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研究
小花
书书书第 38 卷第 1 期学报No.1 Vol.38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Jan.,2023DOI:10.16069/ki.511610/g4.2023.01.001苏轼与文同研究二题张小花1,庆振轩2(1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创作,自罗琴女士统计的 79 首(篇)问世后,学界多遵循借鉴,几无质疑。剔除重复,查漏补缺,得出 85 首(篇)的最新数字,并对个中难以系年的诗文详加考证,确定创作年代。苏、文两家的姻亲关系,始于文同少子文务光与苏辙之女的琴瑟之好。苏轼与文同并非中表兄弟,其自称“从表弟”是基于后辈姻亲与志趣相投以示亲近,不可坐实。文章去伪、去冗以存真,旨在揭示二人在君子相惜与姻亲基础上建立的深厚友谊。关键词:苏轼;文同;友谊;诗文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1000104收稿日期:20220301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家书文献整理与研究”(2021YB063);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沟通与南宋理学思想传播之关系研究以朱熹书信为中心的考察”(2021048)作者简介:张小花(1980),女,甘肃金昌人,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庆振轩(1955)男,河南偃师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是宋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不仅有姻亲之谊,而且互相引为诗词、绘画艺术上的知音。二人相互唱和、交游的诗词及书信较多。苏轼与文同交往的作品已有学者罗琴先生加以统计,本文在前人学者开拓之功的基础上,进行查缺补漏,得出 85 首(篇)的最新数字,并经过详细考察,确定几篇难以系年的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同时,对苏轼与文同“从表兄弟”的关系进行考证,厘清概念。以期对苏轼与文同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提供借鉴。一、苏轼有关文同诗文创作篇目考订检索文献,苏轼父子与文同颇多诗文、书信交往,罗琴 文同与二苏的交游及交往诗文系年考一文对此详加考述并加以系年,其开拓之功自不待言。但罗女士个别诗文的系年及统计篇目还可讨论。文同有关苏轼的诗文今存 19 首(篇),苏洵有关文同的诗 1 首,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 79 首(篇),苏辙有关文同的诗文 55 首(篇)。1 有罗琴先生大作在先,后之研讨文同、苏轼交游诗文者多祖其说,如:库万晓 文同和苏轼关系研究一文即沿述其论;喻世华先生有多篇研究苏轼大作发布,亦在文章中写道:“根据罗琴女士的 考 证 苏 轼 有 关 文 同 的 诗 文 79 首(篇)。”2 但详加检索,据罗琴一文统计苏轼与文同有关诗文篇目或有失误。首先,罗文某些字面易令人重复计算。比如文中 小简出现 3 次:“熙宁十年,丁巳 1077年,文同 60 岁”1,引苏轼 小简2 篇。其一为文同与苏辙议儿女婚事,苏轼作 小简 :“今1日沿汴赴任,与弟同行。闻与可与之议姻,极为喜幸。”1 其二为“文同寄赠六言小集,苏轼有书答谢。苏轼 小简:寄惠六言小集,古人之作,今世未有见。”1“元丰元年,戊午 1078年,文同 61 岁”,再引苏轼 小简一篇:“见乞浙郡,不知得否?若得与兄联棹南行,一段异事也。”1 此三篇 小简分别见于苏轼与文与可书十一首之三、之五、之九。苏轼与文同书信往来,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二收 与文与可十一首,其中六首皆作于元丰元年。又收 与文与可三首,亦作于本年。而对苏轼的这三篇 小简没有明确其已收于 与文与可十一首,极易引起重复计算。其次,罗文在文末认为苏轼与文与可交游诗文“尚有以下诸作写作时间地点不明,未能系年,即苏轼的 文与可琴铭 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 戒坛院文与可墨竹赞 文与可枯木赞跋文与可论草书后 跋文与可纡竹 与可拾诗”1,共计七篇。