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_董珍珍.pdf
下载文档

ID:2735964

大小:271.07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头皮 发际 针法 结合 骨针 法治 原发性 痛经 疗效 分析 董珍珍
:引用格式:董珍珍,周海燕,邹勇,等 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 巴楚医学,():基金项目:泰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作者简介:董珍珍,女,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镇痛的临床与机制研究。:通信作者:刘智斌,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推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疾病和老年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董珍珍周海燕邹勇刘智斌(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医学院,江苏 泰州 ;泰州市中医院 针灸科,江苏 泰州 ;陕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陕西 咸阳 )摘要:目的目的:评价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方法:将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例,观察组采用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伴随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结果:留针 和治疗结束后,观察组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伴随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均)。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并可显著改善伴随症状,安全可靠。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头皮发际区微针法;触骨针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o o o o o o o o (,;,;,):o :()()(),:巴楚医学 年第卷第期 ,(,;,)()()o o:,o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未育的年轻女性,患者往往腹痛剧烈,常伴有恶心欲吐、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厥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的社会活动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发作受内分泌、免疫、代谢及心理等因素影响,病因复杂,尚不明确。中医称之为“行经腹痛”,认为 的病位在胞宫,与冲脉和任脉密切相关,受肝、脾、肾三脏影响较大,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而发病。病机主要有“不通则痛”(冲任瘀阻、气血不畅)和“不荣则痛”(冲任虚损、胞宫失养)两个方面。临床以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为主,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主要治法,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 主要由炎症因子介导,患者整个月经周期均存在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的失衡,导致子宫平滑肌和子宫壁螺旋动脉过度痉挛收缩,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疼痛。本病发病率高达 ,其高发病率和周期性发作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针刺疗法对 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 临床疗效确切。但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结合触骨针法在 治疗中暂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本研究拟从镇痛效应方面评价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 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佐证。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 年月 年月泰州市中医院妇科及针灸科门诊、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与泰州校区招募的 受试者共 例。采用 产生随机数字,并放入密封、不透光信封中,患者依次领取信封进行随机分组,将 例 患者随机分为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组 例和常规针刺组 例。本研究经泰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纳入标准年龄为 岁的未育女性;符合 诊断标准:患者在月经来潮后或经前出现小腹坠痛、腰痛或伴其他不适,发作连续个月经周期以上,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面色发白、出冷汗等症状,妇科检查无盆腔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规律(天);中、重度痛经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评分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符合以上五项的患者,方可纳入本项研究。排除标准继发性痛经者;合并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治疗前个月内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患有精神病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脱落与剔除标准违反研究方案;患者提出退出试验;患者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纳入病例发生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视为脱落病例。治疗方法于痛经第天,分时进行首次治疗。对照组()取穴:次髎、地机、三阴交、十七椎穴。()针具: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学差异,选择长度适宜的直径为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佗牌)。()操作方法:患者卧位,常规消毒,捻转进针,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留针 ,每隔 小幅度震颤行针一次。观察组()取穴:头皮发际区微针取前发际区左右两侧下焦穴。根据头皮发际区微针腧穴定位规律,将前发际区分为左右两等份,每一等份再细分为等份,巴楚医学 年第卷第期 ,前发际正中点为头穴,往左、右依次为上焦、中焦、下焦和足穴。体针取次髎、地机、三阴交、十七椎穴。()针具:头针采用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体针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学差异,选择长度适宜的直径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佗牌)。()操作方法:头皮发际区腧穴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区后,毫针与皮肤呈 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调整针刺角度,沿皮平刺进针约,到达骨膜,施小幅度震颤行针手法,得气后,调整至无不适感,静留针 ,每隔 小幅度震颤行针一次。体针操作:患者卧位,进针部位消毒后采用捻转进针,进针后次髎、地机、三阴交、十七椎穴针尖均刺向骨头,直至碰触骨头,患者大多可得气,无需实施其他行针手法,若不得气,施小幅度震颤行针手法直至患者有明显得气感后留针 ,每隔 小幅度震颤行针一次。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与留针 、和治疗结束后的、伴随症状评分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评分疼痛程度采用 评分记录,分代表无痛,分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受试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 标尺卡上选择一个最能表示疼痛程度的数字。伴随症状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实际拟定:面色苍白分;淋漓汗出分;四肢或少腹冷凉分;肛门坠胀分;腰骶酸痛 分;坐卧不宁 分;恶心呕吐 分。