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提升
消防
救援
队伍
高层建筑
灭火
实战
能力
对策
王毓洋
142提升消防救援队伍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对策摘要:各类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的局面。然而,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为庞大的建筑体积以及更为繁复的内部环境,当建筑内部引发火灾事故后必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现场消防救援队伍的实际处置难度。因此,为了保障队伍自身实战打赢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必须对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危险特性进行逐一研判,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技战术措施,保障实战处置过程中队伍各级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该类火灾的有效处置。关键词: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破拆排烟王毓洋 (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山东 济南 250102)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2)11-0142-032009 年 2 月 9 日晚,在建的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又称央视新址北配楼)发生特大火灾。此次火灾处置过程中共调集 16 个消防救援站、54 部各类消防救援车辆参与处置。2010年 11 月 15 日 14 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由于施工方抢修作业最终导致该楼层整体起火,起火点位于 10 12层之间,火势猛烈燃烧阶段,整栋楼都被大火包围着。这两起火灾事故虽然属于责任性事故的范畴,但是也直接暴露了消防救援队伍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实际处置经验不足的现实状况。本文基于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处置各类高层建筑火灾过程中的主要难点,结合队伍实战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切实推进队伍转型升级,推动消防救援队伍处置高层建筑火灾实战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1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危险特性1.1 内攻灭火、控火难度大高层建筑内部体量大,氧气充足,且部分民用建筑内部存放的各类生活用品可燃性能普遍较强,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火势蔓延普遍较为迅速,在起火楼层内部易形成大面积或多点燃烧,随着建筑内部温差逐渐加大,导致热对流现象不断加剧,燃烧产物无序飞散形成飞火,极易引起新火点,导致初战有效控火难度加大,同时对现场参与实战处置消防员的自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出于建筑功能设计方面的实际考虑,我国高层建筑中普遍设置有电梯井、楼梯井等竖向管井,稍有不慎,即可引发烟囱效应等突发警情,火灾现场产生的高温辐射也会对建筑结构的耐高温性能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梁下翼缘屈曲变形、钢柱受压破坏和节点破坏等现象的发生,此时,高温烟气在短时间即可蔓延至建筑顶层,必然加大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实战处置的难度1。为提升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处置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数据研判,强化装备最优配置,不断完善科学化训练体系,分批次组织无预案拉动,通过开展铺设水带、内攻搜救、现场供水、火场排烟、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等灭火救援科目测试,与高层建筑火灾实际蔓延速度进行对比。测试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佩戴空气呼吸器进行登楼测试,到达 20 层用时 5 分 17 秒、到达 30 层用时 7 分 45 秒,此时呼吸器压力剩余 21.70 MPa。应用垂直铺设水带方式铺设供水干路实际时间为 12 分 23 秒、实际出水时间为 5 分 09 秒;而应用蜿蜒铺设水带方式铺设供水干路实际时间为 15 分 51 秒、出水时间为 3 分 11 秒;通过实战能力测试,真实地掌握了特种车辆、装备、人员体能在实战训练中所发挥的最大效能情况,加之未计算消防救援队伍出警途中的时间,实际展开速度无法保证对建筑内部初起火灾进行有效压制。1.2 被困人员疏散困难通常情况下,许多大型高层建筑物在预先设计过程中为达到最佳采光的使用效果,普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案,扩大防火分区面积,延长疏散距离,导致建筑内部人员安全疏散的难度大大增加。一旦性能化设计中的等效安全补偿措施失效,群死群伤风险巨大。