但其“熙宁四年,辛亥1071 年,文同 54 岁”1 即有以下一段文字:苏轼过颍州(安徽阜阳),拜谒欧阳修,盛赞文同诗才。仇池笔记卷下,“余昔时对欧阳公颂文与可诗云: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公曰:世间元有此句,与可拾得耳!”1 查苏轼 仇池笔记卷下有 与可拾诗,文字与罗文所引完全相同,则 与可拾诗可以确定为苏轼熙宁四年(1071)之作。文字表述可明确为“仇池笔记卷下 与可拾诗条”,且不可重复计算。而 文与可琴铭,罗琴女士明确其为“元丰四年,辛酉 1081 年”1 苏轼所作,文曰:“苏轼作 文与可琴铭,写明 元丰四年六月二十三日。”1 如此,则 与可拾诗与 文与可琴铭不可列入难以系年之作。如此之类,易引起篇目计算的差误。最后,涉及苏轼与文同交游的诗文尚有未系年,及未被列入难以系年篇目者数篇。罗文“元丰元年,戊午 1078 年”1 下引苏轼 与李公择书云:“迈往南京,为舍弟此月十一日嫁一女与文与可子,呼去干事。”1 此书见于苏轼 与李公择书十七首之五,注云“元丰元年秋冬作于徐州”3 5606,但文与可亡后,苏轼作于元丰二年或三年的 与李公择书,却未被收录。其文云:“与可之亡,不惟痛其令德不寿,又哀其极贫,后事索然。而子由婿其少子,颇有及我之累。所幸其子贤而文,久远却不复忧,惟目下不可不助他耳。”3 5626此信见于苏轼 与李公择书十七首之第十五。苏轼与友人书信往来颇多,其 与朱康叔二十首第一书亦涉及文同身后事:“与可船旦夕到此,为之泫然。想公亦尔也。”3 6471该书“元丰三年四月作于黄州”3 6472。元祐元年,文同之子文务光病逝之后,苏轼寄书劝慰文同夫人,书云:“事已无可奈何,千万宽中强解勉也。舍弟妇自闻逸民之丧,忧恼殊甚,恐久成疾。”(与亲家母一首)3 86358636苏轼 文骥字说,作于元祐三年(1088)。文骥为文务光之子,文同之孙,苏辙外孙。文务光死后,苏辙接女儿与外孙来家,并亲自教育。苏轼为其取名并写 字说,这在苏轼的文集中并不多见,足见他对文骥的疼爱与厚望。此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作于元祐三年九月十八日;后一部分作于是年十月。文曰:马之于德,力尽于蹄啮,智尽于窃衔诡辔。以蹄啮之力为千里,以窃诡之智为道迷,此之为骥。文与可学士之孙,逸民秀才之子,苏子由侍郎之外孙,小名骥孙,因名之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字之曰元德。元祐三年外伯翁东坡居士书。东坡居士言:骥孙才五岁,入吾家,见先府君画像,曰:“我尝见于大慈寺中和院。”试呼出相之,骨法已奇,神气沉稳。此儿一日千里,吾辈犹及见之。他日学问,知骥之在德不在力,尚不辜东坡之言。元祐三年十月癸酉门下后省书。3 1046关于古人命名取字的渊源,徐师曾在 文体明辨序说云:“按 仪礼,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辞,后人因之遂有字说、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辞之滥觞也。虽其文去古甚远,而丁宁训诫之义无大异焉。”4 苏轼为文同之孙命名文骥,字元德,以“千里马”譬喻侄孙,期望他日后学问道德一日千里。苏轼与文同的神交终东坡一生。元符三年(1100)二月苏轼所作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之一曰:“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3 5065诗作感怀文与可之墨竹传神写照,对幼子苏过得其真传感到欣慰。此外,苏轼写作时间未详的 书张少公判状亦少有论者言及,其文曰:张旭为常熟尉,有父老讼事,为判其状,2欣然持去。不数日,复有所讼,亦为判之。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叩头曰:非敢讼也,诚见少公笔势殊妙,欲家藏之尔。张惊问其详,则其父天下工书者也。张由此尽得笔法之妙。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也。