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认识论转向_魏伟成.pdf
下载文档

ID:2736235

大小:240.54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分离 到体教 融合 认识论 转向 魏伟成
第 30 卷 第 1 期Vol30 No1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23 年 1 月Jan.2023doi:10.16732/ki.jeu.2023.01.034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认识论转向魏伟成,董伦红(南方科技大学 体育中心,广东 深圳 531055)摘要:认识论是探讨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的规律及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由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论转变过程。该文从本体论、实践论、修身论方面论证体教融合的必然性、实践性、社会性,从目标、技术、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认识论转向,为走出思维困境,践行体教融合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体教分离;体教融合;认识论;转向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1-097-03认识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探讨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的规律及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基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教融合需要体育和教育部门进行认知转向,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在实践上需要两部门联合起来从目标、理念、机制、资源、措施上充分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体教分离向体教融合的认识轮转向需要总结前一阶段的认识经验与教训,明确转向的本体,立足于当前社会生产力实践,厘清转向的目标、路线、方式,在认识-实践-新认识-新实践的认识论规律下探索体教融合的社会主义特色竞技人才培养体系。一、体教分离的认识论审思(一)本体论方面,体、教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是导致体教分离的根本原因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石,是研究一切存在的最终本性。人是体育与教育的共同作用主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与教育共同目标。培养主体(人或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是导致体教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体育系统,通过举国体制来培养拔尖水平运动员,以竞技成绩为主体,以锦标主义为价值导向,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我国国际形象与竞技强国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是认识的主体发生偏离,竞技成绩的追求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关起来练”,“锦标主义”,忽视运动员文化与学历教育,造成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素质低”的职业形象偏见,越来越多家长们反对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流失,改革迫在眉睫。在教育系统,虽然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实际上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学校体育留于形式,学校体育未能真正参与育人过程,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着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考试起来忽视的现象,教育部门抓了几十年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不仅学生体质没有提高,反而肥胖、近视现象越来越严重。认识的主体地位偏差是导致体教分离的重要因素。体育部门发现体校自办文化课无法解决运动员的学历与就业问题,希望教育部门出台措施,解决运动员出口与入口问题,配合体育部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并希望此方式替代过去运动员培养方式。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门未将竞技成绩、培养后备运动员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学校办体育耗时耗力,很多学校不重视甚至排斥学校体育的发展。高校方面,科研与就业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竞赛成绩可以提高学校声誉,是锦上添花,高校体育的重点在提高学生体质水平与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并不指望利用学校资源能够培养出顶尖运动员。(二)实践论方面,体、教分离脱离社会实践,不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纠正、完善与补充,体育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体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几十年前基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与生活水平而推收稿日期:2022-06-07基金项目:深圳市体育局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课题(OR210103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1 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334007)作者简介:魏伟成(198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鄂州大学学报第 30 卷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实行“国家队、省队、体校”三级训练网体系,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体制改革,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匮乏的年代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声誉。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在体育方面追求健身健康的活动热情日益高涨,人民群众在体育上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获得多少块金牌,而是通过切身体锻炼与运动参与来实现个人健身价值与满足感。现行的体教分离的举国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然而体育部门思想观念仍未转变,导致了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退役运动员就业形势不好,运动员社会地位不高,使得多数家长鼓励小孩参与运动但不愿意小孩走职业体育的道路,形成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三)修身论方面,体教分离,重体轻文,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全面发展修身论是关于个人修养的核心内容,修身之功包括养心、慎独,立志、自省、改过,反求诸己。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体发2020 1 号)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运动员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深化体教融合,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目前体育主管部门、运动员、教练员“重体轻文”、“关起来练”的传统思维模式仍然没有大的改变,体育系统培养的专业运动员,学习与生活脱离教育系统,得不到完整的文化教育,无形之中他们被剥夺了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力。体育系统功利性的追求竞技成绩导致了运动员教育的畸形发展,以金牌数量、名次作为体育部门、教练员、运动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必然导致体育行政部门只重视少数顶尖运动员的培养,忽视了多数运动员文化、政治、与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了部分运动员易受不良风气侵袭。此外体教的分离,重体轻文,运动员文化素养不高,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及退役运动员在国人中的职业形象,现在多数家长都不愿意送小孩去体校或者专业队,这样就加速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反过来也影响了竞技成绩。体教融合,合作育人,是发展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经验,是大势所趋。二、体教融合的价值(一)体教融合的必然性一方面,体教融合关乎青少年健康,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运动不足已成为肥胖、慢性病低龄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显示,2018 年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一半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 600 度的占比达到 21.9。2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姿态不良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弯、驼背、直背等,大约 80的脊柱侧弯是特发性的,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又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与青少年学生户外活动或身体锻炼时间不足、睡眠时间不达标等现象密切相关。3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立足当前、迫在眉睫、着眼长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另一方面,后备体育人才匮乏的紧迫性,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与体制的转型,传统以体校为基础的“金字塔”式三级训练网体系遇到了困境,受经费、场地、生源的影响隶属于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县市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与分流,传统体育学校面临招生难,能够刻苦训练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竞技成绩奖励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的家长、学生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实行体教融合,合作育人,多渠道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二)体教融合的实践性体育与教育都具有时代性、能动性的实践特征,都受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制约。落后的体教分离体制与不完整的教育手段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人生规划。全国近三亿的青少年是体育与教育共同实践的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体教合作育人的共同实践目标。体教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体教融合,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制约,目前我国是体育强国而不是体育大国,小球与冷门项目竞技成绩突出,三大球与田径、游泳基础竞技项目缺乏国际竞争力,整体而言群众健身意识不强、竞技体育基础不强、学生身体素质不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紧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之时,体育与教育部门需要坚持“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开辟体教融合的道路,达到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早日实现由体育大国迈入体育强国的行列。(三)体教融合的社会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青少年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特别关心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讲话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2020 年 9 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4。2021 年 8 月,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 31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的讲话提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98第 1 期魏伟成,等: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认识论转向(下转第 109 页)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5。;体教融合是深化竞技体制改革的尝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健康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与实践。另一方面,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与健康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的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能够帮助人们增进健康、缓解压力,规范社会行为,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体教融合的价值转向(一)体教融合的认知转向认知理念的转变对于体教融合的推进至关重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家长都需要放下身段,改变思路,彻底的进行认知转向。体育部门和体育系统的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个落后的竞技人才培养体制必须得改变,体育要融入教育,要回归教育,目前实行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制度、体育特色项目试点学校制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度在推进体教融合、开展校园竞技比赛、提高学生体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充分意识到体育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贯彻体教融合的认知理念并未得到实质转变,各级学校已经很努力在开展校园足球、课间体育、每天一节体育课活动,在促进学生体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考试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在中、高考考核压力下,很多学校在推进体教融合方面力不从心。在家庭方面,家长认识观念最难改变,“唯分数论”,“高考不考体育”,“练体育影响成绩”的传统认知理念仍然根深蒂固。通过体教融合体育提高身体素质家长们都很赞同,但是涉及到中考、高考,家长们普遍认为体育是次要的,必须得为考试让路,等考上大学再锻炼身体。另一些家长直接反对送孩子走职业体育道路,运动职业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从而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缺乏后劲。竞技体育的本源要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体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体育、教育部门要与家庭要联合起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精神内涵,共同发力共同培养优质的、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二)体教融合的技术转向激励机制转向。宏观层面上要发挥国家、社会的宏观调控作用,体育、教育部门需要联合构建长期、灵活的后体育备人才培养奖励与绩效机制,通过政策与法规灵活、公平、高效地调动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中观层面上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构建各级校园竞赛激励机制,对体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