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_王垚.pdf
下载文档

ID:2735280

大小:2.67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苏沪跨城 通勤 影响 因素 作用 机制 初探 王垚
58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23年 第47卷 第2期 VOL.47 NO.2 FEB.2023U r b a n T r a n s p o r t城市交通【修改日期】2022-12-27【文章编号】1002-1329(2023)02-0058-09【中图分类号】TU984.1;F299.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819/cpr20230206a【摘要】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束层面的产业布局、住房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个体决策层面的职业和收入、家庭和社会关系、通勤成本。第三,两种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择业主导模式”是上海中心城区特有高价值区段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主导,是市场驱动下的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现象;“择居主导模式”是适宜住房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的住房机会主导,是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综合作用下的居住人口扩散现象。区域交通设施是两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关键词】跨城通勤;上海;苏州;作用机制;择业主导模式;择居主导模式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inter-city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city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 central cities in the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Firstly,it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overal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ity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 by using multi-source big data and identif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cro policies.Secondly,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are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Using the“macro constraint+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analytical framework,it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typical modes “residence-led mode”and“employment-led mode”of inter-city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The two modes have common influencing factors,including industrial layout,housing and public service,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at the macro constraint level;occupation and income,family and social relation,commuting cost at the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level.However,they differ in the mechanism.The“employment-led mode”is formed by the job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high-value industrie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Shanghai,which is a phenomenon of high-quality labor agglomeration driven by the market.The“residence-led mode”is formed by the housing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suitable housing and public service supply,which is a phenomenon of residential population diffusion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housing market and housing policy.Region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modes.KEYWORDS:inter-city commuting;Shanghai;Suzhou;influening mechanism;employment-led mode;residence-led mode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王 垚 钮心毅 李志鹏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INTER-CITY COMMUTING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WANG Yao;NIU Xinyi;LI Zhipen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源数据支持下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及规划策略研究(518784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虚拟空间”和“流空间”双重作用对实体商业中心体系影响及机制研究(52278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场所-流动”双重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与规划策略研究(52008281)。【作者简介】王 垚(1988-),男,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苏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姑苏分局)副局长(挂职),。钮心毅(1971-),男,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通信作者,。李志鹏(1995-),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59跨城通勤是国外大都市地区的普遍现象,伦敦和东京的跨城通勤规模分别达到了81万、310万1-2。跨城通勤体现了大都市地区内部功能一体化,是国外衡量都市圈发育程度的标准3-4。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推进,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城市周边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城通勤现象5-8。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2019)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等政策性文件均提出了实现都市圈内1小时通勤圈。诸多都市圈规划也将都市圈内通勤作为区域城市协同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加快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实现1-1.5小时通勤圈的目标。对跨城通勤现象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是当前区域一体化政策制定、都市圈规划编制的现实需求。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与周边城市已经形成了紧密的功能联系9-10。2021长三角跨城通勤报告显示,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跨城通勤人群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占到了总量的93.07%和96.02%。其中,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通勤人数是上海中心城区反向流出至苏州通勤人数的6.13倍,这个比值还在逐年扩大。从苏州至上海是跨城通勤主体,苏沪之间是典型的单向通勤。相较于2018年,仍在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苏州市流入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跨城通勤人群增长了9.32%和50.16%,尤其是苏州与上海中心城区之间跨城通勤规模高速增长。此时,同处上海90分钟等时圈内的嘉兴市、南通市到达上海的跨城通勤规模却极小,表明了交通设施还不是跨城通勤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关于通勤的影响因素已经较多的研究。伴随着城市蔓延和区域一体化,对于长距离通勤影响因素的研究延续了市内通勤的关注方向,总结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因素,包括了产业布局11、土地混合12、住房13、交通设施14、公共服务设施15;二是微观因素,包括了性别、婚姻、学历、就业机会、收入、自有住房、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等个体社会经济属性16-20,以及通勤方式、时间和费用等个体行为12,21-22。然而,实证研究也发现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结论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长距离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3-24。上海都市圈内跨城通勤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参照伦敦与东京经验,都市圈内大规模的长距离跨城通勤将在宏观层面上增加交通能耗、在个体层面降低生活幸福感,是不经济现象25,26。因此,本文聚焦上海都市圈内占主体的苏沪通勤,通过构建苏沪跨城通勤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量化认识苏沪通勤的总体特征、厘清苏沪通勤相关影响因素,揭示作用机制,提出引导跨城通勤的规划策略。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关注的跨城通勤是居住地在苏州市域、工作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长距离通勤。尽管长距离通勤没有严格定义阈值27,但有研究将阈值设为2030km17,28或60min13。对照以上定义,上海与苏州行政边界附近的短距离通勤并非本文所关注的跨城通勤。苏州市域边界至上海中心城区的平均直线距离25km,苏州城区至上海中心城区的平均直线距离80km,均属于长距离通勤。本文提及的上海中心城区是上海外环线内所包含和涉及的街道单元。以下将居住地在苏州市域、工作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长距离通勤简称为苏沪通勤。1.2 研究方法采用“大数据+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通勤总体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手机信令数据等时空大数据已经普遍用于职住空间总体特征研究29-30,也已被证实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1。由于缺少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行为目的等信息,单纯使用时空大数据难以全面认识跨城通勤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此,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跨城通勤人群的社会经济属性,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得出跨城通勤的个体决策机制。在手机信令数据对苏沪通勤职住空间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跨城通勤人群主要聚集的居住地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高效地获取通勤人群的社会经济属性、行为决策等特征。将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职住空间总体特征与问卷调查获取的通勤人群社会经济属性相结合,共同解析苏沪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2 苏沪通勤的特征和影响因素2.1 苏沪通勤的理论分析框架既有研究分别从宏观层面、个体层面入手解释跨城通勤职住空间的形成机制,但还尚未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地整合,所以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宏观层面的研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王 垚 钮心毅 李志鹏60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23年 第47卷 第2期 VOL.47 NO.2 FEB.2023U r b a n T r a n s p o r t城市交通究基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