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分析_卢丽华.pdf
下载文档

ID:2736296

大小:1.1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体位 血压 变化 原发性 形成 情况 相关性 分析 卢丽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 年 2 月 第 13 卷 第 4 期临床研究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卢丽华(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本院确诊的 176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体位性高血压组(n=42)、体位性血压正常组(n=80)和体位性低血压(n=54),分别通过彩超检查所有受试人员的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的绝对值和卧立位舒张压差的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1,P0.05),且两者均和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451,0.487,P0.05)。结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密切相关。【关键词】体位性血压变化;体位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彩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体位改变时,身体会有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体位性的血压变化非常常见,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是高血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2。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能会诱发颈部的动脉粥状硬化,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形成的情况可以反映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的检测指标4。故本研究主要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本院确诊的 176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5;(2)患者年龄在 50-70岁;(3)本研究符合 赫尔辛基宣言 相关伦理准则。排除标准:(1)患者为肺动脉高压;(2)患有严重心脏疾病;(3)患有恶性肿瘤;(4)患有重要功能不全。根据高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体位性高血压组(n=42)、体位性血压正常组(n=80)和体位性低血压(n=54)。使用血压测量仪(生产厂家:深圳市百年康保健产品有限公司,型号:kw-380GPRS)测量患者直立后 3 min 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 为体位性低血压组,直立后 3 min 内收缩压升高20 mmHg 为体位性高血压组。没有以上情况出现的患者为体位性正常血压组6。1.2方法所有患者接受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生产公司:Philips 公司,生产型号:HD-15),探头频率 5-12MHz,时相选择在血管舒张期。扫描受检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3 次测量颈动脉 IMT 后,取平均值。患者接受 HP 彩色超声显像仪行斑块检测,探头中心频率设置为 10.0 MHz,测量颈动脉窦以下 1 cm 处内膜中层厚度,检查均由固定专职的超声科医师完成操作。1.3观察指标31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 年 2 月 第 13 卷 第 4 期(1)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判标准7:管壁平整光滑、IMT1.3 mm、血管壁局部隆起凸入管腔2.5 mm 为颈动脉斑块形成。(2)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颈动脉狭窄处相加作为患者的总狭窄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检测患者每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无狭窄 0 分、有狭窄但50%者 1分、狭窄 50%-70%者 2 分 狭窄70%或完全闭塞者3 分 两侧评分相加作为狭窄程度评分。分数为 0-6分,分数越高代表狭窄程度越严重。(3)记录患者斑块形成情况(斑块定义为 IMT1.3 mm)、颈动脉斑块数量,分数为 0-6 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斑块形成情况越严重。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采用两样本独立 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 2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Spearman 进行相关分析,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三组基线资料对比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2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程度情况比较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3三组斑块形成频率和斑块数量总分情况比较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都要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要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组别体位性高血压组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组F/2值P 值例数(n)428054稳定性斑块27(64.29)13(16.25)*12(22.22)*#32.5360.000不稳定性斑块26(61.90)3(3.75)*5(9.26)*#64.8170.000斑块数量总分(分)1.840.430.360.11*1.700.51*#333.8120.000表 3三组斑块形成频率和斑块数量总分情况比较 n(%)/xs注:和体位性高血压组相比,*P0.05,和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相比,#P0.05。组别体位性高血压组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组F/2值P 值例数(n)42805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1.060.210.620.14*0.980.19*#114.2360.000狭窄程度(分)2.760.731.920.21*2.170.51*#43.0980.000表 2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程度情况比较(xs)注:和体位性高血压组相比,*P0.05,和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相比,#P0.05。组别体位性高血压组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组F/2值P 值例数(n)428054男2438*26*#女1842*28*#年龄(xs,岁)60.1210.3661.2310.54*60.3510.24*#0.2000.819病程(xs,年)5.371.215.461.05*5.641.36*#0.6670.515收缩压(xs,mmHg)144.155.23141.286.35*142.557.36*#2.7700.065舒张压(xs,mmHg)92.174.2390.715.14*91.565.32*#1.2660.285表 1三组基线资料对比性别(n)0.1430.705注:和体位性高血压组相比,*P0.05,和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相比,#P0.05。32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 年 2 月 第 13 卷 第 4 期2.4Spearman 相关分析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的绝对值和卧立位舒张压差的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1,P0.05),且两者均和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451,0.487,P0.05)。3讨论近年来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患病人群一般为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明显,心血管系统明显衰退,血管的弹性几乎消失,极容易引起危重疾病的发生8,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高血压患者由于收缩压大,导致血管内皮对脂蛋白的通透性增加,会导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9。临床常使用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来确定患者是否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血压的异常波动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典型表现,血压异常升高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如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具有一定的关联,可以省去一定的中间步骤,更加提前地预知疾病的发展,提早做出应对的治疗方案11。故本研究主要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严重,同何进舟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升高会引起血管损伤,使机体的应激水平提高,血管内皮损伤,患者自身无法调节,损伤处的血液聚集凝滞,会发生血流堵塞、狭窄,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当患者发生体位性高血压时,动脉血管弹性降低13,收缩压升高,患者的颈部动脉中层厚度增厚,狭窄程度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正常血压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都要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正常血压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和邓伶兰14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如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引起平滑肌细胞减少、弹力纤维增加,加强血管壁的机械应力,但血管壁重构所造成的血管厚度增加无法完全抵消动脉压力差的增加,导致血管内径增加,管壁压力增大,相同部位的血管流量变大,血脂逐渐升高刺激血管内壁产生斑块。相关性分析表示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的绝对值和卧立位舒张压差的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两者均和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说明患者的体位性血压变化和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具有相关性。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提前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参考文献1 信彩凤,张强,杨丽红,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水平和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9):3684-3691.2 康玉华,洪云飞,魏引,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动脉硬化相关性分析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04):423-425.3 王诗奇,周丽,邹武松.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氧磷脂酶 1 和脂蛋白(a)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4):381-384.4 鲁大胜,章宏祥,吴小雷,等.MTHFR C677T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内膜厚度的关联性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9(4):319-321.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6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打.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2):132-140.7 中国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32(7):540-545.8 刘慧,梁婧,谷学兰,等.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肾功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4):766-769,790.9 Al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