区域B产业份额较大,区域A产业份额相对较小,此时区域B相对于区域A集聚,F0,又因1/B=(1/*)1-,1-B0,则Sn/SE0,即当引入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后,区域市场规模与产业份额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平台部门使得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量增加,区际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了跨区域的产业共聚。第二,Sn/B=SE/(1-B)20。在引入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后,当本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时,其他区域的开放度与本区域的产业份额成正相关关系。可见,平台部门使得地区间的开放度提高,依托于平台经济天然的信息共享优势,加强了各产业间及各区域间的协作关系,推动了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共聚。第三,Sn/=(1-SE)/(-A)。当区域A具有比较优势时,-A0,对比较优势求微分,则Sn/0,即当引入互联网平台部门和大数据要素后,区域比较优势与产业份额成正相关关系。综上,区域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平台部门的出现使得数据共享成为可能,有效缩短了上下游产业间技术与知识交流的时空距离,促进分工深化并使内生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和增进2 3。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和平台规制下与其他主体进行分工决策与价值联盟创造,形成价值网络型分工体系,推动产业共聚。因此,可提出假设:H 2:数 字 经 济 通 过 专 业 化 分 工 赋 能 产 业共聚。上述分析的传导机制可用下图(图1)表示:86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图1 数字经济推动专业化分工赋能产业共聚的传导机制三、研究设计(一)空间权重矩阵与参数估计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平台经济下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机制,考虑到产业共聚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故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来考察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陈小勇指出数字经济下,虚拟转型使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弱化了地理范围的空间关联,并且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1 8。因此,借鉴刘华军等学者的研究构造了基于省级层面的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表征研究对象的空间关联度2 4。为分析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对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使用地区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