3 7796除上述篇目外,还有明代李日华 六研斋三笔录载,苏轼资料汇编收录,孔凡礼 苏轼年谱卷二十一引述,顾易生等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引用并名为 书竹石后一文,移录如下:昔岁,余尝偕方竹逸寻净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茎脉缕,牙角节叶,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於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於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故非达才明理,不能辩论也。今竹逸求余画竹,因妄袭与可法则为之,并书旧事为赠。元丰五年八月四日,眉山苏轼。3 8886可见,苏轼与文同交游的诗文,在罗琴统计的基础上,去除复重,添加缺失,有关诗文应为85 首(篇)。这是研究苏轼与文同交游的基础。二、苏轼与文同是否表兄弟关系考证在部分介绍文同或研究苏轼与文同关系的文章中,往往误以为二人乃表兄弟的关系,如徐丽苏轼与文同一文即认为:苏轼与文同的交往就很独特,苏轼与文同是远亲,苏轼称文同为从表兄不仅如此,文同的儿子还与苏辙的女儿结为姻亲,苏文两家亲上加亲,这种深厚的亲情和友情,使得苏轼在文同去世后十四年还有祭文同的文字出现,十分难得。5 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径称 苏轼有个表哥叫文同6、苏 轼 表 哥 文 同:诗 词 书 画“四绝”7。但揆诸实际,苏轼从未称文同为“从表兄”,苏轼与文同并非表兄弟关系。查阅有关史料,苏轼在与文同书信往来、诗文唱酬以及追念缅怀中,或称“余友文与可”“友人文与可”“吾友文君名同”;或称“与可老兄”“老兄”;文同之子与苏辙之女联姻,苏轼称文同“亲家翁”;文同去世,苏轼称其为“亡友”;有时苏轼谦称“劣弟”;在 祭文与可文 再祭文与可文中均自称“从表弟”。这一切都意在“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者也”。3 1155但正如此,人们误以为苏轼、文同乃表兄弟。而此误传较早见于叶梦得,其说曰: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婴世事。善画墨竹,作诗赋亦过人。熙宁初,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笑,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8 宋史文同传沿用此次种说法,也说“轼,同之从表弟也”9。故而之后以讹传讹,历代许多文人学者均认为他们是亲戚关系。关于苏轼文同非表兄弟的问题,孔凡礼 苏轼年谱、罗琴 文同与二苏交往及交游诗文系年等文均有明晰的文字论述,兹摘录于下:(苏轼和文同洋州园池三十首)金石录续编卷十六著录,题作 寄题与可学士洋州园池三十首,下署“从表弟苏轼上”,此前云“熙宁九年三月四日东武西斋”详考史实,苏、文实非中表,“从表弟”云云不过极言其亲近,非同一般。佚文汇编卷二 与张安道第一简末云“从表侄苏轼顿首”。苏轼与张方平(安道)亦无亲戚关系,称“从表侄”,亦极言其亲近。10 罗琴女士亦就苏轼 文与可字说刻石署名“从表弟苏轼”一事,从苏文两家的家世渊源加以考述:苏轼作 文与可字说。南宋乾道中汪应辰主持刻石于成都府治之 西楼书帖有落款云:“熙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从表弟苏轼上。”文同为西汉蜀郡太守文翁之后,其后一支定居永泰。文同“曾祖彦明,祖廷蕴,考昌翰,皆儒服不仕”,“考公以公赠尚书都官郎中,妣李氏,仁寿县太君”。“文同娶卫氏,追封旌德县君。再娶李氏,封永和县君。”(范百禄 文公墓志铭)三苏为3武则天朝宰相苏味道之后,世居眉州,家世渐衰。苏洵妻程氏,苏轼前妻王弗,继室王闰之,苏辙妻史氏,苏、文两家皆不显,无官场之往来,分居永泰与眉州,无联姻之关系。因此,文同与二苏实无中表关系。苏轼自称为文同之“从表弟”,乃是表示一种亲密、亲切之意。1 之后研究者也认同孔、罗的论断,如彭敏 苏轼与文同的交谊11、叶翔羚 苏轼的交游与文学均引述了罗琴女士的上述结论;叶翔羚一文还根据“苏轼苏辙兄弟皆为亲族观念很重之人,若诗文作品中出现亲戚关系,一般会加以说明,在人名前冠以亲戚关系,然而在于文同的诗文往来过程中均无此现象”12 作为旁证,再次肯定苏轼与文同绝非从表兄弟关系。总之,因苏轼自称“从表弟”而撰文言苏轼、文同乃中表兄弟是望文生义。由此,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中何以会蕴含特别深厚的情感,是我们要致力于探寻的所在。三、结语苏轼治平元年(1064)与文同初识,元丰二年(1079)文同去世,期间二人聚少离多