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图像
视觉
文化
陆扬
图像与视觉文化陆 扬(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提要:亚里士多德以视觉为人类最重要的感官,是因其最便于认知。这也是柏拉图以肉眼所见图像为幻相,唯心中图像即理式才是真实的传统。世纪 年代波德里亚鼓吹拟像理论,认为图像作为符号,是从掩饰某物过渡到今日掩饰一切原为虚空。米歇尔 世纪 年代提出“图像转向”的命题,称它不是更新上述图像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反之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一种后语言学的互动。因其无边泛滥,所以要展开批判。米歇尔还在与迪科维茨卡娅的访谈中,推广一种从艺术史教学出发的更为广泛的“视觉文化转向”,在视觉领域中展现种族、性别差异和一应后现代的自我身份。但视觉的权利过度伸张下来,应警惕视觉自身的退化。关 键 词:柏拉图;图像;波德里亚;米歇尔;视觉文化;迪科维茨卡娅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视觉历来被认为是最高贵的感官。这不是因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看了心里感到高兴,而是因为视觉敏于辨认符号,符号引导我们求知走向理性。唯其如此,视觉以及它的亲密伙伴听觉,被认为可以过滤和净化人类吃喝玩乐的动物性欲望,成就非功利、无目的的纯粹审美经验。但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学界见证的“视觉转向”,作为后现代语境中此起彼伏的听觉转向、文化转向、性别转向、情感转向等等中的一脉,一路演绎过来,恰恰是要去除理性重负,伸张感官本能的权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柏拉图说起,就视觉文化而言,它的核心是形象或者说图像。一、图像与真实在柏拉图理想国卷七开篇著名的洞穴隐喻中,苏格拉底让格劳孔想象假若有囚徒洞穴面壁,将壁上影子当作真实世界。直到有人解开束缚,转身走出洞穴,一阵眼冒金星的痛苦之后,方知洞中影像原是地面上火光投射木偶所致。他又看到天上太阳,那是万物的本因所在。而说到底:这整个一幅图像,必须联系到我们方才所言的情景上来。可见的真实应对接洞穴居所,里面的火光对接太阳的力量。倘若你将一路上行及研究地上的东西,解释为灵魂上行直达知识的王国,你就明了我希望传达的意思了,因为那正是你想听到的。这解释是对是错,固然只有神知道。但我的所见如下:在知识的王国里,善的形式是最后被看到的,而且千辛万苦才能看到。然而一旦人看到了它,必然会得出结论说,那就是一切正确的和美的东西的本因。()“这整个一幅图像”是比喻。即如上文所见,囚徒费尽心力,最后看到的是太阳,那是善的形式或者说理式,它在可见世界里生产了光与光源,在知识世界里提供了真理与理解。在柏拉图看来,这个著名洞喻的全部故事,就是一幅图像()。它跟前面囚徒面壁看到的影像一样,都是理式即真实世界的影子而已。会饮篇也有图像与真实的譬喻。苏格拉底称他要开讲的爱和美的哲学,是受教于曼提尼亚的一位女先知迪奥提玛()。这位神秘的东方女祭师是苏格拉底的同龄人,今天已无从考证她是历史人物呢,还是纯出柏拉图的虚构。无论如何,柏拉图以爱和美的话题为女性专利,不 文学历史 DOI:10.15891/62-1093/c.20221223.001惜安排自己老师来当学生,可以说是破天荒地网开一面,对人类的另一半表达出一份难得的心意。不过迪奥提玛没有依照自己的性别身份来谈感性和图像,反而是重申了理式至高无上的男性话语。她的说辞是,人凡恋爱,对象必从一个美的身体延伸到所有身体,进而上升到心灵、习俗抽象领域。这时他会发现个人的美其实不足道,是以他不会再像一个仆人那样,喜好某个小男孩、某个男人或某种习俗的美,因为仆人原本地位低贱,心胸狭小。相反这个恋爱中人会转向美的大海,凝神屏息来爱智慧,遂次胸中萌生许多光辉灿烂的美的理式和理论,直到最后在所有学问的巅峰之处,领略无所不在、独一无二的美的学问()。这个著名的美的阶级论,很使人怀疑柏拉图是不是谈美一时兴起,将美的学问甚至高架在了哲学之上。但无论如何,这时候视觉所见,是在心而不在肉眼:首先,它永远是其所是,无生也无灭、无盈也无亏。其次,它不是这样就美,那样就丑;也不是一时美,一时丑;亦非因为关系而美、因为地方而美,或者因人而美。它也不会藏在一张脸、一双手,或身体任何部分的后面。它不会呈现为一种观念或一种知识。