根据患者症状将以上得分相加,即为患者的伴随症状评分。安全性评价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症处理。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 确切概率法。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治疗前 评分及伴随症状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见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 评分两组患者 留 针 、和治疗结束后,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两组留针 时 评分均显著低于留针 (均 );两组治疗结束后与留针 时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留针 和治疗结束后,评分明显降低(均),见表。表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年龄(岁)病程(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观察组()对照组()注:视觉模拟评分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 评分比较()组别治疗前针刺 针刺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对照组()注:视觉模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与针刺 相比,;与针刺 相比,巴楚医学 年第卷第期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伴随症状评分两组在留针 、和治疗结束后,伴随症状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两组留针 时伴随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留针 (均 );两组治疗结束后与留针 时伴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留针 、和治疗结束后,伴随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均),见表。安全性评价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伴随症状评分比较()组别治疗前针刺 针刺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对照组()注:与治疗前相比,;与针刺 相比,表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别皮下出血弯针滞针断针晕针总不良反应观察组()()对照组()()注:确切概率法讨论疼痛是针灸重要的临床适应证之一,而针刺镇痛是针刺应用的优势所在。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针刺方法对 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针刺 时镇痛效应已经显现,但此时两组镇痛疗效差异不明显,留针 时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镇痛效应依然持续。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方面,从留针 开始观察组已优于对照组,这种优势持续至治疗结束后。可见头皮发际区微针法联合触骨针法治疗 的止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并可显著减少患者伴随症状,发挥持续镇痛效应。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和触骨针法均是刘智斌教授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总结的新理论与方法,。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是在传统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上结合生物全息理论、神经学说、筋膜等理论总结的头针新理论与疗法。该理论认为,头皮发际区存在着一个与传统经络循行及所主脏腑高度吻合的穴位群,与全身各脏腑均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头皮发际区微针法将前、后、侧发际区各等分为两份,每一等份再细分为等份,头皮发际区穴位分布规律为:前、后、侧发际各有个对称的穴位区;相邻穴位区以相同的两极相连;每穴区均有个穴位,分别为头、上焦、中焦、下焦和足穴;头、足穴分别位于穴区两极,上焦、中焦、下焦穴等距离分布在头、足穴之间;相邻穴区的两极穴位彼此重叠。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头皮发际区微针法适应症广,可治疗妇科、神经系统、呼吸、消化和骨科等其他系统疾病。前期临床研究证实,头皮发际区微针法对 具有显著疗效,其机理可能与降低月经血中前列腺素 含量相关。治疗 常取下焦穴,而前发际区左右两侧下焦穴取穴方便,本研究取此两穴进针,能够疏通下焦气血,活血化瘀止痛。触骨针法重现中医古典理论中针刺深及骨的这种刺法,将针刺深度与骨膜多觉感受器(,)创新性结合,通过针刺手法刺激脏腑经络疾病在骨膜上的“反应点”和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骨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得气的同时原有的病痛会明显减轻。中医理论认为,经络运行气血,在内与脏腑相连,在外与四肢百节相通。肢节的主体部分是骨骼,经络系统与骨膜密切相关,刺激骨膜可以激发经络之气,对全身各部分均能起到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触骨针法兴奋骨膜感受器,使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是其发挥镇痛等治疗效应的机制之一。目前认为骨膜组织中的 与针刺镇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及针刺“得气”感均有密巴楚医学 年第卷第期 ,切关系,对机械、化学等刺激均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且长时间反复刺激不会变得迟钝,在刺激结束后兴奋仍可持续一段时间。针刺兴奋 后不仅产生镇痛效果,还能对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促进多种激素的分泌释放。另外,针刺至骨时会在刺激区形成强大的压力,进而产生冲击波样的作用,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故而将触骨针法应用于 的治疗,能够发挥其良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体针选穴为次髎、地机、三阴交和十七椎穴,均为治疗 的常用穴,观察组在针刺时均使针尖触及骨膜,患者得气感明显,可能与刺激到了骨膜组织中的多觉型感受器有关,并可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调节 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激发经络之气,从而产生快速且持久的镇痛作用。这些可能是触骨针法治疗 疗效优于传统毫针针刺的原因。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治疗 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激发和调控人体的自我修复潜能,发挥组合优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可为临床治疗 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具 有 较 大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亟 待 深 入 挖 掘。本研究重点观察了头皮发际区微针法结合触骨针法对 的镇痛疗效,然而其治病机理尚待未来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陈玲,郭小丽,余思奕,等针刺治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脑功能连接强度的影响 中国针灸,():廖柏丹,柳元娥,彭志谋,等艾灸神阙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治疗原发性 痛 经 疗效观 察 中 国针 灸,():王丹丹,王东梅,马青,等 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痛经大鼠 、细胞分化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牛文民,刘智斌 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北婴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学报,():王灿,魏春鹏,向安峰,等针刺镇痛即时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上海针灸杂志,():刘智斌,牛文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