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析后真理社会中的科学传播_郭佳楠.pdf
下载文档

ID:2735691

大小:1.28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探析 真理 社会 中的 科学 传播 郭佳楠
科技传播33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郭佳楠,亚洲理工学院发展与可持续性系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20 世纪末,科学与非科学、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沟通交流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从行动还是效果而言,以往针对科学传播模式的变革更多是从传播内容、方式和可访问性的角度展开研究。然而,在当前后真理的政治与媒体环境中,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不信任和对科学知识的误解越来越少地源于沟通技能,而更多地源于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的广泛传播,错误的沟通技能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 引言在当今支离破碎、两极分化的后真理媒体环境中,公众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信任逐渐下降。不断出现的有争议的科学议题,昭示了科学不确定性的存在,也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近来,一项关于公众对美国 13 个政府机构的信任调查研究显示,公众对其中11个政府部门的信任逐渐下降,只有对军队的信任有所上升。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一直相当稳定,但截止到2016年,只有 21%的美国成年人“非常有信心”地认为科学家会在许多问题上为公众的最佳利益行事,而在其他问题上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疫苗科学家与公众的观点则大相径庭1。自 2012 年以来,各种网络终端的科学信息、新闻信息快速传播,往往真假难辨,甚至反转新闻时常发生,使受众处于信息变异与信息异化下的被信息迷惑和左右之中,情绪宣泄重于事实真伪的后真理科学传播接受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也成为一种显著现象。美国国家科学院(NAS)举办了一系列科学传播学(ScienceofScienceCommunication)的座谈会,旨在探索使科学家能够更有效地与公众沟通的策略和实践。尽管这些座谈会的目的很明确,即不断提高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技巧和能力,但事实上,在当今后真理的政治与媒体环境中,沟通技能的缺陷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科学家总是能够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但不少学者质疑,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不信任以及对其产生的知识的误解越来越与沟通技能无关,而是更多地与媒体中容易获得的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有关,这些信息往往是由具有不可告人动机的行动者故意提供的。总之,后真理时代下的媒体与政治环境在过去3 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后真理”这个对传统科学传播研究产生颠覆效应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西方党派冲突与矛盾、党派偏见、政治两极分化、党派动机性推理等近年来西方政治领域相继出现的探析后真理社会中的科学传播郭佳楠摘 要 以近几十年来媒体环境中发生的深刻结构变化为参照,通过对后真理概念的现有解释路径的提炼,阐明了后真理时代科学传播的现实背景,归纳其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能够进一步参透科学传播的本质要义,指明西方社会在公共领域盛行的激烈党派冲突、隐性的党派及意识形态偏见、政治两极分化和出于政治动机的党派推理是科学传播系统及要素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强化科学传播主体的责任,重视政治传播与科学传播的结合,将科学传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都是有效化解后真理社会科学传播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传播共同体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关键词 后真理;科学;科学传播;媒体;政治;党派偏见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23-0033-10DOI:10.16607/ki.1674-6708.2023.02.00320231(下)科技传播34理论探索问题和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指出其给科学传播带来诸多改变,导致传播品质下降和传播效果不佳等负面效果,从而为我国学界探索在“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理”时代背景下科学传播理论框架的重建和研究路径的重构提供借鉴和启迪。2 后真理时代科学传播的背景解读2.1 后真理的概念辨析“Post-truth”(后真理)最早见于美国国家杂志在 1992 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被赋予“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将“后真理”推向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的决定事件是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场事件带给人们的共同观感是: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emotion)和个人理念(personalbelief)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基于此,“后真理”一词常被视为哲学与政治学范畴,指“共同的客观真理标准的消失”和“事实及另类事实、知识、意见、信念和真理之间的迂回滑移”。后真理话语通常反对科学方法和调查。于是,后真理在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 3 个阶段中,开始诋毁“体制性”科学的真理、理性与成功,让气候否定论、疫苗怀疑论者等伪科学公开站出来与主流科学抗衡。长期以来,科学传播一直关注如何将科学知识正确传递给公众,以实现公众对科学态度的转变,该研究思路被称为缺失模型。然而,许多实证研究证明公众的科学知识与其对科学的态度之间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科学缺失模型因此备受批评。作为一种替代性思考思路,科学传播开始关注“情绪”与“情感”诉求的研究。尤其在后真理时代中,信息技术更新加大了信息复杂和不可控因素,社交媒体兴起导致了科学信息传播方式交织和传播内容重复,传统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逐渐丧失公信力,进而导致科学流言与假新闻不断影响受众并歪曲真相,误导性与偏见性信息所以也能被快速传播,最后改变公众的科学认知与态度。美国史学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Snyder)对此评论称:后真理就是前法西斯主义当我们放弃真理时,我们就把权力让给了那些拥有财富和魅力,创造奇观来取代真理的人。在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一些基本事实的共识,公民就无法形成公民社会,使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我们失去了产生与我们相关的事实的传播主体与机构,那么我们往往会沉湎于有吸引力的抽象和虚构中后真理时代磨灭了科学与法治,引来了一个神话政权。