它不在任何一种东西里面,譬如动物里、天空里、大地,或者任何其他东西里,而是自有永有的形式,所有其他美的事物都是它的分有,它们来来去去、生 生 灭 灭,独 有 它 无 消 无 长,亘 古如斯。据柏拉图言,人一旦由此觉悟,他就不会去追逐黄金、时尚、美人等凡俗世界的形形色色。因为这时候他看到了“真实”(),而不仅仅是“图象”()。亚里士多德明确以视觉为最为高贵的感官。形而上学开篇便说,所有的人都天生渴望求知。所以我们乐于使用自己的感觉,即便感觉有时候并无实用,我们依然乐此不疲。而在所有感觉之中,我们最贵视觉()。但即便如此,视觉所见的形象,不过就是柏拉图不屑一顾的影子而已。形象与真实即形式的关系,在于亚里士多德,其实无异于柏拉图。如他在阐述柏拉图“理式”概念何以并不独立存在时所言:我们证明“形式”存在的方法,无一能够令人信服;因为有些方法并不必然得出这个结论,有些方法则推论出我们认为并不具有“形式的”事物,也有其“形式”。因为根据有些论点,有多少学问,就有多少这些学问里一应事物的“形式”;据此而论,那就有一种属性共通于许多事物,即便是否定,也有其形式;还有人认为,就是消亡了的东西,也有一个思考的对象,故此消亡了的东西亦有其“形式”,因 为 我 们 留 有 这 些 东 西 的 图 象。()这里的“图象”(),不过就是一个幽灵,一个曾经存在的东西的遗象。它同真实并不相干。它只是真实的反映,而不是真实本身。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图象”不足以表征“真实”的思想,在新柏拉图主义中,有更为明晰的阐发。在普罗提诺看来,伟大的灵魂、正义的生活、纯洁的道德,这一切都是美的典范,笼罩在神圣的理性光辉里,唯见于心灵的眼睛。在九章书中他说:只有用灵魂来看的人,才能领略这一种美;见到它之后,他们欢欣鼓舞,顿生敬畏之心,比之其他一切感受都更要躁动不安,因为如今他们在走进“真”的王国。这就是“美”必然会引起的体验,惊喜、迷惑、渴 望、挚 爱 以 及 激 动 得 发 抖 的快感。这样一种见证“真实”之后的狂喜,非一切身体的快感可以比拟。故而不奇怪普罗提诺本人节衣缩食,视富贵名利如粪土,义无反顾一心投身于哲学的钻研。这毋宁说是呼应了柏拉图会饮篇中迪奥提玛的教导:当人逐一苦读各门具体知识下来,最后融会贯通,顿悟无所不在的美的学问,这时候心里的欣喜犹如一个火星飞来,点燃了灵魂中的火焰。因为此时此刻,他面接的不是“图象”,而是“真实”。换了普罗提诺的说法,便是灵魂拥有了没有色彩的道德秩序,散发出一切德性的理性光辉。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一段名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并不是单纯再现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是直达来自“自 甘肃社会科学 年第 期然”本身的“理式”,不仅如此,艺术行为很大一部分都是自身率性而为,它们是美的持有人,可以补足自然的缺陷。故而菲迪亚斯雕刻宙斯,并不模仿感觉世界的模特,而是思量假如宙斯愿意显形于人,必然会是什么模样。宙斯显凡会是什么模样,当然率先见于心而非见于目。艺术通过它所模仿的美好对象的理念或者说理性原则,创造艺术自身的形象,它自身的性质、自身的内容,故而它是更高,也是更为纯粹的美,比外部世界的一切美好都更加完善。这个“艺术自身的形象”,也就是先在于艺术家心灵的理式。二、图像与拟像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在 世纪后半叶的后结构主义时代遭遇严重危机。理念跟逻各斯、上帝这类“终极所指”一样,被认为是空中楼阁。为说明主体如何身处在错综复杂的指意领域之间,拉康分析过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指出索绪尔以语言符号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判定其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仅如此,能指还不能单独界定所指,因为意义是见于能指与能指的差异之中,如此能指环环相衔,构成了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就像项链上的一节,而项链又是其他项链上的一个环节。拉康的项链譬喻被认为正好比能指链的特征,它是封闭的,又是向无限开放的。拉康认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两相结合以为符号的理论,远不足以解释意指活动的复杂性,反之能指和所指永远不可能在绝对的意义上结合一体。