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尔德学说及其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启迪_钟李璐瑶.pdf
下载文档

ID:2735523

大小:2.15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塔尔德 学说 及其 人类学 本体论 转向 启迪 钟李璐瑶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钟李璐瑶杜树海摘要:19世纪,法国社会学先驱塔尔德提出“模仿律”“单子论”两大理论,成为拉图尔、德勒兹等学者相关理论的基础,并间接影响了卡斯特罗,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理论发展。文章通过回顾塔尔德学说的核心脉络,指出塔尔德学说避免了结构主义的封闭,以动态视角取代静态视角,关注社会不同层次的能动性,主张社会与自然的一致性,强调重复即差异,为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提供理论支撑,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塔尔德;人类学理论;本体论转向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同为法国社会学先驱。1843年,塔尔德出生于法国萨拉,其家族几代人都是当地著名的地方法官与法学家。他的研究涉及犯罪学、生物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塔尔德三十多岁时开始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发表学术文章。在一篇题为Quest-ce Quune Socit?(1884年)的文章中,塔尔德首次将“模仿”视为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后来他最著名的著作模仿涂尔干,常译为“迪尔凯姆”。塔尔德学说及其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启迪文章编号 1001-5558(2023)02-0104-12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2023年第2期(总第119期)2023.No.2(Total No.119)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道教与滇黔桂越边区民族宗教交融研究”(编号:22BZJ040)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 2023-02-13作者简介 钟李璐瑶,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厦门 361005杜树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DOI:10.16486/ki.62-1035/d.20230411.006律1的核心论点。直至19世纪90年代,塔尔德活跃于犯罪学领域,才真正走到了法国知识界的前沿。塔尔德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里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主要著作大部分集中出版于这一时期。其中,Les Monades et La Science Sociale(单子与社会科学,1893 年)一文是近年来重新发现塔尔德学说的核心,后来以 Monadologie et Sociologie(单子论与社会学,1999 年)2为题重新出版。这部著作深刻影响了德勒兹(Gilles Deleuze)、拉图尔(Bruno Latour)等人的学术思想31-5,并促进了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理论建构。在孔德去世后,由于塔尔德与涂尔干分别代表法国两股不同的学术思潮,双方置身于两套对立的学术体系中,因而产生了长达十余年的论战,这场论战直到1904年塔尔德逝世才终结。塔尔德在两人的论战中处于弱势,这致使其理论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得到学者的更多关注。19世纪末至20世纪后半叶,塔尔德学说经由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在美国引发了两次学术高潮,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Park)、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等大家的理论思想都深受其影响1。近几十年来,随着讨论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兴起,德勒兹、拉图尔等人的学术思想备受瞩目,作为他们学术思想根基的塔尔德学说也被再度提起。塔尔德学说与人类学存有深远渊源,值得关注。一、塔尔德的两大学术思想塔 尔 德 的“模 仿 律”(the laws of imitation)与“单 子 论”(theory of monads/monadology)是其学术思想最重要的两大集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塔尔德学说的研究,多集中关注“模仿律”,主要将其与传播学的“公众舆论”“群体传播”等主题联系起来4567,这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塔尔德思想的传播有紧密关联;亦有部分社会学学者关注塔尔德提出的“社会”概念,进而将他的“社会”概念与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89101112;此外,心理学、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对塔尔德的群体心理学也有所关注131415。相较于“模仿律”,塔尔德的“单子论”则鲜有学者进行系统论述。(一)模仿律塔尔德的“模仿律”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分别是“发明”“模仿”和“对立”。其中“发明”是个人的首创,“模仿”是心际照相术的印象,“对立”是两个相似事物由于其相似而彼此破坏16。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总体循环模式”1722,即发明通过模仿传播,模仿过程中对立不断出现,对立的增加又促进新发明的产生。在塔尔德看来,因为“被发明出来的事物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发明物的不断模仿与重复,本书暂无中译本。由于塔尔德所提及的monadologie(monadology)概念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提出的“单子论”具有逻辑关联,故笔者将该书的名称译为单子论与社会学。钟李璐瑶杜树海塔尔德学说及其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启迪 105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119期)人类学研究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得以产生新的事物”1175,所以模仿是这一“总体循环模式”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模仿律”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社会现象里的一切社会的、非生命的、非物质的现象,都是模仿产生的。社会现象的异同都是模仿产生的。”