2.2 信息战之路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获得相关信息的来源普遍较少,信息传播只能通过少数的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介来进行。以美国为例,尽管全国全年约有 1 745 份日报,其累计发行量约为 6 200万,但实际报道的机构主要由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以及一些全国性的知名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组成,并且国内和国际新闻的每周摘要也仅由 3 本杂志社出版,即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此外,当时的广播新闻由 3 家公司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所主导,而这一主导地位刚刚开始就受到公共网络的挑战。其中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于 1971 年开始播出,美国公共电视网(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则于 1975 年开始播出。除了这些少量的信息来源之外,广播新闻还要受到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FCC)的监管,该委员会要求广播公司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广播时间,用以报道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项;根据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公平原则”,它们必须以诚实、公平与平衡的方式这样做2。因此,各大广播公司都向公众提供着大致相同的信息。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有线电视和谈话广播的兴起,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个 24 小时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于 1980年首播;1984 年,拉什林堡(RushLimbaugh)推出了他的谈话广播节目;福克斯新闻于 1986 年开始广播。1987 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取消了从未适用于有线电视频道的公平原则,从而使广播和电视广播公司不再需要以实事求是和诚实的方式呈现新闻。这一政策变化为信息传播中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内容打开了大门,广播新闻的数量也迅速发展壮大,从而直接导致如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彭博社、自由言说电视(FreeSpeechTV)等新闻媒体的相继出现。此外,国际间的信息战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停止。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美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软实力与硬实力方面的霸权地位。1996 年,随着美国电信法案的通过,它进一步允许私营公司在全国拥有多个电视台与广播电台。这不仅促使如清楚频道传播(ClearChannelCommunication)、iHeartMedia 电 台、辛克 莱 广 播 集 团(SinclairBroadcastinggroup)等大公司不断地收购全国各地以前独立的电台,而且也使得受意识形态启发的脱口秀主持人激增,例如肖恩汉尼蒂(SeanHannity)、迈克尔萨维奇(MichaelSavage)、格伦贝克(GlennBeck)等脱口秀主持人的节目相继上线。可以说,媒体已科技传播35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经成为美国建构其科学传播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国际间的科学信息流动呈现出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单向流动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势,这构成了美国科学传播的一部分,也成为美国开展信息战的重要资源。2.3 真相、谎言与互联网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互联网也成为了新闻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网景(Netscape)在 1994年推出了第一款网络浏览器,而后微软在 1995 年也推出了浏览器。谷歌于 1998 年推出其搜索引擎,并迅速崛起,在互联网搜索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例如,LinkedIn 与 Myspace 分别于 2002、2003 年被推出。之后这些平台很快被于 2004 年推出的脸书(Facebook)所取代,其用户数量迅速增加,达到 22 亿左右。YouTube 于 2005 年首次亮相,2006年被谷歌收购,同年 Twitter 也完成了首次亮相。在这个不断膨胀的虚拟世界中,出现了大量的代表着不同新闻报道和观点的网站,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忠于事实与逻辑。根据美国 AelieveDigitalMarketing 的调查显示,如今最受欢迎的自由派网站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而保守派网站中排名第一的则是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政治真相网(PolitiFact)的数据显示福克斯新闻网 59%的断言大多或全部是错误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此的调查数据为 27%,这对于一家全国性的新闻机构而言比例是很高的。在 Aelieve 排名前10 的自由派网站中,它们大多数是属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 美国广播公司 华盛顿邮报 时代 滚石等。在这些自由主义网站中,最古老的是Slate(1996),其次是DailyKos(2002)、HuffingtonPost(2005)和Politco(2007)。而相比之下,在排名前十的保守派网站中,只有两个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主流网站,即电讯报和华尔街日报。其中最古老的保守派网站是 Hill(1994)和 DrudgeReport(1995),其次是 AmericanConservator(2002)、Breitbart(2007)等3。这些具有替代性的互联网新闻平台的力量正在被互联网“巨魔”和自动程序不断放大4。这个“巨魔”作为演员,它正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在网上传播具有煽动性的、往往是虚假的信息,从而挑起社会争论,扰乱人们的情绪,并在用户中制造混乱。其中,许多“巨魔”实际上是伪装成人类的机器人自动账户它们能够通过编程在在线社交网络中快速传播虚假与误导性的故事。据统计,大约 9%到15%的 Twitter 账户是机器人,Facebook 估计目前有多达 6 000 万个机器人账户对其平台进行着控制与监测;2016 年,约 20%的关于总统选举的推文是来自机器人账户5。而 Twitter 和 Facebook 两大公司最近也都不断试图从他们的平台上剔除这些机器人与虚假账户。此外,过去那种为用户选择和推荐额外内容而编写的算法也进一步加剧了在线困惑的阴霾。杰克尼卡斯(JackNicas)认为,社交媒体公司通过向用户展示有针对性的广告来赚钱,这些算法的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