对于能指和所指的分裂,拉康早在 年秋在罗马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的发言,即所谓的罗马话语中,就有一个明确判断。罗马话语被认为是新旧精神分析学的分水岭。这篇冗长的宣言时隔三年发表后,先后有过两种英译,分别被易名为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中语言的功能和精神分析中言语和语言的功能及领域。其中拉康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作了许多修正,包括提出能指与所指业已脱节,所指堕入万丈深渊,能指失却根基,只能自由漂浮,变得毫无意义。简言之,“能指与所指作为两种不同秩序的位置,从一开始就被一道抵制意指的屏障阻隔开了”。如是分别作为声音和概念的能指与所指,其关系远非如索绪尔所言,犹如一张纸的两面那样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其间据信是从初始阶段即已出现的那一道裂缝,将使能指与所指事实上无法顺利交通。能指与概念之间的纽带既经切断,它就成了一种“滑动的所指”“漂浮的能指”。能指什么也不表征,它自由了,自由地漂浮。在这个背景下来看,图像作为能指,它同样也成为漂浮的符号,什么也不反映,什么也不表征,它自由了,变身为“拟像”()。是以不奇怪,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拟像理论一度广为流行。波德里亚早年翻译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世纪 年代结识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仰慕后者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年入职巴黎南特尔大学后,又成为列斐伏尔的助手。波德里亚 年出版的仿真与拟像,也许是他流布最广的一部著作。说明什么是拟像,作者首先转述了博尔赫斯的一则掌故,说是某个帝国的制图师们画了一张地图,这地图是如此详尽,以至于到头来丝毫不爽将整个国土覆盖了一遍。可是后来帝国衰败,地图也日渐磨损,最终是毁坏了,只是星星点点沙漠里留下些许痕迹。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美,见证了昔年帝国的荣耀,又像一具尸体那样在腐烂,回归尘土,就像一张年代久远的相片,到最后是跟真实混淆难分了。波德里亚指出,假如将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看作最恰当不过的仿真寓言,那么这寓言就是刚刚好转了一圈,如今一无所是,独留下匪夷所思的作为第二符号序列的拟像的魅力。所谓第二符号序列,也是罗兰巴特的概念。早在 年出版的神话学中,巴特指出,他是采用了索绪尔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的模式,但是在此基础上,他又添加了一个第二层面的指意系统。如能指“狗”指向所指“狗”,即一。但是这个所指层面上狗也就是真实世界里的四足犬类动物,可以在指意系统的第二个层面上,再一次成为能指“狗”:比如它指向恶人和小人。如是第一个指意层面上的所指,是为第二个指意层面上的能指。第一个层面是以言示物,第二个层面则是以物示物。巴特称,正是基于这第二层面的指意系统,神话图像被制造出来,以应消费之需。神话由此即成为他所谓的“第二阶次的符号系统”。作为这第二级次 文学历史 的符号系统,作为这第二序列的符号系统,又意味着什么?波德里亚的说明是:在今天,抽象不复是地图、照片、镜子或概念的抽象。仿真也不复是某一块领土、某一种指涉对象,或某一种物质的仿真。它用模型来生成某种没有本原和现实基础的真实:超真实。领土不复先在于地图,也不比它更要长命。故而通过拟像的过程,是地图先在于领土。地图生成了领土。假如今天我们来重述这个故事,那么就是国土星星点点的痕迹也在地图上慢慢地腐烂了。故而沙漠上遗迹斑斑的是真实,而不是地图,沙漠也不是帝国的沙漠,而是我们自己的沙漠。真实自身的沙漠。波德里亚认为,事实上即使颠倒过来看,博尔赫斯的寓言也是没有用的。也许只有帝国的寓意留存下来。因为当今的仿真者们都是通过这一帝国主义手段,来使一切真实相吻合于它们的仿真模型。然而在仿真与拟像的世界里,这一表征或者说再现的想象,是无可奈何地消失不见了。因为哲学的基础已经改变。已经不复有存在与外观、真实与其概念的镜像。真实可以无限复制,已经无关理性,因为它不再根据某种理想的或否定的场景来度量自身。它什么也不是了,唯独可以操纵而已。真实一旦失去想象,自身便也不复再是真实。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