由于高层建筑物内部人员密度较大,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随着火势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建筑内部高温烟气弥漫,导致现场能见度显著降低,事实上,只有当实际安全疏散距离不超过 30 m 的条件下才能有效保证起火建筑内部被困人员能够安全顺利地实施火场撤离,而高层建筑内部纵深至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普遍超过 30 m,在能见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被困人员出于求生的本能会产生盲目跟从的从众行为143应急管理研究而无序疏散,不但极大地浪费了有效安全疏散的时间,甚至会有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给疏散救援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即便辖区消防救援队配置有登高消防车量,但车辆的实际展开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且对起火现场的路面宽度和路基荷载都有较高的要求,导致火灾现场该类车辆的实际使用价值通常大打折扣。选取身体素质良好的 40 名消防救援人员组成 8 个救援小组,分别携带热成像仪、一次性防毒面具、简易担架、躯体固定气囊等装备实施人员搜救,通过实际测试发现,由于救援人员自身负重、被救人员自重等因素,导致救援人员自身体力消耗过大,通常负重 200 m 以上的距离后就会出现肌肉发紧、呼吸急促等现象,此时建筑内部一旦被困人员较多,单一依靠消防救援力量实施救援已经无法满足灾害现场的实际需要。1.3 现场排烟及通信保障难度大由于高层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因此发生火灾事故后,高温浓烟充斥于起火区域久聚不散,不但增加了现场被困人员窒息死亡的概率,同时给现场参战消防救援人员的实际处置过程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由于此类建筑内部的固定消防设施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发生火灾后根本无法发挥基本的防排烟功能,破拆排烟过程中稍有不慎,在高温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导致玻璃部件发生迸裂,处理不当也同样会对现场消防救援人员造成意外伤害。建筑内部发生火灾后,由于能见度逐渐下降,火势一旦达到发展阶段,内部充烟现象严重,灭火力量到场后难以准确寻找火点,被困人员准确位置难以判断,实际上,消防救援队伍进入起火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内部后,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通讯联络不畅的现象。通过实地测试,消防救援队伍现有通信装备进入火灾现场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 4G 单兵图传系统的信号测试方面,在室外均能正常传输视频资源,偶尔出现卡顿现象。随着室内温度的逐渐升高,跟随内攻组进入建筑内部的单兵图传经常出现信号暂时中断的现象,视频传输不够稳定。二是在移动指挥终端的应用测试方面,总指挥部开启移动指挥终端后,各参加测试车辆的位置信息显示不正常,指挥部不能向各点位指挥员手持终端下达作战指令。三是在无人机侦查测试方面,由于无人机的自身设计限制,无法进入建筑内部反馈画面,只能粗略估测起火点位。受现场实际能见度较低及通信无法有效保障两个因素的制约,参与实战处置的消防救援人员的灭火效率也必将大打折扣2。2 消防救援队伍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能力养成的主要限制条件2.1 灭火救援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队伍要想谋长远,最关键的还是要抓基层、打基础。当前灭火救援基础性工作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备战打仗意识不牢。部分基层消防救援站练兵备战理念相对较为滞后,体能训练时间投入占比较重,对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救援技战术的深层次、专业性研究程度不深不透,导致队伍在实战处置各类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时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得心应手,部分经验欠缺的指战员在灭火行动中束手束脚,无法有效利用火场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二是灭火救援准备不足。消防队伍历经几十年发展,传统的熟悉演练、预案制作、水源管理、战评等制度虽衣钵相传至今,但受“全灾种、大应急”工作职能任务的拓展、多重事务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各消防救援站难以将各项战备制度完全落实到位,预案制作敷衍了事、水源报表一填了之等情况时有发生,“观花式”熟悉、“演戏式”演习等问题依然较为常见。三是初战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初战是整个灭火救援行动最为关键的环节,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高层建筑火灾处置行动的成败。