160由此可见,塔尔德将一切社会现象的重复与差异都归因于模仿。产生模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信念”(belief)与“欲望”(desire)。推动模仿不断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活动,正是心理层面的“信念”与“欲望”推动了个体模仿行为的产生。“信念”与“欲望”是两个心理单位,具体来说,“信念是认知元素,欲望是情绪元素”1713。“信念”与“欲望”并非不可估量的纯粹主观因素,它们作为两个心理量(psychological quantities),能够经由统计学方法进行测量和把握。鉴于此,塔尔德撰文专门论述了社会学中统计学、社会量与心理量的关系,以及社会指标的量化工作。拉图尔对这两个心理量的运作机制有着透彻的理解,他指出:“欲望与信念从某个体跳到另一个体,而且从不依靠脉络或社会结构而通行。要追踪它们,便绝不能预设存在有社会或经济下层结构,亦不能预设某个团体与它的一群成员(即社会与个人)截然有别。”1844-45在拉图尔看来,“欲望”与“信念”的运作先于社会存在,关系事实先于社会事实。以“信念”与“欲望”为基础,进而产生“自发而无意识的模仿”与“人为而有意识的模仿”两种模仿机制。可见,塔尔德“模仿律”的阐释基础,在于对人类心理活动与人格结构的观察。在社会学研究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思路,也影响了博厄斯学派的人类学研究取向。模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对象,一种是反其道而行之”136,分别被命名为“模仿”与“反模仿”。此外,塔尔德还提出了“非模仿”概念以与“反模仿”区分。“非模仿”是没有模仿,强调的是没有社会接触而无法产生模仿行为;存在接触而未产生模仿行为,接触的两者则形成“反社会关系”。因此,模仿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接触”。模仿的核心规律有两条:“逻辑模仿律”和“超逻辑模仿律”。“逻辑模仿律”强调模仿的距离,即“与传统接近”或是“与先进技术接近”的事物,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超逻辑模仿律”强调模仿的路径,一是“从内心到外表模仿”,强调模仿的思想先行;二是“从高位到低位模仿”,强调模仿对象的社会地位和阶层。也正是在这里,塔尔德指出了精英群体对于模仿传播的重要性:“精英的功能不仅是给发明发酵,它还给社会提供指引的模式,使新发现得以广泛流布。”1722值得注意的是,塔尔德的“模仿”并非原封不动的复制或照搬,其本质是差异与重复。他认为当两种想法不相容时,一种想法要暗中否定或肯定另一想法,必定会产生一个发明取代另一发明的结果,或在既有的发明上叠加其他发明,产生新的事物。“重复为变异而存在,否则必然的死亡就难以理解。”18-9塔尔德基于心理学理论,以欲望的冲突机制解释差异的必然存在:倘若模仿形成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那么当两者满足了同样的欲望后,必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进而导致其中一个事物被另一个事物所吞噬,或推动新发明的产生。克拉克(Terry Clark)也指出:“对立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 106最大差异,而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两个类似的事物由于类似性而互相摧毁。”1724-25正是由于模仿势必产生对立而进一步形成差异,所以模仿一方面可以起到重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在重复的过程中,通过微小的干扰形成差异。模仿的过程也说明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将其归结为一个固定的、确定的状态。这一点深刻影响了德勒兹。(二)单子论塔尔德“单子论”的“单子”概念受到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提出的“单子论”(monadology)的启发。塔尔德承袭了莱布尼茨“单子论”的部分观点:单子独立且不可分,具有可感性、可知性和能动性,单子之间通过互相作用产生关联,进而构成整体。塔尔德认为社会亦是如此,因此有学者将塔尔德的“单子论”视为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社会学化尝试”1827。塔尔德的“单子论”与“模仿律”并非两个隔绝的理论体系,模仿产生的心理要素,重复与差异的生成,都贯穿于“单子论”中。从宏观上把握,“单子论”的理论核心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普遍社会学”“微观社会学”与“关系本体论”。三者并非各自独立的逻辑体系,其间具有紧密的连续性。首先是塔尔德的“普遍社会学”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个体的“泛社会”属性。“普遍社会学”的核心观点是“一切都是一个社会,每个现象都是一个社会事实”228,将所有个体都视为社会,且强调每个实体所具备的心智。“MS的核心和最原始的见解是,所有自然,有机的和无机的,从原子到恒星和星系的所有尺度,都由社会组成。这一论点虽意味着稍逊的原创性,但依然是具有挑战性的理论,即每个实体都有某种形式的心智、自我或主观性。”273单子论与社会学 一书的英译者西奥洛伦茨(TheoLorenc)强调:塔尔德的“普遍社会学”视所有个体为社会,所有个体都具备“泛社会”属性和心智;而狭义的“普遍社会学”,仅是面向非人类社会的理论工具,也拒绝普遍的心理形态。因此,他以“泛社会本体论”(pansocial ontology)指代塔尔德的“普遍社会学”,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遍社会学1973-75。塔尔德的“普遍社会学”通过将所有个体视为社会,拒绝了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之间区别的所有有效性。其次,塔尔德创立了“微观社会学”,强调对无限小差异的关注,进而推进对社会、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全新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塔尔德对“微观”的认知。在单子论与社会学著作中,塔尔德以“无限小”来指称“微观”的程度:“被我们称为无限小的微小存在将是真正的代理人,而被我们称为无限小的微小变化将是真正的行动。”211“无限小”不仅指的是单子这一元素的“小”,更多强调的是连接不同单子的微观流动,即无限小的变化。变化的产生可以回归到塔尔德“模仿律”中对“重复与差异”的论述,模仿的本质就是重复与差异,因此“微小变化”在不断重复的同时产生差异,最终使得整个结构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塔尔德的“单子论”对“差异”有着独到即Monadology and Sociology,“单子论与社会学”。引者钟李璐瑶杜树海塔尔德学说及其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启迪 107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119期)人类学研究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见解:“存在即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差异是事物真正实质性的一面。同一性只是差异很小的差异性,本质都是差异。”240由此引伸出一个新的关注点,即在“微观社会学”理论中,不存在一个全然不变的整体。由于微观的动态性,整体的封闭性也被打破,整体成为一个由无限小的差异不断整合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