然而在实战过程中,部分指挥员面对多个火点通常不能有效确定主攻方向、不会部署预先展开,预判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队伍的整体初战效能不高。此外,个别消防救援人员防护意识较为淡薄,识险、处险、避险实战经验较为欠缺,不能根据火场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防护措施,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出现。2.2 专业化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改进现阶段,队伍传统的“多灾种”建队模式已难以应对较大规模高层建筑火灾实战处置任务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性力量建设尚显不足,执勤力量有待加强,基础建设设施存在明显不足,队伍实际配发的各类车辆装备普遍为处置常规火灾的常用类别,而专门应用于高层建筑火灾的针对性灭火、防护、救援、破拆等装备器材仍需补齐,专业队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远期规划和相关配套保障制度,影响和制约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专业训练设施存在不足。对标高层建筑灭火救援专业方向,站内缺少高空绳索训练、受限空间救援、模拟真烟真火等专用训练设施。高层建筑灭火领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专业力量建设、技战术训练等还有盲点。各级依托现有人员组建多种类型专业队伍,片面注重“一队多用”,轻视“一专多能”,存在“专而不精”甚至“不专不精”等较为普遍的现象。三是人装结合不够。目前,队伍各级在“高、精、尖”装备的使用上普遍存在“配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在各类新配发的专用装备的日常训练过程中此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部分指战员对各类处置高层建筑火灾的新型装备认识不全面、操作不熟练,导致“不想用、不敢用”问题频发;有的器材受执勤车辆器材箱空间的限制,“配备容易到场难”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导致有些装备从配发伊始一直在器材库处于“半退休”的搁置状态。2.3 指挥体系亟待健全联战联调既是大应急背景下调度指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客观需求。但从近几年实践来看,队伍在实战处置各类高层建筑火灾过程中,现场作战指挥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场指挥不畅。当前,队伍在处置高层建筑144火灾的过程中普遍实行“统一指挥、分级指挥、属地指挥”的原则,但当建筑火势进入猛烈燃烧阶段且灾情较为严重时,由于现场参战力量较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不同程度存在多头指挥、越级指挥的现象,导致救援现场秩序混乱,现场队伍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二是应急联动不畅。在现有救援指挥体系中,队伍实战出动过程中未与其他类别的社会救援力量实现有机统筹,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生疏,各参战力量各自为战、互不联通,严重制约了高层建筑火灾实战处置现场的灭火救援效率。三是信息通信不畅。当前队伍应急通信力量的建设工作开展相对较为滞后,执行任务过程中所用的通信装备较为落后,只有个别消防救援站配备了类似于卫星便携站等高端设备,在复杂的救援环境下,极易出现“呼不到、叫不通、连不上”的现象。3 提升消防救援队伍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对策3.1 组建高层建筑火灾处置专业队切实研究高层建筑火灾专业各相关科目的训练内容,根据现有执勤车辆、人员、器材装备及高层建筑灭火作战需求,细化队伍专业训练内容。按照专业指挥、垂直供剂、登高搜救、登高灭火、侦察检测、固定设施六个模块组织日常训练的有序开展。在辖区范围内选取典型高层建筑开展实战合成测试演练,对力量编成、初战展开、设施应用、人员搜救、攻防技术及固定消防设施使用等科目进行熟悉测试,强化队伍实战处置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车辆、装备作战效能测试。将实战测试工作贯穿于工作始终,重点开展大功率消防车供液等科目测试,优化车辆组合方式;在实战训练中检验装备效能3。3.2 建立基础台账,强化实战拉动在辖区范围内建立涵盖建筑结构、重点部位、设施配备等要素在内的高层建筑基础数据目录;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训练考核在内的专业队员信息台账;建立涵盖车辆性能、器材种类在内的车辆装备台账。按照“依托内部现有人员、优中选优选拔”的原则,结合岗位、年龄梯次等需求选拔配备队员,并切实加强体能、技能、合成操法训练。选取标志性高层建筑,开展超高层供水车供液高度、供液距离,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等实战效能测试。围绕高层建筑火灾接警出动、安全防护、登高灭火、火场供水等作战环节,结合火灾处置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要求,总结归纳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处置程序,用于指导推动队伍日常执勤训练和熟悉演练工作的顺利开展。3.3 以战领训、科学施训,有效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